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 | 张安福:劝人恤出痘碑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0-02-20浏览次数:375

天花,是由病毒引起对人类最常见、致死人数最多的传染病之一,天花在旧大陆,如欧洲、印度,曾导致超数亿人口的死亡。15世纪末,由于欧洲殖民者踏上美洲大陆,将天花传入新大陆,这里原来居住着2000万-3000万原住民,100年后原住民人口剩下不到100万人,美洲的阿兹特克文明和玛雅文明也同时被疾病毁灭了。

扎什伦布寺

唐蕃古道是连接内地和青藏高原的交通要道,这条道路不仅是贸易的通道、和亲的通道、文化的通道,同时也是疾病传播的通道。在明清之际内地天花疾疫流行时,青藏高原也深受其害。如今,在拉萨大昭寺门口,竖立在寺前的“劝人恤出痘碑”,承载着天花曾经肆虐青藏高原的过往。

天花进入青藏高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1779年,乾隆皇帝70岁生日。西藏六世班禅大师计划亲自从后藏的扎什伦布寺参加承德避暑山庄这一庆祝活动。但是,此时正值北京天花肆虐、无数人死于非命的时候,对天花略知一二的扎什伦布寺官员们以旅途艰远极易感染天花为由,对班禅大师进行劝阻,但班禅还是决意前往。

班禅大师历时一年多的舟车劳顿终于到达热河,乾隆皇帝也甚为感动,热河行宫上上下下都在为此忙碌着。深感责任重大的班禅不顾酷暑天气,在热河行宫连番举行须弥福寿庙开光典礼、祈愿法会等活动,又前往北京进行一系列传法讲经授戒、为国为教祈祷、檀香释迦寺开光活动。十月下旬,班禅大师的身体终于被天花击倒了,并在十二月二日圆寂。翌日,乾隆皇帝亲率群臣面谒大师遗容,非常悲伤,自责:班禅“笃诚而来,并未能平安回去,朕心实为悼惜”。

乾隆的哀悼,也有着清朝皇室深受天花肆虐的不堪回首的悲情。顺治皇帝就因病染天花而死,康熙之所以能顺利登上帝位,有一部分原因是他幼时曾经患过天花,或许之后再也不会惧怕天花了。

乾隆皇帝决定在青藏高原普及天花知识和应对措施。但是,这一时期正是世界攻克天花的关键时期,还没有成熟的对策。在这之前,天花造成了十八世纪欧洲几千万人的死亡。1562年英格兰伊丽莎白女王一世患上了严重的天花,虽然康复了但满脸的麻子使她选择了独身,终身未嫁;俄国沙皇彼得三世在1744年罹患天花,成为《大英百科全书》所讥讽的:“自然赋予他刻薄,天花赋予他丑陋”。由此可看,以皇室条件之优渥尚且如此,那么民间种痘凶险自不待言。

在那个医学并不发达的年代,最初,人们只能将瘟疫的大肆蔓延归因于神灵的愠怒。据《卫藏通志》记载:百姓一旦染患天花,便被驱逐到山谷自生自灭,在驻藏大臣和琳看来实是有悖人伦,故于藏北浪荡沟修建房屋收治天花病人,供给口粮,让病人延缓时日,减少痛苦。

大昭寺门前的“劝人恤出痘碑”

“劝人恤出痘碑”矗立在“唐蕃会盟碑”一侧,碑身阳面刻“永远遵行”四字篆书。该碑立于清朝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三月,由驻藏办事大臣和琳立。

文中的内容是,如果应对罹患天花之人,做法主要就是隔离“捐资修平房若干间”,“及时提供衣食,派拨汉番弁兵经理”,派专人打理保证信息透明,这样做的最后的效果还不错,“调养全活者十有其九,僧俗当已知痘症非必不可治之患”。竖立在大昭寺门前的“劝人恤出痘碑”,既是唐蕃古道疾病传播的历史,也是汉藏共同面对疫情群策群力的见证。其中,清朝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委派地方大员建立隔离住所,防止天花蔓延,派专人进行管理,及时报告疫情,最后的效果能达到患者“调养全活者十有其九”的结果,已经不错,并且在认识上认为:“僧俗当已知痘症非必不可治之患”,为巩固这一成果,要求群防群治,劝令遇有痘症,各捐给口粮,作为定例,从制度上将救治天花疾病的过程固定下来。

“劝人恤出痘碑”是中央政权对西藏地方政府防止天花蔓延的具体政策指导,并且由驻藏办事大臣和琳具体实施,政策得当,措施得力。树碑周知,也是想表现当时国家对边疆的重视,对疫情防控的重视和对生命健康的关怀。


链接地址:https://wap.xinmin.cn/content/31662867.html?from=single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