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如何上好“云上思政”?关键要把抽象讲具体,把具体讲深刻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0-03-12浏览次数:200

来源:上观新闻 2020年3月12日

标题:如何上好“云上思政”?关键要把抽象讲具体,把具体讲深刻

记者:王珍


疫情期间,思政课不能停,但“云上思政”究竟应该怎么上?

3月9日,“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在云端开讲。之前,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云上思政”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在线形式,已在本市各高校陆续开课。

2019年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称为“关键课程”“不可替代”的课程,这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准定位。他指出,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疫情期间,思政课不能停,但“云上思政”究竟应该怎么上?近期,上海师范大学精心打造了《形势与政策——疫情防控的中国力量》市级精品课程,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通过云平台提炼十大关注问题

根据思政课的定位要求,课程建设团队将课程主题定为“疫情防控的中国力量”。为了增强课程针对性,课程团队通过网上“云平台”设计调查问卷,在10余个学院、2000多名学生中进行选题征集。经过两周的数据搜集、整理和分析,共提炼广大师生关注的十大问题,其中包括疫情防控的“中国之治”和制度保障、疫情防控中的舆情管理和公众参与、疫情防控中如何实现经济稳增长、依法治疫的中国经验、疫情防控中的中国外交等。在调研基础上,通过反复酝酿课程构架,凝练课程的思想政治元素,最终拟订了涵盖政治和制度、经济与改革、道德与法治、思想与文化、外交与合作等十个专题。目前依托易班优课上线的课程《形势与政策——疫情防控的中国力量》已吸引沪上十余所高校、近万余名师生使用。学生普遍反映课程建设“紧扣实际,以宽广的视域、扎实的数据,勾勒出疫情防控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和中国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防控的思想政治课程建设需要强有力的学术研究作为保障。疫情之初,上海师范大学就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主体,专门成立了“疫情防控研究院”,同步开展相关科研工作。有了学术研究作支撑,使得该课程既聚焦疫情防控的现实性、针对性、实践性和政策性,紧扣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同时又立足前沿性、高端性,充分体现了“抗疫”思政课的独特品质。

如何让学生不仅听得进,而且能产生认同?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就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重要决定和部署。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目前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态势正在拓展。实践证明,党中央对疫情形势的判断是准确的,各项工作部署是及时的,采取的举措是有力有效的。防控工作取得的成效,再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如何在授课中将这个优势讲清楚,让学生不仅听得进,而且能产生认同?授课教师普遍认为,关键在于把抽象讲具体,把具体讲深刻。

比如,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志丹教授通过列举“中国之治”在疫情中的主要表现,将之归纳为:始终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始终坚持全国一盘棋、全面加强社会管控和加强疫情防控宣传与舆论引导。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指出,“中国之治”的成效主要是对疫情进行了精准研判和精准施策,最大限度阻止了疫情的扩散蔓延,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延缓了疫情的国际传播;“中国之治”所展现出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通过生动讲解,原本比较抽象的“中国之治”在同学们眼中顿时变得具体起来。

对于学生普遍关心的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商学院副院长刘江会教授从经济运行逻辑角度切入指出,要从疫情暴发速度、传染性、波及范围以及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逻辑变化、动能变化、产业结构变化和外部环境变化等方面,全面分析疫情对中国经济的短期冲击。在讲课中,他并不避谈疫情对经济产生的冲击,但同时指出,虽然冲击不可避免,但我们有底气。由于我国具有强大的资源动员能力、迅速的政策反应能力所形成的制度优势和基于雄厚的经济实力、完整的工业体系、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全面开放的经济格局和卓越的贸易优势所形成的经济韧性,新冠肺炎疫情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态势。与此同时,危中也有机,在基础产业、智慧城市建设、智能制造、商业模式等方面孕育着中国经济新动能和新机遇。

再比如,在以往的思政课教学中,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少学生认为这似乎是一种比较遥远的理念。但是,此次疫情表明,疾病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应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赵银亮教授认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中国的疫情防控为世界防疫争取了宝贵时间,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通过疫情防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必将得到更多认可和践行。全球跨国界的抗击疫情的统一行动,推动着各国努力将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纳入同一个平台,也揭示了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将突破政府议程,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公共议程。

在此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每个人都是“战士”。马克思主义学院周中之教授聚焦公民道德责任感这个主题,对公民个体在疫情中的责任和担当进行了讲授。他列举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案例,并进一步指出,道德责任是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过失及不良后果在道义上应承担的责任。人的行为受到客观必然性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但人又有主观能动性,有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对行为具有一定的选择自由,因此必须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自觉履行公民道德责任是夺取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保证。一大批优秀医务人员、共产党员群体、志愿者群体等无私奉献在一线,他们的高度责任感将激励更多的人为取得这场战“疫”胜利而奋斗。


链接地址:https://web.shobserver.com/wxShare/html/223024.htm?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