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教师线上讲述生命里的每“疫”刻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0-03-25浏览次数:263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每个人的心弦,生与死、人与自然的种种关系需要我们再次直面、重新思考。在战“疫”的特殊时期,人文学院邀请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姚霏老师做客“人生导师”线上沙龙,分享疾病伤痛之下对生命的思考与认识,共同探讨生命教育及其重要意义。

  

姚霏老师从踏入医疗社会史研究领域的契机讲起,向同学们讲述研究医疗史带给她的新视角和新思考。在研究过程中,她逐步认识到人类的历史本身就是关于生命延续的历史,对医疗史的研究正是认识社会的重要维度。于她而言,医疗史确实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认知领域。她分享了主编《爱来癌去》一书时的经历与体会。2018年,她和研究生、本科生团队一起开启了口述项目,访谈20名上海市癌症康复俱乐部的成员。她希望借此机会让当代大学生多去关注癌症康复患者群体,能更好地理解疾病、认识社会边缘群体、倡导公益意识,能对“健康中国”理念和大学生的社会担当有更深的认同和体悟。

  

姚霏老师认为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她谈到,“大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有能力实现‘知’‘行’统一的年纪,加之我们目前的应试教育体制下,中小学生不会特别关注生命教育的内容,因此,在大学阶段进行生命教育就变得格外必要。只要高校和高校教师能有生命教育的意识,随时随地都是生命教育的课堂,无时不刻不能实践生命关怀。”

同学们就姚老师谈到的内容在公众号平台写下留言提问,姚霏老师“云”上互动回复,就大家的疑问和困惑给予积极引导。面对这次突发的疫情,姚霏老师提醒同学们不要盲目恐惧,要保持平稳的心态。她从三方面鼓励大家学习和传递生命教育来助力抗“疫”:一是培养健康素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主动体育锻炼来提升自身免疫力;二是崇尚生命关怀,对于大自然要有敬畏之心,同时力所能及地去保护生命,对抗“疫”中的奉献者怀抱感恩之心;三是提升生存能力,提高自己的“钝感力”以对抗挫折,在磨练中找对方法,在逆境中看到希望。

  

聆听了关于“生命”的分享,不少同学坦言自己对生命有了新的思考和感悟。2016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世承尹伊人同学表示要珍惜当下,努力生活,学会爱自己、爱他人、爱祖国。2017级历史学(师范)汪雨萌谈到,在这个寒冷的冬天里,我们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疫情,全国上下都陷入困境,但仍有医护人员冲在前线,我们也要像姚老师所说的“即使生活让我们经历坎坷,也别忘了用温暖的心去呵护世界”。2018级古典文献学陈沐梓在笔记本上自觉写下“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自觉保护野生动物”。2019级汉语言文学(师范)王琳萱认识到,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值得平等、善意的对待。

(供稿、摄影: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