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青年历史学者眼中的“上海抗战”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3-05-12浏览次数:112

来源:澎湃新闻 2023年5月12日

标题:青年历史学者眼中的“上海抗战”

记者:陈炜  江文君


5月4日,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会偕同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现代史研究室、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以及崇明抗战博物馆和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在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召开“上海抗战”青年论坛。

感谢“青年”

上午9点,论坛正式开始,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馆长唐磊首先致辞。他指出今天是五四青年节,而青年团体是一支不容忽视的主力军,在各个领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抗战史研究是一项集众志聚众力的长久事业,他希望借助此次论坛的召开,能够打响上海抗战青年论坛这个平台,不断提升和拓展研究的视野,取得更多成果,为上海抗战史研究的传承和发扬添砖加瓦。

上海抗战研究会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马军致辞说,2022年7月8日曾经在线上以上海抗战为主题举办过青年学生论坛,因此今天举办的此次“上海抗战”青年论坛具有延续性,想借此机会感谢四位“青年”。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会是在上海社联的指导下于2017年成立,是非常年轻的学会。这些年研究会每年都会在重要时间节点发声,向社会做了充分的展示,效果有目共睹。上海抗战研究会表现出青年的活跃,这是他要感谢的第一个“青年”。要感谢的第二个“青年”是承办本次会议的上海淞沪馆、上海社科院历史所现代史研究室、上海师大都市文化中心三方单位的青年同仁,他们表现出良好的素质,超强的工作能力。要感谢的第三个“青年”是此次参会的青年学者,他们热情高涨、思维活跃,提交的论文都是抗战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具有时代特征,符合学术潮流。第四个“青年”,也是我们最要感谢的“青年”,即八十多年前中国抗战的青年主力军,特别是淞沪抗战中牺牲的18万将士,没有他们的奉献和牺牲,不会有中国现在的国际地位,也不会有我们这些后辈的幸福和尊严。他们中有的生命永远留在青年时代,他们的英名值得铭记!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苏智良为本次论坛做主旨发言。他强调抗战研究代际传承,需要青年的力量。他回忆38年前自己研究生毕业,就跟随唐佩吉教授参加全国纪念抗战胜利四十年周年研讨会,成为他研究抗战的起点。

他认为今后的抗战史研究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抗战史研究如何史论结合,特别是如何运用国际法。这方面中国抗战史研究与日本的相比,颇有不足,中国学者很少使用人道议题。其实我们揭露法西斯的暴行,恰恰要从国际法、从反人类罪角度去展开。比如“慰安妇”问题,就要从反人道、反人类罪视角出发,运用国际法追究日本战争责任。第二,注意国际的横向比较研究,特别是军事史和暴行史。比如纳粹德国种族灭绝和南京大屠杀的比较,南京学者做了很好的推进,上海的学者要思考怎么在这些领域展开研究。第三,要擅于总结前人的经验和成果。我们在抗战史、二战史研究方面已积累相当多的资料和资源,如果不充分运用,很难做出一流的研究。第四,充分发掘国外特别是日本的资料。目前国内对亚细亚历史资料中心的档案运用比较充分,但日本私人机关收藏的档案非常多,还有待发掘。年轻学者应刻苦学习,掌握工具,打开窗口,使研究更全面,研究成果更有国际性,这也是上海抗战研究会以后很重要的使命。第五,补齐上海抗战史的短板。上海抗战史研究取得长足的进步,特别像抗日救亡运动、党史和革命史研究,一·二八和八一三的军事史研究都有很高的水平,但还有一些领域有所欠缺,甚至于没有研究,像强征劳工、屠杀平民、细菌战等方面,还值得研究和开拓。苏智良教授指出,抗战史研究其实才刚刚开始,上海学者要积极参与全国性的抗战史研究和学术活动。他寄望年轻学者,要多参加学术会议、多接受批评,认为此次论坛就是很好的学术交流机会。

青年眼中的“上海抗战”

青年论坛分上下午两场进行,来自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信阳学院、中共诸暨市委党校、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等高校、研究机构和纪念馆的16位青年学者分别发言,由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韩洪泉、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李志茗、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刘鹏作点评。

上午第一场的上半场有4位青年学者发言,分别是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潘岩,中共诸暨市委党校教师张犇,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馆员李泽巍、潘祎斐。韩洪泉副教授进行点评,指出他们的研究内容属于传统政治军事领域,对应人、事、物、制四个维度。

潘岩的论文《抗战初期中日在上海公共租界的宣传博弈——以“人道远征”为中心》将此次中日在上海公共租界的宣传博弈定义为中日之间特殊的宣传战和舆论战,给我们的启示是,军事领域的胜负有绝对的意义,但弱势方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扬长避短,在宣传战领域反制,这对我们在未来制衡强敌有启发意义。潘文的长时段和大视野视角也给人以很大启发。他也指出该文运用的外文史料尚不全面,有待进一步挖掘。张犇《蔡廷锴在第一次淞沪抗战前的态度辩误》一文提出与过往不一样的认知,反映历史合力演进的过程,但该文所用史料《蔡廷锴自传》具有主观性,需结合其他史料进行综合分析。李泽巍的论文《淞沪会战中国军队炮兵作战简析》侧重制度层面,对这一时期炮兵建设和运用做出系统梳理,建议可以关注淞沪会战期间中国其他炮兵部队发挥的作用,比如邹作华的《上海作战之经过与所得之教训》等文献。潘祎斐《浅析“上海市各界纪念一·二八抗战十五周年大会”签名轴》一文切合论坛主题,落点精准,一·二八淞沪抗战研究较受重视,本文缺少对中共人士在其中所起作用的考察,建议后续增加对上海中共党组织的宣传工作、上海媒体的新闻报道等内容的发掘。

下半场有3位学者发言,分别是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副研究馆员邓一帆、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生陈晨、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硕士生靳胜昔,由李志茗研究员予以点评。他认为邓一帆的论文《抗战时期青年女性的抗争与贡献——以茅丽瑛为例》通过考察茅丽瑛烈士的生命史,探究青年女性在特殊时期的转变和贡献,写法成熟,框架合理,行文流畅,但可以在历史背景、行文结构、用词方面进一步修改提高。陈晨《新四军上海办事处交通工作研究(1940-1942)》一文分机构沿革、工作内容、特点、意义四方面进行论述,是较为传统的写法,四平八稳,把问题搞清楚,但如果要提高质量,须探讨新四军上海办事处内部的采办、联络、动员三个部门各负何责,如何运作和协调,并且要有故事性,对具体的人和事做个案研究,才能更有深度、更有可读性。靳胜昔的《1944-1945年美军轰炸上海研究》一文是概要性质,李志茗研究员指出该文类似开题报告,介绍课题的研究现状、拟用资料、大致内容,为使文章看起来像篇论文,加了一部分“衍生问题的提出”,而实际这部分既是作者思考的结晶,又是本课题的主旨,需要重点讨论,尤其美军轰炸上海的动机、决策和影响需要深入研究,评价应该慎重,避免“政治不准确”。作者今天新增加的本课题在空袭史、上海史、日伪史等领域的研究价值,倒确实很有价值,引人兴趣,值得做深入研究。

下午第二场的上半场有4位学者发言,分别是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桂强,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馆员曹晶,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张如意、硕士生王金燕。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刘鹏作点评,指出这些论文主要探讨的是抗战以来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伤害。张如意的《记忆转向:日军“慰安妇”制度口述史研究》和王金燕的《河南省慰安场所类型分析》讨论“慰安妇”制度在地方的落地,以及如何运用应用新视角去探讨这些问题,现实关怀和理论意义都非常突出。他认为前者理论性强,建议该文可分为新理论和思潮如何应用于“慰安妇”研究和“慰安妇”口述史操作应用两部分作更深入细致的论述;后者比较完整,系统运用了档案材料,但还可以结合当地的报刊,使史料更丰富。刘博士肯定桂强《从“新旧并存”到“银钱业为主”——抗战时期江南金融结构的畸形变迁》一文采用定量分析方法,认为还需要对文中提到的畸形概念进行讲解,对县级层面的合作社经济作更多微观考察,并且需要说明新编方志的资料来源,对米业和银钱业如何进行资金融通深入研究。刘博士指出,抗战时期随着日军加快对苏北地区的侵略,中共如何进行相应的调整和重组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曹晶《中共江北特委在抗战初期的活动》的论文部分回答了这个问题,但需要在两个方面进行修改,一是对抗战前期中共在敌后沦陷区工作相关研究的梳理,二是对敌后根据地的基层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下半场共5位学者发言,分别是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馆员胡文君,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硕士生陈炜,信阳学院助教文星豪,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生苗蕴祺、博士生黄孝波。韩洪泉副教授进行点评,指出这些论文的主题都与上海有关联,反映上海抗战的辐射作用、溢出效应和多元影响。他认为胡文君的论文《对<字林西报>卢沟桥事变初期报道的梳理和浅析》从多个视角分析新闻报道,对文本的梳理到位,对其进一步完善的意见是一方面结合历史背景对问题作深入分析,另一方面将时段向后延伸,考察更长期的演变过程。对于陈炜的论文《从自在走向自为——全面抗战初期大陆报刊的台湾书写(1937-1942)》,他肯定该文在史料梳理上较为系统,论点富有启发,建议就日本五十年殖民教育下为什么台湾人仍然积极抗日、渴望回归祖国作进一步阐发。韩教授认为文星豪的论文《抗敌青年军团在信阳》在史料和视角上都有一定创新,建议与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和山西民族革命大学作比较研究;指出苗蕴祺的论文《南京基督教青年会与抗日救亡》对南京基督教青年会的抗日救亡运动梳理得较为系统和全面,后续修改中应处理好南京基督教青年会和费吾生的关系。他肯定黄孝波的论文《抗日与自保:陈济棠主粤时期的广东防空建设》全面系统地运用相关文献材料,对陈济棠时期广东防空建设从正反两方面做出客观评价,建议可以对陈济棠在广东防空力量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做补充研究。

上海抗战研究会会长、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张云作会议总结。他指出今天是五四青年节,青年是上海抗战主力军,同样也应该是上海抗战史研究的主力军。他举例指出一·二八和八一三淞沪抗战中的军队指挥官、中下级干部、牺牲的战士年龄都很年轻,两次上海抗战将士大部分都是青年。他认为上海抗战史研究主力军同样也应该是青年,此次论坛以广大青年学者为主角。他希望以此为契机,号召更多青年学者一起来研究上海抗战史、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等问题。青年学者应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攀登上海抗战史研究新的制高点。



链接地址: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304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