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江南文化研究应突破西方理论分析框架,体现中国话语特色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19-10-30浏览次数:199

来源: 上观新闻 2019年10月30日

标题:江南文化研究应突破西方理论分析框架,体现中国话语特色

记者:刘保敬


用西方的理论来解构中国传统文化在多数情况下是不合适的,研究江南文化要有我们自己一套特色的完整理论体系,这对西方社会科学也是一种补充。

金秋时节,叠翠流金。10月26日,“首届江南文化国际论坛暨第13届江南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会堂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上海市社联、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上海师范大学联合主办,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研讨会上,来自海内外的嘉宾、专家学者共同围绕江南文化展开交流探讨,共谋江南文化研究新景象。

上海市社科院研究员、原上海市历史学会会长熊月之作了“卓异·集聚·升华—近代上海与江南关系简析”的主题发言。他指出近代上海与江南的关系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维度:第一,从较小的地域上来讲,上海是江南的一部分,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第二,从宏大的空间上来讲,上海是国际大都市,上海与江南是城市与乡村、大城市与一般城镇的关系;第三,从相互联系的角度看,近代上海是江南经济社会的孵化中心、经济重镇与交通枢纽,是江南人才财富集聚之地,是江南文化荟萃发展之地。要在这种大框架下从集成、集聚、扩散、融合、创新等角度来讨论上海和江南的关系。近代上海是中国最大城市,江南地区人口、产业与资金高度集聚到上海,上海成了区域内重要的利益共同体,安全、法治、高度开放,而反过来上海对江南各地方的文化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也更是无处不在。

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教授陈忠平作了“英雄崇拜与大众文化关系的网络分析—从江南到全国和世界的龙舟节历史演变”的主题发言。陈教授认为网络化的关系起始于私人关系,之后不断发展形成组织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关系网络,而这种关系网络将更多私人关系、组织关系吸纳其中,交流、互动规模便不断扩大。从江南到全国和世界的龙舟节历史演变也是这种网络化关系的体现,一方面,人民对英雄的崇拜助推龙舟节从江南向全国发展推广;另一方面,大众文化也通过龙舟节的庆典以保持对英雄的敬意。

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研究员刘石吉作了“近代化理论、地域社会与江南研究的反思”的主题发言。刘研究员指出,我们做历史研究要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一个分析模型,西方的每个时代都有自己一套根据实证研究得来的典范理论,用西方的理论来解构中国传统文化在多数情况下是不合适的,研究江南文化要有我们自己一套特色的完整理论体系,这对西方社会科学也是一种补充。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唐力行作了“从江南的视野解读徽州”的主题发言。唐教授指出,徽州与江南是互相依存的关系,江南有徽州,徽州也离不开江南。一方面,徽州的人口绝大数来自太湖地区,粮食依靠江南地区供给,也从江南积累了大量资金;另一方面,江南社会经济的繁荣也离不开徽州,徽商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商业发展,带动了江南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同时也使得区域内的市民阶层得以逐渐成型。


链接地址:https://web.shobserver.com/wx/detail.do?id=185178&time=157239360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