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视野与本土实践:妇女与性别史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3-11-28浏览次数: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3年11月28日

标题:“中国视野与本土实践:妇女与性别史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

记者:查建国 陈炼 郭羿显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 查建国 陈炼 通讯员 郭羿显)11月11日,由上海市妇女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世界史系、上海师范大学女性研究中心、《妇女与性别史研究》编辑部主办的“中国视野与本土实践:妇女与性别史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

“中国视野与本土实践:妇女与性别史研究学术研讨会”会议现场之一 本网记者 陈炼/摄

  在开幕式上,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杨海燕、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郭小凌教授、上海市妇女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燕华、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主任黄洋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上海市世界史学会会长沐涛分别致辞,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并提出了展望。开幕式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世界史系教授、《妇女与性别史研究》主编裔昭印主持。

  立足中国视野本土实践 推动研究的理论创新

  此次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媒体工作者和妇女组织代表相聚,线上与现场参会人员达120余人,共提交论文68篇。与会学者围绕着女性主义和性别理论及其在史学领域的运用、妇女与性别史重要概念的翻译与本土实践、中国视野下的妇女与性别史研究、中外历史上女性状况与性别关系个案研究等中外历史上各种有关女性性别的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评议。

“中国视野与本土实践:妇女与性别史研究学术研讨会”会议现场之二 本网记者 陈炼/摄

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杨海燕致辞 本网记者 陈炼/摄

  杨海燕表示,本次会议立足中国视野和本土实践,充分体现我们文化自信、文化主体性。只有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国情,汲取传统的思想文化,借鉴世界文明成果的研究才更有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郭小凌教授致辞 本网记者 陈炼/摄

  郭小凌提出,本次会议的主题是中国视野和本土实践,这表明我国妇女性别史研究的成熟,不再满足于简单地模仿西方视角,力求独立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他也提醒与会专家学者要进一步深思中国视野的内涵和边界是什么、如何界定学术话语体系和方法体系等问题。

上海市妇女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燕华致辞 本网记者 陈炼/摄

  张燕华表示,妇女与性别史研究工作者要积极关注妇女、儿童和家庭最切身的利益问题,加强对新时代妇女发展性别平等问题的思考与研究,推动妇女和性别研究的理论创新和文化创新。既要在妇女性别史研究领域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添砖加瓦,也要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妇女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主任黄洋教授致辞 本网记者 陈炼/摄

  黄洋认为,上海师大多年来主办妇女与性别史研究学术研讨会和出版《妇女与性别史研究》辑刊,为国内妇女性别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术交流平台。这个平台打破学科壁垒,使得全国不同时段、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妇女性别史学者们齐聚一堂,交流学术心得,这对我国历史学科的发展和推进起到重要作用,也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事业。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兼上海市世界史学会会长沐涛教授致辞 本网记者 陈炼/摄

  沐涛提出,上海师范大学女性研究中心、妇女与性别史研究学术研讨会、《妇女与性别史研究》辑刊三个要素,推动了我国学界和上海世界史学会有关妇女史的研究,并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不同领域和不同学科的学者积极参与到妇女性别史研究当中。

  在随后进行的两次大会研讨上,《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编审畅引婷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与中国妇女解放和发展历史进程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了阐释。她提出,中国的妇女性别研究是建立在中国妇女解放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的。裔昭印对近代以来中西方妇女运动的差异及其社会文化原因作了探讨。她提出,近代中西方妇女运动尽管都有着在父权制社会下争取实现性别平等这一共同的目标和诉求,但在历史背景、斗争方法和社会文化传统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又与中西方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家国观念息息相关。

参加学术研讨会发言专家之一 本网记者 陈炼/摄

  南开大学教授历史学院王以欣教授以中国古代民间海神信仰——妈祖信仰做为类比,探讨了琉克提亚女海神信仰在西方古典世界及随后的发展演变。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刘咏聪教授从对老化过程的思考等四个清代女性老年史的相关话题出发,提出中国女性老年史的构建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学术空白有待进一步填补。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王海利教授从性别史视角出发,对“埃及”国家这一阴性词汇进行考察和历时性比对。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王向贤教授以近代《大公报》上中西医关于月经的医论为例,探讨双方如何建构了“月经使女性虚弱”的身体感话语,从而参与了现代中国早期女性观念的建构。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陈雁教授考察了1949年亚洲妇女代表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以及会议前后各参会方的行动,认为会议的召开或许标志着“全球南方”的开端从万隆会议召开的1955年提前到了1949年12月。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宋少鹏教授以陕甘宁边区妇运史研究为例,考察了“社会性别(gender)”这一分析范畴引入后在中国近现代妇女史研究中带来的范式转型和局限性。她认为,不能用一种分析范式来统合延安复数的妇女生活和妇女运动。因此,进入历史本身,从经验出发寻找合适的分析框架才是有效的研究路径。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讲师林漫对多元文化主义在妇女与性别史的全球转向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探讨。西南大学历史学院讲师何芳以“金莲”这一象征中国古代妇女缠足习俗的词汇在美国的接受作为出发点,探究以缠足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信息与知识如何在跨国、跨种族、跨文化语境中得到生产与实践。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刘健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郭小凌教授、复旦大学法学院赵立行教授、复旦大学历史学系陈雁教授、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世界史系蔡萌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秦方副教授等专家学者担任大会主持人或评议人。

  聚焦中外历史上的妇女与性别史具体问题

  与会学者还在分组讨论中,就中外历史上的妇女与性别史的具体问题作了专题报告。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贺璋瑢教授对《老子》书中的关于雌性比喻和“水”的比喻做出探讨,考察老子在这些比喻中所暗含的性别意识。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焦杰教授探讨了汉唐医书中提及的胎孕知识背后所反映的父权社会意志。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张菁教授聚焦于江苏宜兴地方的明清牌坊,探讨牌坊背后所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指出牌坊建筑突显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认同和价值体系。绍兴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林存秀关注悲剧观念下的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对大众文化的影响。

参加学术研讨会发言专家之二 本网记者 陈炼/摄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郭海文教授等以清代女子类书《奁史》为基础,从物质文化的视角探究中国古代女子的私密用品。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讲师奚丽芳以明末女教读物《女范捷录》中关于“食事”的记载为史料基础,审视了“食物”与女性之间的关系。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乔玉红考察明代前中期女官采选地域的演变,认为其演变受到政治、地理、教育等因素的影响。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施妍以唐代安史之乱为背景,考察战乱年代中女性的角色变化和女性书写。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邵雍教授聚焦解放战争时期的上海党员女教师群体,考察她们在党的领导下争取和平民主与妇女解放的斗争;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李丹教授考察了作为中国女性传记里程碑的《李超传》对现代传记理论的建构。华南师范大学语言与通识教育中心讲师赵莉莉聚焦于近代来华女传教士斐尔德所观察到的广东民间社会文化事象,探讨其记述中所反映的女性形象和女性关怀意识。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徐家玲教授考察了当代活跃在欧美拜占庭学界的精英女性的学术贡献。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倪滕达通过分析文本和考古资料说明奥古斯都的人口普查对象扩展到了妇女和儿童。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讲师孙仁朋分析了古典时期雅典嫁妆的功能与意义,提出嫁妆既保障家庭的繁衍与传承,也维护城邦社会的稳定与延续。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姬庆红教授聚焦于古罗马精英阶层对于家庭乳母的书写,考察了父权制社会下古罗马人对于乳母群体模棱两可的矛盾心理。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汪丽红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分析了当代中世纪圣妇传记研究的特征。上海外国语大学日本文化经济学院副教授杨力阐述了二战后日本国民历史学运动如何推动妇女史书写的兴起。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讲师姜玉杰考察了美国内战后关于大学男女同校的争论,讨论这一争论对于美国高等教育现代转型的影响。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李家莉聚焦于玛丽一世女王,分析其“血腥玛丽”形象在数百年间是如何在史家笔下得到重重塑造并经历数次演变的历程。安徽大学历史学院讲师石烁回顾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女性主义与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之间的相互关系。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淑清教授探究了20世纪初英国犹太妇女联盟的活动与历史意义,指出它对新移民适应主流社会以及英国犹太妇女走向公共领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史系教授、《妇女与性别史研究》主编裔昭印主持开幕式并做会议总结 本网记者 陈炼/摄

参加“中国视野与本土实践:妇女与性别史研究学术研讨会”嘉宾合影 本网记者 陈炼/摄

  在由蔡萌主持的大会总结和闭幕式上,各小组代表分别作了小结汇报。裔昭印在对本次会议作总结时提出,本次研讨会是一场跨学科、跨文化的学术盛会,充分显示了我国妇女与性别史研究的丰硕成果。对于中国视野与本土实践下中国妇女与性别史研究发展的路径,裔昭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以中国的视野探究世界妇女与性别关系发展的历程和研究状况,并发出中国学者的声音。在汲取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借鉴国外优秀的文化成果,努力进行理论与方法的创新,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贡献力量;第二,进一步加强妇女与性别史资料建设,努力扩大史料的来源,并关注历史上不同阶层的女性,尤其是下层女性的状况;第三,进一步开展跨学科研究,丰富妇女与性别史研究的内容,对两性身体、日常生活、话语建构和性别关系等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最后,妇女与性别史研究者要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学术研究应当融入现实生活,从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两性和谐的性别关系贡献智慧和力量。


链接地址:https://www.cssn.cn/lsx/slcz/202311/t20231128_569943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