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新课变“金课”,上海高校思政课“行稳致远”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3-03-21浏览次数:191

来源:人民日报 2023年3月21日

标题:新课变“金课”,上海高校思政课“行稳致远”

记者:姜泓冰



一辆“红色巴士”,载着一群复旦大学学子,从“望道故居”开到“人民城市”理念首提地杨浦滨江、再到见证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的浦东陆家嘴,一处处城市地标的沉浸式感悟,红色巴士的“移动式”讲解,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思考更生动了。

3月9日,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林在勇走进思政课堂,以“信仰”和“使命”为关键词,讲解“中国式现代化与青年使命”。同一时间,上海不少高校领导精心备课后站上讲台。新学年新学期,书记、校长带头,为学生上思政第一课,已成高校新风气。

11所大学携手松江区建起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联盟,打造开放多元的“大思政课”课程体系和校内外育人共同体。全区1400余名思政课教师参加了4个月的“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培训班学习,刚刚拿到“结业证书”。

……

上海高校正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化“大思政课”综合改革。

图片1.jpg?x-oss-process=style/w10

上海举行学校依托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现场活动。何思哲摄

这门课“三年三跨越”,“一门课”变身“课程群”

近几年,上海高校哪一门课“成长性”最强?首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建设实现“三年三跨越”:2019年秋季学期,上海以全市15家示范马院为试点,在全国率先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2020年全市公办本科高校开课率达80%;2022年秋季学期起,上海实现全市高校本专科生全覆盖。

更亮眼的是,复旦大学建成全国首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并在教育部课建设推进会上,面向全国2000余家高校交流课程建设经验。复旦大学李冉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陈锡喜教授、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党委书记郭庆松领衔主持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入选上海思政课“金课”。

“我们正在系统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群建设。”上海市教委领导告诉大江东工作室,既有全面阐释讲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概论课,又探索开设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专论课程、围绕总书记关于若干领域系列重要论述的个论课程,也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到各门思政课必修课——一个“‘新思想概论课’+“专论课”+“个论课”+中国系列课程”金字塔形课程群体系正在形成。

图片2.jpg?x-oss-process=style/w10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冉在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慕梁摄

上海在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一批高校布点,聚焦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开设专论课程,围绕习近平关于党建、教育等若干领域系列重要论述开设个论课程。

围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上海还打造了“中国系列”课程,实现全市高校全覆盖,开设成熟课程100余门,每校至少开设一门,一校一特色,东华大学“锦绣中国”、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智慧”、上海体育大学“国乒荣耀”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

集体备课、大比武,让思政课堂“带着热气”

如何将一门思政新课,迅速打造为高水平高质量的“金课”?又如何能在短时间内形成“课程群”,让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带着热气”进教案、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这背后,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四年来,上海围绕中心主线,深化“大思政课”综合改革的一系列“组合拳”。

3月14日下午,一次汇集上海各高校思政课教师、专家与校领导的“开学第一堂思政课”集体备课活动,在华东理工大学举行,课堂展示、案例交流、专家点评,场面红火,气氛热烈。

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在上海已形成“市级示范+校际协同+学校推进”的多级联动机制。2022年,围绕党的二十大、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等重大主题,分课程分专题组织开展系列备课活动,深入开展集中研讨提问题、集中备课提质量、集中培训提素质。2022年10月,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专门举行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会,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指导组、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大中小学思政课骨干教师等现场集体备课,全市各高校、市教师教育学院同步设线上分会场,全体高校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代表以及中小学思政课骨干教师2千余人参会。全市统一备课结束后,各分会场再开展校内集体备课,交流学习体会,进行教学研讨。

图片3.jpg?x-oss-process=style/w10

复旦大学“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在《共产党宣言》展示馆(陈望道旧居)集体备课。成钊摄

2022年,“讲台上的新思想——2022年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大比武暨优秀课程展示巡讲活动”,历时6个月,经两轮激烈比拼,58位思政课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年度获奖者。其课堂展示作为成功案例,也得到更多关注和交流传播。2019年以来,上海已有32位教师在全国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中获奖。

设立思政课教学改革试点项目,搭建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和名师工作室,构建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要求授课师资近3年教学评价要居于全校思政课教师前50%;依托复旦大学马院、同济大学马院等全国重点马院谋划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问题库、案例库、资源库;公民办高校课程“共建共享”、同城平台协同育人……为提升教学质量,高起点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上海搭平台、聚资源、建机制,从规划布局到支撑完善,创新举措不断。

作为全国首批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区、首个在创的“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区和“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验区,上海发挥教育部、上海市部市共建机制优势,创新提出并构建“三圈三全十育人”工作体系,系统化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马院建设实现公办高校全覆盖,上海建桥学院等一批民办高校也建立马院,马学科1级博士点、1级硕士点翻了一番,为思政课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重实践、一体化,更多思政课堂“活起来”“火起来”

“身处其景,感悟其行。本次思政课,我更加深入了解了平民女校的故事,认识了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的杰出女性人物。今后,在党的带领和召唤下,我们也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这是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一名女生今年3月8日在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上完“巾帼心向党 奋进新征程”专题思政课后写下的感悟。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好红色资源,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是上海思政课程建设新趋向。通过“信仰之路”实践研修活动,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工作期间以及担任总书记后对上海考察指导现场点,建立了一批思政课教学实践基地。上海自贸区、洋山深水港、中国商飞等一批大型国企新挂了社会实践研修基地标志。一些高校利用周边区域相关资源,建设了一批“家门口”的思政课社会实践研修基地。

图片4.jpg?x-oss-process=style/w10

华东政法大学多点挖掘百年校园历史文化底蕴,开展“红途进校园”、

苏州河畔的“大思政课”“等,推进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一体化建设。华政供图

集体备课、培训、大比武、互评互学互促,提升教师素养,让思政课上出理论味道;善用身边资源,加强实践教学,讲活道理,让上海出现了一批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专题式、分众式、陪伴式等思政课程的创新教学形式,更多走进学生内心,成为他们心目中的“金课”:复旦大学高晓林教授领衔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注重课程内外、学校内外统筹联动、整体统合,上海交通大学黄伟力教授团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了在线教学、专家主题讲座、经典阅读、案例库建设、实践教学等多种手段,上海海事大学陈宇里教授团队的《中国航海史》着力构建体现中国航海文化和我国航海事业“国之大者”的课程实践资源,上海戏剧学院围绕戏剧和思政有机结合,探索短视频教学形式,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建设工艺美术特色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打通不同教育阶段隔墙,近五年来,上海持续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宪法与美好生活”“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我和我的祖国”“伟大的起点”“用好红色资源 赓续精神血脉”……围绕这些主题,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思政课老师们同场展示课程设计,让各阶段德育内容分层递进、螺旋上升、整体衔接。2022年,上海在国内首次发布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发展的年度报告,出版了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丛书,“启蒙-体验-常识-理论”的“全链条”思政课程教学模式浮出水面。


链接地址: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7038121/6892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