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钱滢瓅
浦东多现代建筑、年轻人多过情人节、杂志封面多美女、衣食住行多用卡、行人走路多爱打手机……这一幕幕发生在我们这座城市里的场景,变成了学生笔下的创作。从1992年至今,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毕业生留下了近200幅《新上海百多图》。
鼓励学生观察社会
《新上海百多图》是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刘大鸿、黄启后所主持的“双百工作室”的一个传统创作课题。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发现不少学生比较自我,很少关心别人、关心社会,所以从那时候起,我带的每届学生在毕业前,都会接到同一个命题创作——新上海百多图。”上师大美院刘大鸿老师告诉记者。
郑艺是最早参加百多图创作的学生之一。“前几届的师兄师姐毕业时都去西藏、云南写生,惟独从我们这届开始用城市作题材。”刚接到这个命题的时候,有些学生觉得挺难,因为已经习惯了画模特、写生,要把生活当成模特,该从何画起?“可当我们真正仔细观察生活,发现有很多东西可以画。”郑艺说。他当时画的是“校园里多成双成对”,后来他又创作了“现代家庭多‘丁克’”,因为他发现身边有一些夫妇结婚多年不要孩子。
社会百态跃然纸上
学生们创作的《新上海百多图》也记录了城市的变迁。就拿上世纪90年代的创作来说,“‘红太阳歌’多流行”“公共车厢多拥挤”“马路边多修车摊”“大学里多舞会”反映了那个年代的都市万象;到了近几年,“弄堂人家多搬场”“上海人多境外游”“地铁行人多匆匆”“上海人多爱养宠物”记录了新现象。
此外,诸如“上海丈夫多模范”“节日装饰多‘巨无霸’”“考试前多临时抱佛脚”,看了让人忍俊不禁。一些社会不文明现象也进入学生们的视野,比如“地铁出口多发传单”“戏院门口多‘黄牛’”“无证摊贩多违章”;还有不少创作反映了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思考,比如“人群中多胖子”“独生子女多小皇帝”“老龄社会多隐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