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版面头条报道):数字化技术服务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3-05-26浏览次数:93

来源:中国教育报(版面头条报道) 2023年5月26日 9版 好老师

标题:数字化技术服务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

记者:孔萌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部分作出“推进教育数字化”的部署,体现了数字化引领未来技术变革的时代新要求。而教师是教育数字化战略落地、教育理念创新与教育模式深刻变革的关键,为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推进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构建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整体提升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办学水平,教育部指导实施了“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

在这个计划中,师范院校以“1+M+N”的方式组团,即由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10所高水平师范大学牵头,会同上海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30所地方较高水平师范院校作为参与帮扶高校,共同对32所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师范院校进行重点支持,共覆盖了全国72所师范院校。涉及主体多,空间距离远,如何实现“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的常态化开展?

在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的指导下,“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的具体实施将教师素质提升与教育数字化进行了有机结合,尤其是在优质资源共享、提高教师培养的精准度、协同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一定程度上破解了师范教育优质资源不均衡、空间阻碍造成协作不持续、教师职前职后培养割裂等系列难题。

同步课堂,探索数字化技术支持下的多元课程形态

今年3月,一场高质量共享课堂出现在江西上饶师范学院:学生们通过视频与华东师范大学的学生同上人工智能导论课,华东师大的教师担任主讲,上饶师院的教师担任助教,智能课程软件则让两校的课堂活动数据实现了实时互传,这节混合同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深受学生喜爱。

混合同步课堂是一种典型的“双师”课堂组织形式,需要中心校和远端教学点的学生通过富媒体同步技术共同参与中心校教师的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团组从2022年起牵头上海师范大学等对上饶师院展开了重点帮扶,积极研究与探索混合同步课堂,与中西部院校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一起开展教学协作创新。

为了提升同步课堂和教师观摩成效,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通过技术平台举办“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国家一流课程跨校教研,对课程实施思路、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等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并就该课程考核中应用的微能力测评进行详细解读。该课程主讲教师是华东师范大学教师发展学院院长、教授闫寒冰和教师发展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魏非。目前,同步课堂已开展3个学期,以线上方式开展,每学期开设9次课,每次课3学时,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阿坝师范学院和天水师范学院总计17个班级以同步课堂的形式参与学习,来自17所师范院校的124名教师观摩直播教学。

华南师范大学团组也在“同上一堂课”上进行了深入探索。深度参与该项目的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博士后袁涛告诉记者,为了避免“同上一堂课”教学研讨活动成为刻意的“表演”,华南师大进行了两方面探索:一方面,建立虚拟教研室,以高校学科教学论教师作为名师带头人,充分挖掘中小学一线名师名校长工作室的优秀师资,遴选优秀师范生参与,以任务为驱动,形成线上的研修空间;另一方面,根据教育教学和教师能力发展的规律与需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教学行为表征的个性化能力指标数据采集。在协同机制中,逐渐推动新技术的“常态化伴随式”应用。

新技术固然重要,但最了解教育教学的人一定是教师,“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各团组将优秀的教师和先进的技术结合起来,深入探索了三种课堂形态:第一种是“双师”课堂,两校间可以实现在线可视式交互;第二种是线上教研共同体,一方主备课,另一方或几方参与教研活动;第三种是在线见习、实习和研习。其中,在线见习是多种课堂形态的组合,三种课堂形态里开发的“专递课堂”则是由一名教师给不同的教学点、不同学校的学生上一堂课,相当于“一拖三”。

这些课程形态在确保内容优质的基础上,在提高效能的目标下,实现了课程开展的常态化。

精准测诊,打造规范课堂行为新路径

“我们通过语音算法实现语音聚类,教师上完课就可以看到包括影像和声音的课堂实录分析,以及教师在整节课中的走位、视线等关注学生的数据散点图……”袁涛正在介绍的是华南师大团组正在探索的指向“人工智能+教师能力发展”的“智慧教室”,“我们用人工智能技术去解构数据,形成一套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指标体系,又不断利用专家和AI评估的差异度提升算法、优化指标。”

这种指向教师能力发展AI测诊的环境,集传统课室、视频录播、数据采集、数据呈现等功能于一体,实现AI课堂分析数据实时呈现,可以生成教师课堂教学能力AI测诊报告,辅助专家教师指导、名师名校长听评课、学校教研备课、师范生实践教学改进等需要,推动了教师反思和教育教学行为的规范提升。目前,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中,已建成10个这样的标准化“智慧教室”。

“精准测诊,是数字技术融入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方向。”魏非进一步对“智慧教室”支持教师发展的建设和研发前景提出三点建议:

“一要在真实情境中无感采集和分析教师知识、技能应用表现及成效,对教师实践能力进行自动分析,真正落实能力本位、面向实践;二要构建和应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参与的分析模型,支持智能诊断和分析;三要关注差异,区分环境与教学应用情境,满足教师个体和学校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智慧联通,构建专业协同发展新范式

2022年以来,华南师范大学发起“双师协同课堂”项目,连接在校师范生与江西省赣州市杨梅小学、赣州市田心明德小学、赣州市兴国县思源实验学校3所学校进行远程结对,汇聚高校、研究院所、一线教师、企业等多方力量,组成协同创新共同体……实践项目开始后,很多师范生积极报名参与,充分准备课件内容,这成为师范生们从理论学习迈向实践的“第一堂课”。

如今,“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开展一年来,全面推动了项目院校的师生交流和优质资源共享。截至2023年初,院校组团总计向重点支持师范院校开放了184门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图书馆资源及数据库近200个,师范生访学交流跨校培养近200人,培训教师超过1万人次。院校间还互派干部挂职交流、教师双向交流,鼓励培训成果向实践应用转化,不断创新资源建设机制,通过统筹建设、示范项目提炼、面向社会征集、典型实践遴选等方式,加强优质资源共建,扩大辐射范围。

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中,我们看到了虚拟教研室中的异地教研,看到了天南地北的协同发展共同体,看到了优质资源的共享分发,看到了训前、训中、训后的一体化管理,看到了72所院校的智库连接。这些,如果没有数字化技术手段的“智慧联通”是很难做到的。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和广州视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希沃)实施教师数字化能力提升支持项目,为72所“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院校和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师发展机构捐赠“智慧教室”。希沃副总裁魏振水将数字化技术支持下的联通特征总结为四个方面:

一是实现“空间通”,在高校的微格教室内训练师范生基本技能,并将中小学一线的鲜活课堂第一时间连入师范生课堂,在真实情境中加强对师范生的培养。

二是实现“人际通”,让师范生得到高校教师和实践基地教师的“双导师”指导。

三是实现“资源通”,把中小学一线数字化环境下最新的课堂案例放在师范生课堂里。

四是实现“机制通”,设计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高校和企业分别作为研究和技术创新的主体,高校、政府、中小学、幼儿园和企业多方协同发力提质。

如何将教师培养与数字化技术手段结合,破解教师培养中的难题?从数字化技术支持服务教育,到数字化技术为教育赋能,不是一条容易走的路。但是,唯有不断前行,方能抵达。我们期待着有一天,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等重大项目的推动下,教育数字化在强化教育人才支撑、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上有更加卓越的表现。


链接地址:http://www.jyb.cn/rmtzgjyb/202305/t20230526_2111046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