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两年内,两成被调整,谁进谁出?“调专业、挑专业”,最好跑长线|教育新观察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3-04-07浏览次数:129

来源:上观新闻 2023年4月7日

标题:两年内,两成被调整,谁进谁出?“调专业、挑专业”,最好跑长线|教育新观察

记者:徐瑞哲


不求数量,但求质量;不求其名,但求其实。

紧随“雪龙”号后,“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6日返抵上海母港,“双龙探极”共同完成中国第39次南极考察任务。此行,中国人在南极中山站仙女峰留下了一座3米口径的沪产射电天文望远镜进行越冬观测。

这与教育部等五部门日前印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有何关系?新的改革方案明确,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同时,方案称:建强“数理化生”等基础理科学科专业,适度扩大天文学等紧缺理科学科专业布局。

两年内,两成被调整。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调整步伐之大,前所未有。那么,谁进谁出?可以说,过热的要降温,太冷的要加热。因此,不论是高校“调专业”还是考生“挑专业”,最好还是跑长线,坚持“价值投资”,切勿盲目跟风。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南极天文望远镜历经3年自主研发,在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进行了2个月校验,并被运往南极成功开展银河系中性氢的观测。事实上,上海师大并没有天文系,参加任务的师生都是数理学院导师和研究生。显然,在天文设施一流的上海,“适度扩大天文学等紧缺理科学科专业布局”正合此意。

关停并转、有进有出,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的信号,早在去年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开启之时就释放出来。对于全国高校的标杆,新一轮“双一流”对首轮建设成效并未完全达到预期,相比同类学科在整体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成长提升程度方面相对偏后的部分学科给予了公开警示,标志着相关学科应加强整改,2023年接受再评价。届时未通过的,将被调出建设范围。

事实上,在《给予公开警示(含撤销)的首轮建设学科名单》上,沪上海军军医大学的“基础医学”在列。而作为“2023软科中国大学排名”财经类榜首高校,上海财经大学参加首轮学科建设的“统计学”已发生调整。上财方面表示,学校此前确立“经济学与商学”为学校一流学科建设口径,涵盖统计学、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和工商管理;为以更高标准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在新一轮建设中学校主动优化建设口径,将一流建设学科调整为应用经济学。

换言之,这种做精是高校基于学校特色与实际,运用办学自主权,及时做好了“减法”。熊丙奇举例称,高校撤销最多的专业,大多是前几年的所谓“热门”专业。如近年来,我国高校新增最多的专业,包括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从总体趋势看,顺应了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需求。“但是,具体到高校,增设这些专业,是否符合办学定位,是否具备办出高质量和特色的条件,是需要认真论证的。”

专业设置,不求数量,但求质量;不求其名,但求其实。相比许多学院更名为大学后求大求全,从学院升级而来的上海电力大学不再简单“做加法”,相反还“刀刃向内”,大幅减招某些“非电”专业。他们在调结构中将公共事业管理减招约50%、物流管理减招约30%,但新增“核工程”专业,并建立全国电力行业首家人工智能学院,成为我国南北布局的3所电力大学之一,也成为沪上首个整体开展高水平地方应用型大学建设的试点高校。

当瞄准国家和地方建设的“主战场”,将资源聚集到符合自身站位的内涵建设上,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才能通过动态调整、持续优化。也只有审时度势、放远眼光,才能找到挑好最适合自己终身发展的那个专业,跑赢长线、冲到终线。

链接地址: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60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