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师大邀请企业高层“把脉”教育缺失 企业家给大学人才培养“开药方”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7-11-26浏览次数:2159


    来源:新闻晚报2007年11月19日
    记者:张骞

    今年上海各高校毕业生目前仍有1万人未找到合适的工作,但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宁愿开价三四十万元委托猎头公司寻找人才。大学和企业之间的“代沟”在哪里?

    11月20日,2008年大学生就业工作将全面展开。近日,上海师范大学金融学院举行了一场“校企联谊会”,来自国内外100多家著名企业的高层和人力资源负责人共同“会诊”,为大学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缺失“把脉开方”。

    药方一:“学院派”出身忌好高骛远

    “我们集团是1984年成立的,当时招募了一大批刚从旅专毕业的学生。但如今所有老总里,只有1名副总是当初从旅专招进来的,其他差不多都是从基层服务员做起,慢慢升到总经理的。”上海东湖集团副总经理朱刚一脸感叹地说。

    在朱刚看来,旅游行业的人才出身大致可分为“基层派”和“学院派”,后者虽然知识丰富,但有好高骛远的通病,往往受不了挫折就“夭折”了。“到任何岗位都应从基层做起的。企业愿意给学生机会,但是学生切忌好高骛远。”

    药方二:学校教育要增强“国际化DNA”

    美国美世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上海公司总经理林光明对大学生国际化的竞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他说自己现在每日接触到的企业客户在中国的年增长率普遍在30%至50%,最高的企业年增长率要达到1200%,也就是说,如果企业今年的人才需求量是100人,明年则需要1200人。目前就业市场上最缺有几年实际工作经验的中高层次人才。

    林光明建议:大学教育应该把重心放到培养学生的国际化竞争能力上,增加他们“国际化的DNA”。

    药方三:公众场合学生要敢于“表现”

    意大利人、法麦凯尼柯机械(上海)有限公司经理Mimmo已在上海生活三年半了。在和中国员工的接触中,他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单独面谈时,每个干部都很有自己的想法。但在集体会议上,却谁也不愿意公开发表意见。

    “我理解中国文化讲究‘中庸’的一面,但这种‘介意自我表现’的行为对公司是没有益处的。”Mimmo说。他建议,在大学教育中要加强对大学生“参与”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有问题当场能提出来。

    药方四:人才培养要建立“忠心”价值观

    记者注意到,会议中反映情况频次最高、让企业家最头痛的问题莫过于新员工频频跳槽的问题。

    林光明说,他经常碰到花了高价挖到人,但工作三五个月又跳槽,让企业欲哭无泪的情况。朱刚最反感员工随意跳槽,“我宁可‘矮子里面招高个儿’,也不愿意招那些频繁跳槽、忠心度不够,工作不踏实的员工。”

    Mimmo则认为,大学教育中应该增加“忠心”等价值观的教育。他注意到,现在大学生在价值观上更注重物质利益,背后缺乏精神价值来支撑。

    校方观点:教育界应对人才培养反思

    上师大副校长项家祥表示,改革开放20多年,社会产值增加了10倍,而人才只增加了3至4倍,其中原因是值得教育界共同反思的。今后,这样的“把脉”活动将持续下去,希望这样的一座桥梁能沟通校企双方,让学校培养出更多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