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育: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与知识体系重构,上海师大青年社科论坛召开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2-12-05浏览次数:71

来源:第一教育 2022年12月5日

标题: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与知识体系重构,上海师大青年社科论坛召开

记者:白羽


12月2日,上海师范大学社科处、上海师范大学青年学术联盟(文科)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上海师大社科青年学术论坛顺利举行。

 

此次论坛以中国式现代化与知识体系重构为主题,来自学校多个学院的青年学者汇聚一堂,积极研讨,激发新文科研究新动能。


 


构建自主知识体系


论坛致辞环节,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林在勇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经验,对我们既有的知识体系提出了重构的要求。青年学者往往具有很高的学习能力、领悟能力与更新能力,通过跨学科、跨领域、跨界的碰撞能够进一步激发他们对接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为繁荣发展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作出应有的贡献。

 



华东师范大学陈卫平教授、吴瑞君教授,同济大学陈强教授,复旦大学周葆华教授受邀为此次论坛作主题报告。四位学者围绕中国现代化道路这一命题,从文明形态构建、学科融合路径、科技创新治理、比较知识创新等多个维度,阐释了中国的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脉络与现实关照。

 

华东师范大学陈卫平教授以“寻求中国现代化道路与思考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近代以来的探索历程”为题,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联系,探索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和文明新形态经过曲折而产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它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创与中国特色主题、人类文明新形态连成一体。

 

华东师范大学吴瑞君教授以“学科融合的问题导向研究:知识体系重构的实践路径”为题,从知识生产模式和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路径出发,探讨学科融合的问题导向与实践路径。20世纪后半叶,知识生产模式正在发生变革,呈现出以应用为导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模式。在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方面,应立足中国实践打造原创性标志性成果,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形成一批国家和区域知识体系创新中心,将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作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核心和基础。

 

同济大学陈强教授以“新形势下科技创新治理知识体系的建构”为题,指出新形势下科技创新治理知识体系需要从治理理念、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治理模式和治理工具五个维度进行构建,需要形成独立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形成中国化的实践模式和叙事方式,以及标识性概念和原创性理论,实现新思想阐发。

 

复旦大学周葆华教授以“国际比较与新闻传播学知识创新:以中国受众研究为例”,从比较与知识创新的问题视角出发,分析了中国受众研究的四个阶段。周教授强调不能盲目跟随西方研究,而应基于中国实践提炼概念并重视对话和共同发展概念,超越西方所设定的研究议题,运用现代社会科学语言,生成“地方性知识”,避免“学术殖民”。



青年学者回应与对谈

 

论坛的青年学者回应与对谈讨论由上海师范大学青年学术联盟(文科)理事长蔡丹教授主持。来自上海师范大学人文、社科与艺术等三个学科的代表老师参与交流。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方頠玮老师结合她教授的本科生课程《外国文学史》指出,文学史书写的过程中呈现出中国所特有的现代性,这种现代性是通过文化交流以及站在“世界”的视域中来反观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在已有的文化和历史的基础上增强文化自信,加强文化认同,并不断的创新求变,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结合自身的心理学研究领域,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张和云老师强调心理学专业研究的青年工作者应该勇于走出研究的“舒适区”,不仅要钻研自己擅长的研究问题,还要积极思考如何将自己的研究与国家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为国家解决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朱昊冰老师分享了自己对于构建新时代高校美育体系的思考,包括汇集美育资源夯实美育之基、创新美育教育模式落实大美之教、弘扬传统文化厚实美美之教,从而真正实现“五育并举”、“全人培养”的育人价值。

 

本次论坛还举办了三场分论坛,就区域创新与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数字人文视域下的学科交叉发展、艺术史论与研究方法创新等三个议题进行学术交流。



链接地址:https://h5.newaircloud.com/detailArticle/20703026_30597_dyjy.html?app=1&sourc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