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导报(整版报道):上师大附中宝山分校打造“学术性高中” 让高中生与高校博导结对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3-03-27浏览次数:10

来源:学生导报 2023年3月27日 第A01版 整版报道

标题:上师大附中宝山分校打造“学术性高中”  让高中生与高校博导结对

记者:刘昕璐


春日的大学校园里,因为一群高中生的造访更添青春的律动。近日,上海师范大学举行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宝山分校“科创人才培养大中贯通”活动,为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宝山分校的85名高中生配备学术导师,让高中生们提前走进高校实验室,体验大学科研氛围与校园文化。

记者 刘昕璐/文、图

很多问题想对导师倾囊而出

“一直很向往这样的机会,当得知可以与大学博导结对,同学们都沸腾了!我有很多问题想倾囊而出,比如,导师是如何跟心理学结缘的?心理学在社会或者说我们人类的发展方面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施羽是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宝山分校高一学生,去年年底斩获鲁迅青少年文学奖上海地区高中组特等奖。

施羽文学造诣出众,钟情并且如愿选择了与心理学博导贺雯结对。对此,这个姑娘有着自己的想法:“我的人生阅历也就只到这里,我过往的经验只允许我在自己认知的范围内进行创作,因而,我很期待,心理学或者说其他学科激发我更多创作的灵感,给我提供更多全面性、超前性的体验,这对我未来一定会有很大启迪。”

冯尊玥对高功率激光充满好奇,能有机会走进大学实验室亲身参与,让他期待跟着导师进入学科前沿,探索更多科技的奥秘:“还在初步设想阶段,那要好好把握,去看过那些实验室,知道怎么运转的,丰富学习的知识,为以后找一个大致的方向。”

首批21位学术导师全部由博导担任

这批高中生的学术导师也对这种结对模式非常期待。贺雯教授已经在上师大附中宝山分校多次开设讲座,“大学老师怎么去带动高中生做科学研究,尤其是这些特别有强烈的探究欲望的学生,去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我觉得,也是我们今天中国教育特别需要的。”

上师大数理学院教授张敬涛和冯尊玥等五位学生建好了微信群,在他的手上,还有一份学生的意向研究方向介绍,包括兴趣爱好等。“他们课题覆盖面是很广的,从小的原子到大的天体,从时间的精确分布到高功率激光器都有的。我们物理系有丰富的师资力量,可以为他们提供专业的指导,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找到成就感。”

为打造未来学校、建设“学术型高中”,上海师大此次为上师大附中宝山分校85名高中生每人配备一位学术导师。首批21位学术导师全部由博导担任,他们来自人文、教育、马克思主义、对外汉语、音乐、影视传媒、数理、生命科学、化学与材料、环境与地理科学、信息与机电工程等11个学院,包含马克思主义理论、汉语言文学、汉语言、历史学、英语、戏剧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音乐、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很多都是全国知名的学者,二级教授。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从高中开始

作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上师大附中宝山分校,是一所2022年9月新开办的学术性高中。去年9月到现在,学校已经先期开展了一系列的生涯辅导和大学教授的学科前沿讲座,对学生进行学科兴趣启蒙工作。如今,进一步将对基础学科有志趣、有天赋、有潜力的高中生带到大学校园里,先修部分大学课程,跟着博导进入学科前沿,培养思考与解决问题能力、探索学习能力、科技实践能力、创意革新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教育、科技、人才统筹部署,集中表达。教育、科技、人才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上师大方面期望通过三年的高中学习和提前参与大学前置课程和高端学术前沿项目的学术训练,在博导们的带领下,为这批高中生从培养学术兴趣到坚定学术志趣,为今后的大学学习和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奠定扎实的基础。

>>>专家说

大学与高中教育相衔接的新型人才贯通培养模式将更好地激发学生创新潜能。要打造全新的“未来学校”生态系统,在未来的学习方式,未来的评价方式和育人方式上有新的探索。一方面是走进高校实验室,另一方面把高校的教授能够引入学校,共同来探索创新人才的培养,我们有评价机制方面的一些探索,孩子的评价不是仅仅给你考分,对他研究的经历、创新的思维方式的评价会有一些配套的技术做跟踪。

——宝山区教育局局长张治

探索大学与高中衔接的贯通培养模式是回应我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呼唤和推动上海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益探索。同学们要敢于提出自己的创造性想法,在学术道路上奋勇前行,学术导师们要能够珍惜此次教学相长的机会,反思教育教学,为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形成新的支点。

——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林在勇

学校前期采用宣讲、访谈、问卷调查、专家讲座等多种手段,通过线上线下深度互动,了解并帮助85名学生明确自己的学术爱好和学术兴趣,更好地完成与上海师范大学21位学术导师的配对工作。

——上师大附中宝山分校校长贺亚丽


链接地址:http://app.why.com.cn/epaper/webpc/xsdb/html/2023-03/27/content_141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