第一教育:未来幼儿科学教育走向何方?2025年幼儿园STEM教育学术研讨会在沪举行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5-10-28浏览次数:10

来源:第一教育 2025年10月28日

标题:未来幼儿科学教育走向何方?2025年幼儿园STEM教育学术研讨会在沪举行

记者:白羽


在科技强国与教育强国战略的引领下,学前教育如何为未来创新人才的培养埋下第一颗种子?10月27日,“2025年幼儿园STEM教育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开幕。本次大会以“植根探究、整合学科、赋能教师、培育未来”为主题,吸引了来自中美两国的顶尖学者、教研员以及全国各地的幼儿园名园长、特级教师等幼教同仁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幼儿科学教育的本土化实践与全球化视野。


开幕式上,上海师范大学社科处处长姚潇鸫教授在致辞中谈道:“国家的未来在儿童,科技的根基在教育。《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科学教育,强化核心素养培育’。在此背景下,‘上海学前教育学院学前STEM教育研究中心’的成立,是我校主动融入国家教育战略与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的务实举措,也是推动我国学前STEM教育发展的重要起点。”


美国东田纳西州立大学早期STEM研究中心主任艾莉莎·兰格(Alissa Lange)博士通过视频发表致辞。她从全球视野出发,阐述早期STEM经历对人的深远影响:“研究表明,幼儿时期的经历以及儿童在幼儿园初期(约5至6岁)的表现,不仅对他们在STEM领域未来的教育发展轨迹至关重要,对阅读等其他领域也有巨大影响。”她期待与中方相关高校深化合作,共同提升教育工作者的能力,“让所有儿童都能获得平等的STEM学习机会”。


在与会嘉宾的共同见证下,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上海师范大学社科处处长姚潇鸫、上海师范大学STEM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潘建国共同为“上海学前教育学院学前STEM教育研究中心”揭牌。



主旨报告环节,各位专家学者思想碰撞,从科学哲学、教育实践到教师发展,构建了完整的幼儿STEM教育图景。


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在“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科学素养”报告中,从科学哲学的宏大视角,深刻阐释了科学的本质。他表示,“科学不代表正确,而是代表可以被证伪”,并梳理了科学范式从实验科学、理论科学、计算科学到数据涌现的演进历程。他谈到,科学教育需要“从知识到素养”,并提出了培育幼儿科学素养的十大路径,包括“发展感官能力和情感能力”“保持好奇心”“习惯用动手实践来尝试探究”以及“包容错误”等,为与会嘉宾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上海学前教育学院副院长李燕教授在“破解焦虑,路径革新”的报告中,直面一线教师开展科学教育的核心困境,系统剖析了“双重身份焦虑论”“知识储备论”等五大误区。她谈到,科学教育的核心在于激发好奇心与引导探究过程,而非传授高深知识。提出“以科学-工程实践为导向”的革新路径,表示幼儿科学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发展科学实践能力,而不仅仅是记住知识,并展示了如何将科学与工程实践与我国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有机融合,为教师提供了清晰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抓手。



美国孟菲斯大学教授谢莉·康塞尔(Shelly Counsell)博士在“不仅仅是娱乐和游戏!数学还在何处?”报告中,深刻揭示了规则游戏对幼儿执行功能与逻辑数学思维发展的核心价值。她通过大量案例揭示,“所有儿童都能从游戏中受益”,并系统阐述了如何通过棋盘游戏、卡片游戏等发现无处不在的数学,有效促进幼儿的抑制控制、工作记忆和认知灵活性发展。



美国阿拉斯加朱诺地区幼儿科学教研员詹妮弗·汤普森(Jennifer Thompson)在“与幼儿一起探究平衡与运动”的报告中,系统阐释了建构主义理论在STEM活动中的实践运用。她通过平衡游戏、摆锤探索、移动雕塑制作等生动案例,展示了教师如何作为观察者与引导者,通过“启发性提问”支持幼儿在动手操作中构建物理知识与科学思维。



据悉,本次大会设五个分会场,让与会嘉宾直观感受上海市多所优质幼儿园的生动实践,来自全国各地的园长与教师分享了丰富多彩的STEM本土化实践案例。


此次会议由上海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主办,美国东田纳西州立大学早期STEM研究中心、上海师范大学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教育大数据与教育决策实验室学前教育数智化创新发展专题实验室、上海托幼协会、上海虹口区教育学院共同协办。


链接地址:https://www.shedunews.net/detailArticle/27179337_30593_dyjy.html?isUserSubscribe=&relPicRatio=1&sourc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