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马亚宁
攀登科学山峰,路遇艺术女神,想象力和创新思维顿时活力四射。在昨天开幕的2007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上,上海学生成为尽享思维乐趣的“小当家”。他们充分挥洒奇思妙想,与国外艺术家科学家同台展演,让人看到一种敢想敢做、天马行空的青春版“创造美”。
创意组合冲击视觉
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各专业学生,带来科学与艺术“组曲”——创意万花筒。在这里,千变万化的材质是主调,科技和艺术打出不同的节拍,青年人用才智和创意演奏,忽而悠扬动听,忽而激情澎湃,让参观者在万花筒里“迷了路”。
外圈篆隶行草、中间文字模型与水墨背景相映,在这个文字光影装置中,中国古文字源远流长的温柔气脉缓缓流淌;隔壁的装置艺术里,生活中不起眼的矿泉水瓶,或被高高吊起,或散放在地上,城市模型置于其间,这是城市与水的另类交融。创意茶坊里真茶点和假茶具似真亦幻,鱼缸台灯给鱼儿们找到了生态新家园、瓦楞纸板借用“蜂巢”构造时尚家具……在奇妙的“万花筒”里,绚丽的色素全部来自大学生的毕业设计;集中展示在一起,则用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帮参观者亲眼目睹科学和艺术无缝对接。
科幻画廊想象大胆
中德少年科幻画长廊里,孩子们释放童真童趣,引来不少参观者频按快门,对画冥思。
近看,红、白、蓝小画点整齐有序;远观,有的模糊成一片大地幻境,有的是几只可爱的澳洲小袋鼠。11岁的小学生,模仿澳洲的原始民族绘画,创作现代儿童画;稍大一点的少年,还把目光投向历史上的艺术大师,现代科学家,用色块、线条和构图“调侃”,反映出外国孩子对科学和艺术的理解。同样,上海小朋友也开动脑筋:新能源幻想曲、能结石油果的未来树、宠物垃圾车……一幅幅上海儿童科幻画,色彩艳丽,“童言无忌”。
中外对比,国内小朋友似乎缺少一点想象的胆量。有专家指出,与国外同龄人相比,国内孩子爱打“界内球”:想象力大都围绕自然环境、能源技术、家园学校等,在家长、学校划定的宣传教育主题内打转,跳不出所看、所听和所学;相反,国外青少年的思维创造力更多从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中汲取养料,再加入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理解。很显然,他们的思想成熟度更高,抽象想象力要更丰富,更出人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