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参与主办中国特色教师道德话语体系全国高端学术研讨会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18-01-08浏览次数:328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关于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精神,推动构建中国特色教师道德话语体系,提高我国师德建设理论水平,2017年12月24日,由我校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和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传统教育伦理的当代价值--中国特色教师道德话语体系全国高端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山大学、中共中央党校、上海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全国近3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葛晨虹教授主持,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专业委员会主任、我校王正平教授作主旨发言。

许多专家认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们在长期教育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教育伦理和教师道德智慧,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值得我们批判继承,并根据新时代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伦理和教师道德话语体系,体现中国教育特有的文化价值理念,为提高我国教师道德水准,发展新时代教育事业服务。

北京师范大学周桂钿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焦国成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贾新奇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陈瑛教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赵爱玲教授、湖南师范大学王泽应教授、中共中央党校靳风林教授、人民教育出版社刘立德编审、首都师范大学王淑芹教授、中山大学林滨教授、中国政法大学谢军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肖群忠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李春玲副教授等先后在会上发言。

我校王正平教授在主旨发言中提出,当代中国教育呼唤弘扬我国教师的仁爱精神,应当把教育仁爱作为教师道德的核心素养。他认为,教育仁爱要求教师爱学生,爱一切学生。

我校何云峰教授在发言中提出,我们现在构建师德的关键词一是爱,其次是幸福。爱分为本能的爱、怜悯的爱、普遍的爱三个层次,这三种爱要贯穿在师德当中。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教育伦理和教师道德既有民族继承性又有人类共同性,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教育无德不能繁荣发展。当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我们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建构中国特色教育伦理和教师道德理论和话语体系。

  

(供稿、摄影: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    作者:美芹、雨桥    编辑: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