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教育:从“人机共育”到“心智融合”,“都市文化”论坛开启人机共融新篇章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5-11-10浏览次数:10

来源:第一教育 2025年11月10日

标题:从“人机共育”到“心智融合”,“都市文化”论坛开启人机共融新篇章

记者:白羽


当《智能体赋能教育创新:利用智能体模拟学生做题解决知识追踪数据稀疏问题》与《人工智能大模型与人类认知系统的对话:在都市文化中的认知建模与融合路径探索》两篇论文在论坛上相遇,一场关于“人机共融”的深度对话就此展开。

 

11月8日,上海师范大学第十九届“都市文化”研究生学术论坛以“都市文化与人机共融”为主题,汇聚全国23所高校学子,在传承十九载学术积淀的同时,开启了探索未来城市的崭新篇章。



论坛首次由心理学院与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联合承办,这是一次打破学科壁垒的深度握手,更是一次“心智”与“智能”的跨界对话。开幕式上,“跨学科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正式揭牌,该基地致力于推动心理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维协同模式,培育兼具人文关怀与科技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上海市教委高教处副处长杨雪在致辞中表示,本届论坛主题紧密对接国家“人工智能+”行动部署,体现了研究生教育在推动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校党委副书记杨海燕指出,学校连续十九年举办该论坛,旨在为研究生搭建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助力青年学子拓宽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思维。

 

主旨报告环节充分展现了跨学科特色。华东师范大学李先春教授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心理学研究及应用”报告中,深入探讨了AI技术如何拓展心理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上海海事大学周日贵教授则通过“基于船岸协同通信的智能营运一体化全流程平台研发与应用”,展示了人机协同在工业场景中的创新实践。两场报告从不同维度勾勒出人机共融的未来图景。



获奖论文充分彰显了跨学科研究的深度交融。例如《对AI更宽容?决策者类型对道德惩罚的影响及其机制》,从认知心理学与实验伦理学视角,深入剖析了人机互动中的道德判断机制;而《新质生产力视角下AI赋能社区社会工作的作用机制研究》,则构建了三维一体的技术赋能模型,展现了工程技术在社会治理中的创新应用。这两项研究分别从人类认知规律与智能系统设计两个维度推进人机共融议题:前者揭示了人机信任建立的心理机制,后者探索了AI赋能社区服务的实现路径,共同勾勒出文理交叉、协同创新的学术图景。

 

上海海事大学周日贵、上海大学骆祥峰、复旦大学王燕、华东师范大学谭鑫、上海体育大学栾梦恺、上海交通大学王立卉等六位来自不同高校与学科的专家学者,分别从技术实现与社会效应等多重角度对论文进行了深入点评,为同学们提供了跨学科的学术指导。


链接地址:https://www.shedunews.net/detailArticle/27241926_30593_dyjy.html?isUserSubscribe=&relPicRatio=1&sourc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