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创办爱心学校12年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7-01-17浏览次数:2659


    来源:《今日上海》杂志2007年第1期
    记者:范如娟

    12年前的那个暑假,上海师大的学生们看到上海的建设功臣们为了工作而顾不上自己孩子的学习,由此萌生出“为奉献者奉献”的想法,为劳模子女们举办了一个类似于夏令营的暑期学习班——这便是“爱心学校”的雏形。第二年爱心学校的服务对象扩展到普通百姓的子女,校所从一个发展为10个,以后逐年扩展……成为上海师大的学生们利用所学的知识奉献社会,同时也使自身素质得到提高的一种志愿者活动形式。自创办爱心学校12年来,上海师大参与这项工作的大学生17550人,招收学员81000人,爱心学校共举办864所,办学点覆盖了上海的所有区县,并延伸到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江西、福建、山西、陕西、重庆、四川、云南、广西、新疆、香港、澳门等十多个省市和地区。

    经过12年的磨砺,上海师范大学的爱心学校已成为上海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一个优秀品牌。

    书写在旗帜上的“三心”

    上海师范大学爱心学校把“三心”办学宗旨书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这就是——“献大学生一份爱心,给孩子和弱势群体一份关心,唤社会一份热心”。

    爱心学校的举办充分体现了大学生们的“爱心”。大学生参加爱心学校工作完全是自愿的和义务的。虽然爱心学校是在每年的暑假时举办的,但前期工作在当年的三月份就开始了。首先是招募并培训志愿者,在大学生自愿报名后,校团委和各学院分团委要组织面试并安排培训,再进行上岗前试讲,对合格者颁发上岗证书。其次是进行爱心学校的布点,由大学生志愿者到社区联系办学事宜,包括选择办学点和招募学员等。第三是制定教学大纲和工作计划,要对办学目标、课程安排经费预算、教学管理等事项作出明确规划。

    在充分做好准备工作之后进入办学阶段。爱心学校的开办时间为每年的七八月份(近来部分爱心学校还拓展了寒假班和周末班);采用半天或全日制授课方式,有的早晚还安排一些活动,如**、晨练和晚会等,还组织一些为敬老院做好事等社会实践活动。每期爱心学校开办后都要进行总结、交流和表彰。上海师范大学还要组织爱心学校巡讲团要各学院宣讲,弘扬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和先进的办学经验。

    爱心学校把“关心”送给广大中小学生和需要帮助的群体。暑假里中小学生的学习问题是家长们最为烦心的问题之一,而爱心学校的举办不仅使学生们的暑期管理有了保障,而且为学生们补习了知识,解除了家长的后顾之忧。近年来爱心学校招收的学员面拓展到弱势群体,如儿童福利院、社会福利院、单亲家庭子女、民工子女、4050人员、下岗职工等;又拓展到功臣等需要帮助的群体,如建设功臣子女、医护人员子女、在沪外国友人子女和部队家属等。爱心学校在课程的开设上种类多样,同样体现了对各群体的细致周到的“关心”,有孩子们喜欢的外语、军事、动漫、趣味数学、快乐鼠标等课程,有老年人喜欢的健身体操、心理测试、插花艺术、摄影艺术等,有受到再就业人员欢迎的礼仪公关和电脑上网等,课程内容根据需要不断拓展。

    爱心学校创办12年来培养并带动起一大批热心为社会服务的人,推进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大学生们以自己的无私奉献温暖了一方社区,弘扬了先进的文化和价值观,这对社区居民的影响是现实而具体的,对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是有力的促进。爱心学校开办以来收到了数百封来自学生、家长和社区干部的感谢信和表扬信。田林新苑的一位韩奶奶说:“爱心学校让陌生人亲近起来,让困难的人得到关爱。希望将爱心学校永远办下去。”已有三年爱心学校“学历”的李一菲同学说:“在爱心学校可以学到知识和本领,又可以学到好品质和精神,特别是可以让自己也拥有一颗美好的爱心。”松江爱心学校一位同学的祖父柴林书说:“我们不知如何感谢上海师大的同学们……正是他们用真情和爱心给了我们家长一份安心,同时也给我们在无形中上了生动的一课。”曾任松江爱心学校校长的沈雪峰在一篇《传承之爱,如此之美》的文章中写道:“大学生们播下了‘爱心’的种子,并用心去浇灌、培植,‘爱心’开始传播蔓延了……许多街道干部和居委会阿姨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方便,离休干部给爱心学校的学员讲战斗故事,摄影师义务承担了学校所有的摄影工作。在这个社会上,人们希望给予你爱,也希望你给予他们爱,爱在不断延续。”

    服务社会和锻炼人才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高等教育发生了两个重大转变:一是从单纯的做学问本身转变为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二是从依附于社会转变为推动社会发展。社会服务已经成为高校职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主要是指以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为依托,利用人才、技术和设备优势为社会服务。上海师范大学举办爱心学校正是利用自身优势为社会服务。爱心学校的举办不仅体现了高校对社会的服务和贡献,而且使一大批有爱心有才华的大学生志愿者在社会实践中得到了锻炼。

    上海的七八月份骄阳似火、暑气逼人,而上海师大爱心学校的志愿者们则挥汗如雨地奔走在大街小巷,不辞辛劳地忙碌于三尺讲台,谁能不因此而深受感动?难得一个暑假,大学生完全可以在家休息,或外出旅游,或打工挣钱,或抓紧时间“充电”,但他们都一一放弃了,却情有独钟地服务于爱心学校,且分文不取。有的学生每日往返于家和办学点,仅路上就得花四五个小时;不少同学自己贴了路费去教课,尤其是往返崇明的大学生一次要贴几十元车钱;有的学生因过度劳累而生病了,有的学生因忙于教课而无法照顾生病的家人;有的办学点附近没有厕所,许多大学生口渴却不敢喝水……这些“爱心使者”们心中深深牵挂的是爱心学校,心中想的是利用所学的知识来回报社会。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时代风貌,为高校对社会的服务增光添彩。

    爱心学校的举办对大学生的成才具有相当积极和明显的作用。它给了大学生一个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机会,提升了大学生对真实社会的认知,锻炼了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并培养了大学生的合作精神。

    上海师大浦东新区爱心学校已坚持创办了整整11年,教育和磨砺了一届又一届未来的人民教师。在办学过程中,各种困难接踵而至:借场地,需要社会的支持;上街宣传,需要宣传工具;打印教学材料,需要经费……尽管困难多,但大学生们群策群力想办法,终于战胜了一个个困难,也锻炼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工作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他们苦练基本功:当教学内容生疏时,他们就反复地学习,直到理解内容才站上讲台为学生上课;当教学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时,他们就集体讨论改善教学方法,并向有经验的老师讨教,努力创造良好的课堂效果;当组织学生们在课余开展文艺活动时,他们还参与互动,师生同乐,在欢声和笑声里度过美好的时光。

    上海师大旅游学院学工办的袁理锋说,每年爱心学校的社会效应与收获都是巨大的。首先得益的是大学生,他们得到了一次体验、一次尝试、一次锻炼。在最近的一次对参加爱心学校的200名大学生的调研中,当被问到“为什么参加爱心学校”时,有90%的同学回答“为了向社会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并且锻炼自我的能力”。而当问到“参加爱心学校后的感受”时,60%的大学生感受到了社会工作的艰辛,同时认为苦中有乐。生环学院的一位同学描述:“在办学活动的最后一天,我收到了一位小学员自己做的手工作品,喜悦顿时爬上了我的眼梢,那种欣喜是我人生少有的感动。”沈静波同学在《爱心日记》中说:“今天是我20岁的生日。说真的,爱心学校的工作实在太忙,疲惫的我压根儿就忘了这个生日。可下课后打开手机,读到满满的生日祝福语,友谊和温馨充满了我的心房。”一位大学生在《小结》中坦言:“爱心学校对我的影响与作用是很大的。就自身而言,我受到了锻炼,教师不再是我想象中轻松与新鲜的职业,我要精心准备每一节课。我领悟到,要教好学生,必须要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经验,这将是我以后大学学习生活的重要动力。”

    上海师大旅游学院的杨艳同学的经历颇有代表性。她大学二年级时第一次参加爱心学校工作。“首次站在讲台上,自己稚嫩得像个孩子,心里怯怯地有点发慌。可是,讲台下面孩子们那认真听课的眼神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和勇气……每每和孩子们交流,他们的反应特别快,让你很有成就感。”几年义教的经历让她渐渐地产生了与孩子们难分难舍的感情,毕业后毅然应聘到儿童福利院从事孤残儿童工作。“进入福利院后,我发觉这里的孩子与我曾经教过的孩子不一样,他们更需要照料,更需要无私的爱心。我想,我选择的是一份神圣的职业,我要将爱进行到底。”现任上海市儿童福利院团委书记的杨艳说:“一批批参加过爱心学校的学生从上海师大毕业,又有一股股新生力量及时补充。对每一个曾经参加过这项活动的上海师大学子来说,这样的社会实践经历是一笔宝贵的人生阅历和精神财富。”

    高扬起爱的风帆

    上海师大爱心学校已经12岁了。当年的星星之火,如今已越烧越旺。2006年,上海师大共创办了132所爱心学校,遍布上海19个区县;“上师大爱心学校”的旗帜不但已传送到内地10多个外省市,还首次传到了香港和澳门;共有4100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了当年的爱心学校活动,服务各类人群11500名。

    在一张“2006年爱心学校分布图”上,记者看到了一个个红色的爱心学校标记:最南边的是香港爱心学校,最西北边的是新疆爱心学校,少数民族特色最浓的有云南爱心学校,革命传统特色最鲜明的有延安爱心学校,还有 “薪火长征路”长征小队在四川开设的小金爱心学校……

    2006年,爱心学校深入上海远郊和外省市农村办学。大学生们做新农村建设的促进者,利用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技术,为当地的孩子们带去更多的素质拓展课程,例如:兴趣外语、团队合作、灾难自救等。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了各地爱心学校开设丰富多彩课程的图片。如:澳门爱心学校开设音乐课程,香港爱心学校开设“祖国语言知多少”课程,新疆爱心学校开设手工课,延安爱心学校开设趣味英语课,广西爱心学校开设舞蹈课,四川爱心学校开设爱心超市,还有车模课、书法课、美术课和游泳课等……在因陋就简的教室,在校外学习基地,在一些“特殊”的课堂上正上演着生动感人的爱心相拥的一幕幕。

    这是一所“特殊”的学校——仅有一个学员的爱心学校,可这位学员却拥有8位志愿者教师。14岁的相菁辉因患“肝脏血管肉瘤伴盆腔转移”从不曾进过一天课堂,而是在母亲的指导下学完了小学全部课程。两年前他的当工人的母亲向社会求援,希望帮孩子圆一圆继续求学的梦。上海师大爱心学校向这对母子伸出了援手,于是仅有一个学员的爱心学校诞生了。在一张图片上,一位年轻的女大学生正在埋头教孩子演算,而这名孩子的双眼中透出深深的渴望和陶醉。

    这是一所设在高墙内的爱心学校——两年前,一群刚刚跨入大学校园才半年的法律系学子筹划开展一个主题为“关注高墙内的同龄人”的系列活动,系列活动之一便是在上海市少年教养所建一所“特殊”的爱心学校。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准备,一支14人的帮教队伍走进了位于青浦的少教所。大学生们与所里的部分帮教对象签订了帮教协议,通过面对面的谈心、日常书信往来和体育运动等多种形式,指导迷途少年重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融洽的气氛中,一扇扇封闭的心灵之门慢慢开启。

    这是一所专收家政女学员的爱心学校——欧洲文化与商务学院程家桥街道爱心学校外语班,班里的学生都是四十开外的家政女工。程家桥地区聚居着大量的外国居民,必然需要许多家政服务员。他们之间有语言障碍吗?文化的生疏会产生隔阂吗?出于这些考虑,欧洲文化与商务学院的学生们主动与街道洽谈,于2004年7月开设了爱心学校家政女工外语班。

    这是一所最边远的爱心学校――乌鲁木齐市第十九中学爱心学校,创办于2004年。学校规模不大,班级不多,民族却不少,有维吾尔族、苗族、哈萨克族、汉族等等。各民族学员欢聚一堂,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学校开设了音乐、绘画、舞蹈、体育、自然、英语和趣味数学等诸多课程,深受各民族学员的喜欢。由于上海师大的新疆籍学员不多,当地的大学生闻讯赶来与上师大同学一起奉献爱心。

    还有网上爱心学校、助盲爱心学校、流动人口爱心学校、计算机爱心学校、福利院老人爱心学校、出租车司机爱心学校、肯德基爱心学校、工读生爱心学校等等……“撒下爱的种子,让爱永恒。扬起爱的风帆,为爱歌唱。”在爱心学校校歌的奋进旋律中,当代大学生们的理想之舟正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