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非洲问题学术讨论会在沪举行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0-07-08浏览次数:2352


标题: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陆建非出席开幕式并致词  非洲问题学术讨论会在沪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张顺洪致贺信
记者:王南
来源:人民网 2010年6月18日

      “中国非洲史研究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大会暨非洲问题学术讨论会”今天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陆建非,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苏智良,中国非洲史研究会顾问李广一出席了纪念大会暨学术讨论会开幕式,并分别发表致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张顺洪特致贺信。中国非洲史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舒运国主持了开幕式。外交部非洲司中非合作论坛秘书处参赞王世廷,教育部国际合作司官员强亚平,达之路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裁何烈辉也出席了开幕式。

出席开幕式的还有中国非洲史研究会顾问艾周昌、顾章义,中国非洲史研究会副会长毕健康、沐涛、杨立华、洪永红,原外交部高级外交官汪勤梅,原中国驻刚果(金)大使黄舍骄,南开大学教授张象,原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赵国忠,中国非洲史研究会副秘书长孙红旗、李智彪、郑宪,中国非洲史研究会理事王成安,山西师范大学教授车效梅,中国社会科学院杂志社编审姚玉民,河南师范大学教授巨永民,中央党校教授肖宏宇,天津工程师范大学非洲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玉华,湖南师师范大学教授陈晓红,湘潭大学教授朱伟东,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学者温伯友、安春英、赵茹林、詹世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学者陆晓芳、刘兰,北京大学学者潘华琼,外交学院副教授李旦,云南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学者杨惠、王涛,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助理姜恒昆,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学者王学军、马恩喻、周海金、武卉、张晓峰、牛长松,上海社会科学院欧亚研究所所长余建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者张忠祥、张春、祝鸣,上海师范大学学者刘伟才、严磊、卞克文、张瑾、陈巍、朱光兆、汪峰、吴晗、汤小阳、叶星星、王晓凤、杨丹等共计60余人。

纪念大会暨学术讨论会为期3天,两天进行学术讨论,一天参观访问。会议议题为非洲经济发展历史、非洲国家独立后经济发展探索、非洲城市化研究、历史上的中非经贸关系、当代中非经贸关系、中非合作论坛与中非经贸关系发展、金融危机与中非经贸关系等。

纪念大会暨学术讨论会的主办单位为中国非洲史研究会,承办单位为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支持单位为达之路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Center of African Studies,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是教育部备案的四个高校非洲研究中心之一,是上海唯一一家专门从事非洲问题研究的学术机构。中心成立于1999年,经过十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国内著名的非洲研究中心之一。

中心主任舒运国是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非洲史研究会副会长、上海世界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教育部智力援非专家、上海世博会主题沟通专家。

中心聘请我国著名非洲学专家陆庭恩和艾周昌为顾问;聘请沐涛(华东师范大学)、余建华(上海社会科学院)、张忠祥(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为兼职研究人员;聘请何烈辉(达之路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为兼职教授。

中心依托历史系,招收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其中一些学生被国家留学生基金委派送去非洲大学进修学习。至今毕业的非洲学各层次研究生已有近20余人,他们分别在高校、研究机构、出版社和其他单位工作,不少人成为业务骨干。

近年来,中心除了承担了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任务外,还承担了大量的科研工作,如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和上海市教委重点项目。中心的研究重心聚焦于非洲历史、非洲经济和中非关系。

中心还活跃于中国非洲学学界,为推动中非关系积极工作。受教育部和外交部邀请,中心代表曾参加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中非教育部长合作论坛和中非大学校长论坛等重要会议;参加教育部代表团访问非洲;参加多届教育部召开的教育援非会议。中心代表还多次受邀参加国内国际学术活动并多次接受国内外重要媒体采访,影响力不断扩大。

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陆建非出席了纪念大会暨学术讨论会开幕式,并发表致词。以下是他的致词全文。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代表:

大家上午好!

今天,“中国非洲史研究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大会暨非洲问题学术讨论会”在我校举行,我首先代表上海师范大学,对来自全国各地的领导、专家和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并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按照惯例,东道主除了承诺全力办好此次会议之外,还要简要介绍一下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创建于1954年,师范起家,现在仍然以教师教育立身,并逐步发展成一所具有师范特色的综合性地方重点大学。学校现有徐汇和奉贤两个主校区,占地面积162万多平方米。下设18个二级学院、104个研究机构。另设上海师范大学青年学院是我校与共青团上海市委共建的、旨在培养高层次青少年教育与研究人才的二级学院。上海师资培训中心、上海市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编辑部等机构也设在我校。学校还建有社会影响广泛的老年大学。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23000余人,研究生4600余人,夜大学学生14500余人。学校被列入来华留学生中国政府奖学金院校,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80多所高校和文化学术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四个国家签有5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每年招收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达2000余名。学校在日本广岛福山大学和非洲博茨瓦纳大学建有两所孔子学院。每年选送近600名学生到国外参与各类项目的学习,公派350多名教师和管理人员赴海外访留学。

建校50余年来,学校培养了13万余名各级各类人才。在上海中小学中,近70%的中小学教师和近70%的中学校长都是我校的毕业生,其中有一批杰出的代表人物,如上海市教育功臣唐盛昌、刘京海、仇忠海和叶佩玉,全国优秀校长吴小仲和高润华,上海市首届师德标兵童莹莹和张育青等是我校毕业生中从事教育事业的杰出代表。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82个,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等10个学科门类。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为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古典文献专业为全国重点培养古典文献人才的四个基地之一。旅游会展经济与管理、教师教育、汉语言文学、影视传播、英语、应用化学和生物技术等是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项目。

学校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22个、博士后流动站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9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5个。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学校已经建立起一批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是国家重点学科;“都市文化研究中心”是上海地方高校中唯一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资源化学实验室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都市文化、计算科学和比较语言学是三个设在我校的上海市高校E-研究院。此外,学校还拥有14个上海市重点学科;15个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3个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和1个上海市教委重点实验室。

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和优秀青年学术人才,初步形成了一支以特聘教授为旗帜、有较大学术影响的学科带头人为中坚、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体的高水平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员工29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70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260余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600余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近70%。此外,还组建了一支700余人左右的兼职教师队伍,其中包括5位院士级的特聘教授、100多位外籍教师。

非洲学研究在我校起步较早,1999年,我校成立了非洲研究中心。经过几年的发展,非洲研究中心已经具有招收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的条件,先后培养了近十名博士生、二十多名硕士生和数名博士后。近几年,我校主动适应形势,服务社会,在上海对非贸易、上海世博会非洲馆预案设计、教育援外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工作。此外,我校在博茨瓦纳大学建立了孔子学院,报名踊跃,运行出色,在当地传为佳话。最近我校获准进入教育部“中非大学20+20合作计划”,这为我校的非洲学研究和与非洲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更加广泛的发展空间。

我校为何如此重视与非洲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呢?我们的想法是:

1. 不忘传统友谊。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是非洲兄弟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通过接纳中国为联合国成员国的决议。76票中非洲国家占了26票,三分之一以上。

2. 非洲幅员辽阔,国家众多,有54个国家,与我国建交的有47国,资源丰富,市场巨大,我国与非洲具有广泛的经济共同利益和合作互补的特性。

3.人类进化,文明起源,历史演绎,在诸多方面与非洲大陆密切相连,那儿有着极为丰富罕见的人文资源。

4.在国际化进程中,多元文化交融,人类文明传承,非洲文化是重要一脉,不可忽视。

5. 我国实行多边外交,朋友越多越好,非洲人民是全天候朋友,高校在教育和文化领域内与非洲的交流与合作是我国对非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6月2日,教育部第八次对发展中国家教育援外工作会议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启动仪式在南方医科大学召开。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出席了开幕式并作主旨报告。教育部、外交部、商务部的领导在会上讲话。我代表上海师大出席了会议。为落实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发表的《沙姆沙伊赫行动计划(2010-2012年)》有关中国政府倡议实施“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的承诺,进一步推动中非教育合作向务实、高效的方向发展,教育部开展了“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项目的遴选工作。学校认真研究,认为我校与非洲开展交流与合作有着独特优势,应积极申报,并把此次申报作为进一步推动上海师大国际化进程的重要契机。举全校之力,多方不懈努力,经专家评审,结合教育部援非工作的统一规划,教育部核准上海师范大学等20所学校为“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入选学校。会上,教育部正式下发核准通知,并举行了“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启动仪式。

中方20所入选院校就未来三年内开展全面务实对非合作进行了积极研讨。我代表学校阐述了我校对非合作的理念和今后三年的总体设想,我们认为20+20计划是我国对非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校借助我校人文优势学科和艺术特色学科开拓国际合作的新领域。我们提出了“双向交流、平等互利、重在实效、共享文明;长期坚持、校院联动、多元筹资、立项实施”的理念和举措引起与会代表共鸣。我校的非洲合作院校是博茨瓦纳大学。目前,上海师大与博茨瓦纳大学合办的孔子学院运行正常,已具备良好的合作基础。此外,上海师范大学建有实力较强的非洲研究中心,在人文、对外汉语、教师教育、旅游、艺术体育等专业和学科集聚的师资和课程,形成了我校与非洲院校合作的独特优势。

这次纪念大会和学术研讨会同时在我校召开,为我们向兄弟单位学习,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我们将乘大会的东风,培养和集聚更多的专门研究人员与教学师资,进一步深化非洲学研究并为国家教育援非多做贡献。

非洲大陆近年来的发展态势和中非关系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四届中非合作论坛的成功举行,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形势的发展,对于国内的非洲学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非洲史研究会是我国非洲学研究的重要学术团体,在过去的30年间,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相信通过总结30年的历程,一定能为今后的发展绘制蓝图,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非洲学的发展。

欢迎各位领导、专家和学者多指导,多交流。

谢谢各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张顺洪代表该所特意发来贺信。以下是贺信的全文。

各位专家、各位学者、各位同仁: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此聚会,隆重纪念中国非洲史研究会成立三十周年。我谨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向中国非洲史研究会表示热烈祝贺!向在中国非洲史研究领域辛勤耕耘和默默奉献的学界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三十年前,我国从事非洲史研究和教学的专家、学者,齐聚湖南湘潭大学,共襄盛举,成立中国非洲史研究会。三十年来,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相关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配合下,在广大会员的共同努力下,中国非洲史研究会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科研方向,在引领学术、团结同仁、开展活动、服务社会乃至资政育人诸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非洲史研究会在协调全国力量、组织编撰3卷《非洲通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非洲史研究会定期主办的全国性学术会议,对于团结全国非洲史学者,引导国内非洲史研究潮流,培养学界新人,服务国家与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三十年来,正如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走过了不平凡的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差距:与我国世界史其他一些分支学科相比,非洲史研究还比较薄弱,我们还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和实践源泉,对我国的非洲史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中国与非洲的关系迅速发展,直接推动着学术研究。这是我国非洲史研究面临的重大机遇,也是重大挑战。如何应对挑战、抓住机遇,是中国非洲史研究会必须审慎考虑的战略性问题。中国的非洲史研究要进一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历史是人类文化的根基,承载人类的往昔,连接人类的今天,通达人类的未来。以史为本,可以鉴往知来。借此机会,希望我国从事非洲史研究和教学的专家、学者加强基础研究尤其是历史研究,同时立足实践,关注现实,推出无愧于我们身处的这个伟大时代的传世精品,服务于我们这个伟大国家和平发展宏图大业。

最后,祝愿中国非洲史研究会在未来的岁月里取得更大成就!预祝纪念大会和学术讨论会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