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日报 2010年3月5日 5版
标题:获奖科普书评委想买一本——《多彩的昆虫世界》成功的启示
成语“破茧成蝶”如果用一张张定格照片来诠释,会产生多大的震撼力?打开《多彩的昆虫世界》一书,这样用瞬间记录永恒的照片多到数不胜数,让人目不暇接,在参加国家科技奖励评审时,评委都要“忍不住”买一本。作为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奖图书,《多彩的昆虫世界》的人气可见一斑。
“三位一体”创新出版形式
此次获奖的《多彩的昆虫世界》,是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赵梅君和课题组成员,近十年来走遍全国各大自然保护区,拍摄、记录成果之集成。最吸引人眼球的,是2000多幅精美的照片,有美丽的蝴蝶、“威风凛凛”舞“大刀”的螳螂、还有“朝生暮死”的蜉蝣,无不栩栩如生。
作者当时设想将这些精美的照片按照昆虫的系统进化有序地排列起来,做成彩色版科普图书。这与正在寻求优秀原创科普书稿的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的想法不谋而合。该书责任编辑史炎均,经过认真的选题策划、周密的选题论证及市场调研,认为可以把它打造成一本在编辑思路、题材内容、图书结构、表现形式各方面都体现出原创性的科普图书。这一想法不仅得到了社领导的支持,还被推荐申请“上海科普创作出版专项资金”的资助。
该书稿的创作方式很独特,“科技作者—科技编辑—美术编辑”三位一体进行工作,对照片的选用和编排精心构思,对语言的表达反复推敲。作者和编辑共同努力,对照片整理、分类,配上专业文字说明,用进化树的方式编排不同昆虫先后顺序,给每种昆虫都标注出国际规范的拉丁文学名,附3套索引,力求对专业研究者有一定帮助。出版社还邀请中科院院士尹文英先生为本书科学顾问,并作序。
就这样,一本既好看又不失严谨学术性的“中国昆虫志”就这样诞生了。据透露,该书在参加科技奖励评审时,就得到了评委青睐,不少老年评委纷纷表示,自己会去书店给孙辈买上一本。此后得奖,自然顺理成章。
出版“触角”往前伸
在上海科普出版社总编辑胡名正看来,《多彩的昆虫世界》获奖,有着独特的示范意义。这本书是出版方提前介入创作,和作者一起精心策划,探索书籍形式与科学内容如何完美结合的结果,它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科普书籍出版方式的转变。“现在出版社必须向‘内容提供商’转型,通过加强前期策划的预审稿机制、整体图文设计,介入内容编写,来参与图书创作,向公众提供出版社独立创作或者与作者共同创作的作品。这样能使设计和装帧更好地表现内容,确保内容和形式的高质量及独创性。书的形式已经成为书的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胡名正说。
为了体现“策划为先”的出版思路,上海科普出版社几年前调整了奖励机制。销售情况良好的科普图书,编辑将得到重奖。在一本书尚未“成形”时期,文字编辑和美术编辑就已和作者进行过多次沟通,反复推敲文字、图片和版式设计,这在上海科普出版社几乎已成为惯例。
出版社的“触角”向创作前端延伸,光靠自身的力量还不够,上海科普出版社正尝试与民营工作室合作策划图书。民营工作室是一种专业的图书策划创作组织,拥有较为固定的创作队伍和作者资源,美工、图文设计是其强项,往往能以低成本、高效率完成一本书的策划创作。2009年,他们与某工作室一起策划了少儿科普读物系列“小问号看大天下”共15种书,在市场上比较畅销,读者反映,书变“漂亮”了。
加大前期投入,用好专项资金
《多彩的昆虫世界》的成功,离不开出版社“不惜血本”的前期投入,据了解,这本书的出版成本达15万元(上海科普创作出版专项资金资助5万元,出版社投资10万元)。胡名正坦言,如此大投入的书,“一年做不了几本”。所以就整个科普图书市场而言,高质量书籍仍然稀缺;即使有,市场占有率大多不理想。这与上海作为科普出版重地,拥有多家以科技、科普为特色的出版社的地位不相符。
相比之下,兄弟省市的出版机构近年来陆续推出了一批好读好看,又有知识性的科普书籍。《最新21世纪少年儿童百科》、《万物简史》等,都是又叫好又叫座的成功案例。业内人士分析,科普图书的市场仍有巨大潜力。科普图书的阅读对象也不限于青少年。以上海交大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主任江晓原教授为代表的专家认为,针对成人,尤其是有良好教育背景人群的“高级科普”图书,在国内更是稀缺。
潜在市场大,但出版社心有余而力不足。科普创作的难点在于传播方法、表现手段,前期策划宣传投入的多少,往往和市场反响紧密相连,但大多数出版社没有足够的财力花血本去做一本精品书。对此,充分利用科普出版专项资金是一个途径。不少业内人士呼吁,还需进一步加大科普专项资金资助的针对性。如果事先以及出书后对资助项目进行更严格评估,拉开资助差距,对于优秀图书的资助力度可超过其成本的一半或者更多,出版方就可能有更多资金投入到图书策划、宣传推广方面,其销量势必大有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