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建设“文化上海”——孙逊教授在文汇报发表的文章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4-08-31浏览次数:4381


    作者:孙逊 文汇报 2004.08.05 版次:5

    ●上海要在未来发展中继续保持强劲动力,必须更加自觉地推进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培育和塑造城市精神,不断提升城市文化的创造力、凝聚力、辐射力和竞争力

    ●上海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全市上下的文化自觉,它是决定上海城市文化走向和速度快慢、品质高低的根本性因素

    ●所谓文化的自觉,是指深刻认识文化建设在城市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尊重文化发展和繁荣的规律,主动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科学制定和实施未来文化发展规划     今天,上海正朝着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大踏步前进。在这凝聚了几代人梦想的跨越式发展中,建设“文化上海”的重任也历史性地提到了我们面前。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精髓和灵魂,是激发城市活力的源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需要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促进文化艺术事业在新起点上有更大发展。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地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协调推进,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更加注重人们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

    事实上,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文化竞争尤为突出。文化建设对促进经济增长,增强综合国力,参与国际竞争,培育民族精神,提高人的素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上海要在未来发展中继续保持强劲动力,就必须更加自觉地推进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培育和塑造城市精神,不断提升城市文化的创造力、凝聚力、辐射力和竞争力。也就是说,我们在把上海建成“四个中心”的同时,要努力建设一个充满魅力和活力的“文化上海”,一个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先进性和创造性的“文化上海”,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文化上海”的建设,要体现上海的历史积淀、文化内涵、时代精神和未来召唤,理当具有以下的特性:

    开放性。在新时期上海对内对外全方位开放的格局中,上海的文化建设也应拥有一种开放的胸怀和世界的视野,善于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当以最优惠的政策,吸引海内外民间资本和优秀文化人才来上海创业,通过创办文化产业和工作室、研究室等,使上海成为一流作家、一流艺术家、一流学者和一流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创业的乐园。这里的开放不仅指面向国外和海外的开放,也包括向国内各个区域的开放。

     包容性。以海纳百川的气派,包容国内外各种健康的有益的文化,其中国外板块包括:以欧美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以日韩文化为代表的东亚文化,此外还应有以印巴为代表的南亚文化,以及非洲文化、南美文化、大洋洲文化等等。与此同时,上海在国际化进程中非但不能以削弱本土文化为代价,而且要尽可能凸显本土文化的特色和风采。由于地域和历史的原因,上海文化在属性上属于江南文化、吴越文化,但今天的上海已成为全国的上海,所以上海文化又必然融入其他地域文化,诸如北京文化、岭南文化、湘楚文化、巴蜀文化、三晋文化、齐鲁文化等。我们要在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大力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培育和塑造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上海城市精神。

    先进性。作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应引领国际文化潮流,站在时代的前列,成为国内外先进文化的集聚地和策源地。这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在给一切进步的、健康的、有益的文化提供宽松和谐的生态环境的同时,敢于对腐朽的、落后的、有害的文化说“不”,建立和培育繁荣、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

    创造性。文化的创造力就在于不同文化的包容和融合之中,当年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交融,产生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的结合,诞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继承借鉴和改革创新并重的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让国内外各种文化有益成果在上海这片热土上相辅相成,相竞相生,相激相荡,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比历史上的海派文化更气象阔大、更丰富多样,同时也更具时代先进性的上海城市新文化。

    上海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全市上下的文化自觉,它是决定上海城市文化走向和速度快慢、品质高低的根本性因素。所谓文化的自觉,是指深刻认识文化建设在城市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尊重文化发展和繁荣的规律,主动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科学制定和实施未来文化发展规划。文化自觉的主体包括城市管理层、知识界和市民层,要上下一致,形成共识和合力。其中管理层是决策者和实施者,知识界是思想者和策划者,市民层是参与者和推动者。只有全市上下共同形成了文化的自觉,一个城市的文化发展才能持续获得内在的动力。

    有了整座城市的文化自觉,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的营造和人才高地的构建也就自然水到渠成,而这两者正是建设“文化上海”的着眼点所在。其中,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最重要的一条,须在文化领域内大刀阔斧地改善和转变政府职能,以最优惠的政策,吸引海内外民间资本和优秀文化人才来上海创业,这两者的结合,将会给上海文化产业带来勃勃生机和无穷活力。而所谓人才高地的构建,标志性的就是一流人才的积聚,其中包括一流作家、一流艺术家、一流学者和一流经营管理人才;有了一流人才,就有一流作品、一流成果、一流品牌,这是建设“文化上海”最核心的内涵,缺乏这种内涵,硬件即便建设得再漂亮,也会招来“没有文化”或“文化沙漠”之讥。

    把上海建成“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我们坚定不移的目标和信念,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文化的建设也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树立城市形象的重要层面。特别对上海这样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积淀和悠久历史传统的城市来讲,建设“文化上海”、建设“文化大市”更应是题中之义。从这个意义上讲,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文化立市应是上海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缺一不可的整体战略方针。

    (作者为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