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转东方教育时报:《他山之石》《中学西渐》新书发布,上海师大助力中国文学“走出去”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2-11-30浏览次数:47

来源:学习强国转东方教育时报 2022年11月30日

标题:《他山之石》《中学西渐》新书发布,上海师大助力中国文学“走出去”

记者:李婷


11月26日,“翻译中的中国文学”中国文学国际传播高层论坛暨《他山之石》与《中学西渐》新书发布会在上海师范大学西部会议中心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家重点学科、上海市世界文学多样性与文明互鉴创新团队和上海市外国文学学会翻译研究委员会联合主办。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汇集了来自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40余所高校百余名专家学者,以“翻译中的中国文学”为主题,就“汉学家与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中国文学的海外受众与文明互鉴”等5个议题各抒所见,深入探讨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方法和路径,为中国文学在海外的传播献计献策。

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上海市世界文学多样性与文明互鉴创新团队负责人朱振武教授谈到,有西学东渐,自有中学西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文学文化具有多样性,才能实现真正的文明互鉴。长久以来,在中外学者持续的艰辛努力之下,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进程向前迈了一大步。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本次“翻译中的中国文学”中国文学国际传播高层论坛暨《他山之石》与《中学西渐》新书发布会应时而生。

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恒认为,上海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家重点学科在跨学科研究、非洲文学研究和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研究方面上做出了贡献,同时对朱教授的汉学家研究三部曲给予高度肯定,指出朱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结项成果《他山之石》《中学西渐》和《归异平衡》“汉学家中国文学英译研究三部曲”的出版,是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文学文化外传研究的又一个标志性成果,也是学界的一件大事。

汉学家研究三部曲重磅来袭

《他山之石》与《中学西渐》新书发布会上,苏州大学季进教授、上海大学赵彦春教授、山东师范大学王卓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韩子满教授以及四川外国语大学胡安江教授等诸位专家纷纷认为,此三卷本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结项成果高度呼应了“传播中国声音”“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国家发展战略,体现了朱振武教授立足中国视角,放眼世界的大境界、大格局和大视野。

季进教授认为,三部曲的出版对于我们厘清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与中国文学研究、海外汉学、世界文学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赵彦春教授谈到,《中学西渐》《他山之石》《归异平衡》这三部曲是朱振武教授家国情怀的诠释,是中国文学对西方传播进程中坚实的一步,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丰碑。“拿出‘最好的中国’”是朱教授的心声,也是他作为一位有情怀、有格局的学者为这个时代发出的强音。

汉学家们为世界各国人们建构了一个关于中国文学文化的想象空间,是中外文学文化交流对话必不可少的桥梁和纽带。汉学家群体在帮助世界更好地认识、了解中国,传播中国文学和文化上功不可没。

在发言中,华中科技大学黄勤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卢敏教授、复旦大学王建开教授、南京大学刘云虹教授分别围绕残雪小说的国际传播策略研究、中国当代作家徐则臣作品译介、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几个关键概念与问题刍议以及莫言作品在法国的接受度等相关议题进行探讨交流,并对汉学家群体有力促进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给予高度评价。

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离不开汉学家们的艰辛劳动和付出。一代代汉学家们通过翻译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传播中华文化,塑造了客观全面的中国形象,让世界看到了多位、立体、真实的中国。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在文化商品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出版业和媒体等市场因素对文学的传播影响愈发紧要,造就了当今文学文化界“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局面。例如诺奖得主莫言和当代作家麦家的英译作品在海外迅速走红就与市场、媒体的大力宣传密不可分。

主旨发言中,湖南大学李伟荣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宋丽娟教授、上海理工大学张顺生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鲍晓英教授分别就中国典籍翻译中语言与思想、中国文学对外翻译和传播研究方法与路径展开深入探究,为中国文学成功“走出去”建言献策。思想无疑是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核心要素,是中华文化得以延续数千年的内生力,借助市场媒体宣传这一外生力,中华思想有望拥有更为广泛的传播度和更强的影响力,拥抱更广大的世界。

中国文学走出去是一个宏大的议题,亦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程。中国文学国际传播度和影响力若要得以实质性提升,除了依靠汉学家群体的倾力译介,充分利用国际汉学资源和市场媒体的宣传作用,还更应重视我国优秀译者的培养和翻译理论体系的构建。

第六场主旨发言由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朱安博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张曼教授主持。中国外文局译审、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黄友义教授认为出版国际交流从文学翻译开始,文学翻译代表着文明互鉴的程度,还谈到中国文学外译任重道远,翻译和传播中国文学需要关注读者视角,通过翻译沟通中外文化交流的心灵,而当务之急是培养中外译者,强化中外合作,扩大译者圈。

随后,北京外国语大学张西平教授说:“讲好中国故事,最根本的是将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当代文学、学术著作翻译成外国语言。”他表示,从历史上来看,无论是在中国古代典籍还是当代文学作品,西方汉学家群体一直是翻译的主力军,这是一个历史事实。这是由翻译的基本规律决定的,是由语言之间的转换的基本特点所决定的。因此,要促进中国文学更好地走出去,最好采取中外合作的翻译模式。

此外,在分论坛环节,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20余所高校的30多名青年学者对中国文学的海外受众与翻译研究的话语构建、传播学与世界文学中的中国元素等予以探讨,积极展开学术讨论。

接下来,上海外国语大学查明建教授认为,这次会议解决了一些纠缠在学者们心中的问题,提振了学者们开展文学外译工作和研究的积极性。查教授从三个方面:汉学家英译研究三部曲、本次“翻译中的中国文学”中国文学国际传播高层论坛、朱教授本人,对朱教授的丰富且兼具深度与价值的研究成果、令人眼花缭乱却又精彩纷呈的学术会议以及敢为人先且极具创新性的治学精神给予高度评价,充分肯定了朱振武教授是一位兼具才学、才情、文武双全的学者。

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耿强教授看来,朱教授新出版的这三本著作,就三部著作的名字来看,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种象征意义:表明中国将继续以平等开放的姿态向所有朋友敞开大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与此同时,中学西渐已成风向,我们会在平衡中,为实现文明互鉴和世界文化多样性,提供中国智慧与现实方案。

“中学西传需要考虑多维度的要素,需要斟酌选译对象,需要汉学家,更需要有文化担当的中国双语学者和译者,同时还应兼顾政治和市场因素。只有在作者、译者和学者,特别是中外学者共同持续的努力之下,中国文化才能真正走出国土、走进和融进世界文化之中。”朱振武教授这样说。至此,“翻译中的中国文学”中国文学国际传播高层论坛暨《他山之石》与《中学西渐》新书发布会圆满落幕。


链接地址: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2757279986755922810&source=shar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reco_id=101f957a5c89c0a88662000b&share_to=wx_single&study_share_enable=1&study_comment_disable=0&ptype=0&item_id=2757279986755922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