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就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体制改革方面,提出了很多指导性的意见,其中之一是:“国家级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重点高等学校主要承担重大基础理论研究,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前瞻性问题及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并努力形成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地方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应主要围绕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开展应用对策研究,有条件的可开展有地方特色和区域优势的基础理论研究。”这里对于地方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方向的定位,对于地方高校同样也是适用的。有人担心,对地方高校作如此的定位,是否限制了地方高校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作为。我们认为这样的定位,从整合研究力量,优化哲学社会科学资源配置的大局出发,是完全必要的,也是符合实际的;但是这样的定位并不是要限制地方高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而是对地方高校如何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是对地方高校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方面有所作为指明了方向。回顾我们学校近几年的实践,我们对此有以下一些体会:
首先,提高认识。这次《意见》重申了江泽民同志前几年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四个同样重要”的精神。对于我们地方高等师范学校来说,能否以这样的精神来认识哲学社会科学是极其重要的。因为我们培养的学生有相当部分是要担任中小学师资的,他们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如何关系到下一代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这对于整个国家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长远的意义。发展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也要从娃娃抓起;要从娃娃抓起,就要从师范学校抓起。在这方面我们师范大学是应当大有作为的。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学科结构调整上力求做到: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和自然科学的学科建设同等重要,发展文史哲等基础性专业和发展经政法等实用性专业同等重要;在学生培养上力求做到:掌握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和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同等重要,提高求职谋生的实际能力和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的素质修养同等重要。
其次,找准问题。上海在率先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几乎涉及到哲学社会科学的所有学科,并孕育着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对于这些问题的探究,既有对策性的又有理论性的,既有上海地方意义的又有全国意义、甚至世界意义的。因此,地方高校围绕本地区社会发展来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同样可以产生有原创性的学术成果,同样可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渗透,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我们的体会是,关键要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找准问题。这些年来我们依托学校某些优势学科,以上海都市文化为中心,开展了都市文化理论、都市文化历史、中外都市文化比较、都市文化发展对策等方面的研究,取得的一些成果在全国甚至在海外产生了影响。这就启发我们如何进一步从我校实际出发,找准上海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开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再次,完善机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能否繁荣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机制能否激发研究者的创造性。一个国家是这样,一个地方是这样,一个学校也是这样。这些年来,普遍的做法是通过分配上的经济奖励机制来调动高校教师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积极性。这些机制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暴露出一些弊端。我们学校与重点高校相比,教师的教学任务要重得多。单纯的经济奖励制度,并不能解决教师安心从容地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反而使得他们容易滋生出急功近利的不良学风,在身体上也不堪重负。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建立了上海师范大学研究院,进入研究院的教师,可以摆脱较重的教学任务,但其经济待遇不受影响,鼓励一些有学术创造性的教师长期潜心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或对社会长期发展有重大意义的课题。我们相信通过这个机制,地方高校在实现《意见》所提出的“造就一批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造就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青年理论骨干”方面,也能有所作为。 (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教授)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