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全媒体背景下新时代师德传播高端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19-12-16浏览次数:26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9年12月16日

标题:全媒体背景下新时代师德传播高端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

记者:雨静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网络内容建设。网络信息内容广泛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最近,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主办,上海师范大学和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承办的“2019年上海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推进会暨全媒体背景下新时代师德传播高端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东华大学等上海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教授和教师工作部部长20多人,围绕着“全媒体时代如何更好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师德建设重要讲话精神”“如何借助全媒体手段有效宣传和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全媒体背景下如何办好‘师道网’等师德建设载体”等问题,展开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深入研讨。

会议现场

  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主任、上海师范大学王正平教授指出,随着当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以网站、微博、微信、QQ、小视频及其他自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正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交流和思考方式。因此,为了提高新时代新师德思想观念传播的有效性,必须高度重视借助新媒体、全媒体手段,大力宣传中国特色教育伦理和师德价值理念,正确的师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全国首家师德专业网“师道网”的开通,是我国师德研究与传播与时俱进的一种表征。我们要以师德传播方式创新,促进师德教育形式的创新,以教师和广大公众最易接受的方式,实现师德舆论引导创新。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吴新文教授指出,全国首家师德研究和交流专业网站——“师道网”的开通,是继2018年推出“师德研究和评价”微信公众号之后,由王正平教授领衔的上海师德研究和评价中心团队所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在全媒体时代,如何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道”和“正道”,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思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于教育全过程,从全方位展开师道师德师风的研究和实践推广,同时遏制教育西方化、市场化、产业化、功利化、非政治化所带来的诸多伦理道德弊端,做到正本清源,扬善抑恶,在这些方面,师道网大有可为,任重道远。

  东华大学教师工作部部长李炜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如何运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新技术加强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使之富有时代活力、更好地立德树人,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善于运用“互联网+”创新教育载体是我们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师道网”的开通,就是在创新教育载体方面一项落地工作。

  上海师范大学哲法学院晏辉教授指出,当前,在师德养成和师德传播上要特别重视如何处理好过度与不足的关系。一是如何处理好形式过度与内容不足的关系。二是如何处理要求过度和保障不足的关系。三是如何处理对教师要求过度和对学生要求不足的关系。四是知识传播过度而批判思维能力培养不足的关系;五是如何处理自我感觉过度和家国情怀不足的关系;六是如何处理好手段之善过度和目的之善不足的关系;七是如何处理好后果关注过度而成因研究不足的关系;八是如何处理好宣传、演讲过度而深度研究不足的关系;九是如何处理好功利引导过度而师德养成不足的关系;十是如何处理应付过度而长期治理不足的关系。晏辉教授的发言在与会专家中引起了深沉的理论思考和反响。

  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研究所所长何云峰教授指出,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师德问题已经越来越被社会所广泛关注。当前抓师德建设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应该给广大教师说清楚师德背后的伦理问题。第二,师德建设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不要理解为仅仅是学校的事情或者教育管理部门的事情。第三,师德建设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师的师德自觉意识。师德建设的主体角色应该是广大教师。要让广大教师有自觉的追求高尚师德的内部动力,才是最关键的。第四,要尊重教师的劳动,给教师必要的尊严。第五,师德典型既要抓大师名师等高大上的人物标杆,更要挖掘默默耕耘的广大普通教师的感人事迹。

  上海社会主义学院原副院长姚俭建教授指出,在全媒体时代,作为全国首家师德专业网的师道网在上海师范大学开通,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有助于进一步深化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使立德树人有了传播和弘扬正能量的新平台。伴随“中国之治”新时代的到来,师德师风建设必须与时俱进,体现三个“契合”:一是明确新方位,与国家治理体系、学校治理结构相契合;二是确立教师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体能动性相契合;三是提升内涵建设的科学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中华文化理念和现当代教育伦理观念相契合。

  上海市伦理学会会长、上海社科院研究员陆晓禾指出,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不仅在师德领域,而且在借助全媒体宣传师德方面,也走在全国前面。师道网的开通和运作,涉及技术问题,内容问题,管理问题等;也涉及与这些问题相关方面,如技术部门,管理部门,政府,媒体,社会公众。他指出,对师德状况的认识和评价,不仅要注意显性的,还要注意隐性的。伦理学中,我们把道德教育分为显性的与隐性的,前者即各类学校和宣传机构明确进行的道德教育和宣传,后者即显性的道德教育之外的各种道德教育,包括公正的社会秩序、教育者的言传身教和文学艺术的陶冶等,这些往往作为显性道德影响的根源或基础而更为深远和重要。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姚晓娜副教授指出,师德建设既是一项具体操作性工作,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理论问题。 “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是教师道德的内在动力,道德自觉和道德自尊是德性养成的动力来源,教师道德建设基于美德伦理学的教育理念而言,是尊重、呵护、滋养和弘扬教师的道德自觉,发挥教师的主体积极性,各项管理制度服务于教师的成长,教师道德的养成,服务于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整个教育实践活动;师德建设要重“养”。

  上海师范大学哲法学院教授陈泽环同意吴新文的观点。他补充指出,在当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更好发挥广大教师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的过程中,我们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前提下,应该更重视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在本次研讨会上,许多专家对如何应用网络新媒体,做好师德师风宣传与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上海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副部长谢宝婷希望“师道网”通过及时传播丰富有益的师德建设经验,让教育工作者懂得如何为师,让教师懂得怎样为师,让社会公众懂得何以为师。上海出版专科学校张文忠教授建议“师道网”应当树立师德榜样,加强宣传引导,激发教师的仁爱之心,营造能够涵养高尚师德的文化氛围。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副主任陈霞表示,“师道网”的开通为大中小学师德建设信息和经验交流提供了全新平台,应当大力宣传,共同把它建设好,为提高上海和全国教师的师德素养积极努力。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宣传处副处长江鸿波指出,提高新媒体背景下师德传播的有效性,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作者: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 )

与会者合影留念


链接地址:http://phil.cssn.cn/zhx/zx_lgsf/201912/t20191216_506002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