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 | 姜杉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播音主持专业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2-11-24浏览次数:600

关键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人才自主培养

打印推荐

内容摘要: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作为培养党和政府喉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类专业,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责任使命,在加强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过程中,必须把牢课程思政建设这一重要环节。

关键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人才自主培养

作者简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作为培养党和政府喉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类专业,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责任使命,在加强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过程中,必须把牢课程思政建设这一重要环节。

  播音主持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对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首先要明确播音员主持人为谁说话?说什么话?怎么说话?1952年12月2日, 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提出“播音员不是传声筒”,是“有丰富政治情感和艺术修养的宣传鼓动家”;1955年, 担任北京广播学院副院长的左荧明确指出:“人民的广播是在党和政府的直接领导下, 每天每时对广大人民进行时事政治教育和文化教育的重要工具。”1963年,齐越在上海播音组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用党的政策、观点,深入细致地具体地分析这类稿件,掌握其精神实质。”播音主持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性质从专业创办之初就已经有了十分明确的指向性,在新时代高校播音主持后备军的培养上,需要更加系统、立体、全面地建立课程思政的学科观、专业观、课程观。专业教师,特别是党员教师要做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先锋者”和“领路人”。

 

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多次提到“人民”二字,这体现了我们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要引领播音主持人才将党的声音传到千家万户,将党的理论思想抽丝剥茧用老百姓能听得懂的语言说清讲透,做好党和人民沟通的桥梁。主持人还要讲出百姓的困惑苦恼,帮助群众多办实事,分担困难;讲述百姓的安居乐业,歌颂我们新时代的美好生活,分享喜悦,下情上达发挥好党和人民沟通的纽带作用。以上海广播电视台《“人民之城”融媒联播》为例,上海广播电视台与上海16家区级融媒体综合联动,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全景式展现上海人民城市建设的生动实践。走入基层、走进群众,说百姓所想、思百姓困惑。这样的好案例,要带领学生多观察、多学习、多运用,以传媒前辈为榜样,充分将理论结合实践,真正做到立足本职岗位爱党报国、服务人民。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程中“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广泛弘扬,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一大批传播中华文化的电视节目应运而生,形成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从讲述中国故事的《故事里的中国》《诗画中国》到弘扬中国精神的《大国匠心》《闪亮的坐标》;从记录中华文明的《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到传播中华文化的《河西走廊》《家风中华》;从语言文字推广的《汉字听写大会》《中华成语大会》到展现民族文艺的《妙墨中国心》《国乐大典》等等,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要鼓励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多观摩学习,从中激发自己对中华文化的创作热情,用最生动的方式解读传统文化,用最接地气的手段展现民族瑰宝,用最新颖的创意吸引电视观众的眼球,展现高度的文化自信。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一部分强调的重点。在播音主持人才培养过程中,特别是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更要教会学生“用心?用情?用功”讲好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中国故事,讲好具有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奉献精神、时代精神的故事。不仅要对内讲好中国故事,还要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在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由上海市委宣传部、市委外宣办与解放日报社共同策划制作的《百姓话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上海的实践案例》系列短视频,就通过讲述上海各行各业“小人物”的故事呈现出家国情怀,通过短视频给观众长回味。因此,在新媒体快速发展以及自媒体广泛普及的当下,要从大学时代就树立起未来准主持人的正确故事观,即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这样的故事才能讲出品位、讲出格调、讲出责任、讲出精神,达到陶冶情操、启迪心智、树立榜样、引领风尚的作用。

 

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

  首先,充分利用实践实验课,在参与社会实践中扎实脚力。进行“校园随机采访”“街头路人采访”,关注身边人、身边事;节假日,鼓励学生“带着思考去旅行”“带着问题回家乡”,把旅行目的地当作VLOG的创作地,以准主持人的视角记录国家发展变化,把节目“主持”在祖国大地上。

  其次,指导学生完成“新闻日历”。将每日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时政新闻以标题形式记录,将《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等官媒的实效评论做简报批注;通过“案例手帐”将主持人对热点时评的经典案例进行记录整理并进行事后反思;用“语录便签”将优秀主持人精彩评论语句日积月累,不断夯实笔力。

  再次,帮助学生全方位开动脑力。作为新闻真相传播者,面对舆情事件如何妥善发表自己的言论,不人云亦云、不迎合受众、不感情用事,做到正确判断、正确解读、正确传播、正确引导。主持人独立的思考能力必须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基石。在大学阶段,就要开始培养新闻工作者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要做好做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特别是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与此同时,也要教会学生运用好大数据、智库这些人工智能手段,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新本领,打通传播链条,辅助自己的大脑进行思考。

  最后,教师在引导训练学生擦亮眼力的过程中,要牢记九个“目”。即在节目选题上,要关注有目共睹的社会公共事件,举世瞩目的世界焦点,触目惊心的网络热搜;在采访评论中,要拥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耳目一新的理解力,一目了然的叙述力;在制作播出中,要切记不能为了迎合受众而让新闻事实面目全非,为了追求上“头条”不做深入调查,目光短浅,甚至为了一己私利脱离实际掩人耳目。同时,要让学生养成看到新闻随手拍,听到话题随手记的习惯。能够拥有细微之处见真章,小切口做出大文章的意识和本领。真正做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引导广大人才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作为一门艺术类专业,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与时俱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专业回馈社会,用真情讴歌时代,发好声音,讲好故事,做党和政府、人民的喉舌!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副教授)


链接地址:http://news.cssn.cn/zx/bwyc/202211/t20221124_556627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