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日报10月29日
记者:徐敏
记者:徐敏
本报讯 上海师大最近出现新景象:晚上礼堂门口,学生们排队等待进场听专家讲座。本学期,学校计划推出40多个综合素质讲座,并在本市高校率先尝试将讲座纳入学分体系,听讲座成了学生必修课。
近年,上师大不断推出教学改革新招——为学生贴上三张“标签”:力求培养学生具有较全面的综合素养、较强的外语交流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使之成为就业市场的“通行证”。
人文学院学生龚令艳拿到“综合素质讲座节目单”后爱不释手。讲座涉及历史、哲学、科学、经济等多个领域,不仅列出讲座题目和内容,还有供学生讨论的问题。学校规定,学生出席讲座需拉电子卡,作为学分依据。除了综合素质讲座,学校还有100多门素质教育类课程可供选择。
为提高学生外语交流能力,上师大每年投入200万元专项经费,聘请外籍教师,在三年级本科生中开设英语口语必修课,实行口语小班化教学。学校“埋单”请学生学英语,这在全国高校中不多见。
学校各专业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对本科生实行导师制,鼓励有科研意愿的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参与教师科研工作。师范教育打破传统的“先教学后实习”模式:师范生一年级进入中小学见习,了解教育环境;二、三年级进行研习,参与中小学教师教研课题;四年级正式走上讲台实习,使学生循序渐进养成职业素养、提高职业技能。这一教学改革获得了2005年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