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日报 2010年8月8日
标题:办博与观博“教学相长” 世博是个大课堂
世博会开幕刚半个月,当被问及世博观感时,在上海生活工作十多年的韩国人金亨述脱口而出:“中国人排队了!”
一句惊叹,曾教人多少汗颜。而当世博会运行过了半程,人们发现,中国人不仅“排队了”,并且愈发“会排队了”———流动垃圾袋多了,地上不再有满地的垃圾;排队时的争吵少了,前后左右素不相识的人往往能相谈甚欢……5月初和7月末两次入园的市民刘芸说,“确实不一样。”
一个排队区,如同一个小世界,折射出文明素养的微妙变迁。以之为缩影,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内外,处处上演着城市文明素养的考验。
这里就是一个文明的课堂,办博者、参观客,园区内外的每个人,都是求学其中的学生。这里信奉“教学相长”,“实践出真知”。
“倡导文明观博,首先要文明办博”
全上海人流最密集的地方在世博园;世博园人流最密集的地方在A片区;A片区人流最密集的地方在沙特馆。
即便没有精确的统计数字,上面的判断也不显得夸张。打开园起,一度排队时长达到惊人9小时的沙特馆,就一直是园区的聚焦中心;并且因为人多,这一区域天然地成了考验文明素养的试验田:队伍如此长,排队者能否守规则?一排数小时,排队区会否垃圾满地?人多天热,排队者起了争执怎么办?……需知,平日里,多则半小时、少则10分钟的排队时间,已让不少人不堪忍受,不文明现象也伴之而生。
难题摆在游客面前,更抛给办博者。负责此区域的第四安保责任区、AB片区管理部和参展方工作人员发现,若将不文明行为全部归咎于参观者并不公允,因为有时人们的行为受限于客观条件,迫不得已“被不文明”。
“要倡导文明观博,首先要文明办博。”聚光灯下的他们,开始逐一破题———“直行”与“蛇形”结合、波次分段放行的排队方案,捋顺了数小时“长龙”;“分段错时”清扫机制和创新设计活动式垃圾清理袋,也让“长龙”身下的垃圾逐渐“蒸发”。最为人熟知的,则是一张张凝聚创意的“临时离开卡”。
长时间排队等候,游客难免要外出如厕、买水;归队时,心急的排队者时常将他们误认为“插队的”,相互争吵便有了导火索。AB片区文明服务标兵、负责沙特馆外围秩序维护的周善飞发现了这个问题。几经思索,他和同事利用下班时间动手制作了这种标有序号的卡片———通过它,可以方便地确认游客离开的位置。一经使用,果然“误会少了,纷争也少了”。
同样堪称文明样板的,还有后滩出入口。开园后,这里创下了每小时通行4.3万人的“后滩速度”。每天上午9时“开闸”放人,这里人如潮涌,却始终井然有序。开园至今,这里的游客不曾与工作人员发生过任何冲突。问其秘诀,便在办博者对排队区域的智慧设计和人性化管理。
“大家好不容易来参观,谁愿意来吵架?”在后滩出入口管理站站长汪建中看来,身为服务管理者,文明的管理方式会成为文明观博的保障。他对手下的安保人员有令:“你要笑,要以商量的口气跟别人说话,不能说我不知道、我不管。”
我们先得做文明的垂范
令汪建中远近闻名的,有他大力倡导的露六颗牙式微笑。他和同事们都曾饭后咬着筷子练笑。他的想法很简单:要倡导游客的文明素养,自己先得成为文明服务的标兵。即便面对蛮横无理者,一而再再而三的微笑,也足以化解对方的不文明因子。
同样熟谙此道的,还有活跃于园区内外的志愿者。对第一批在园区上岗的复旦大学学生季煜来说,微笑和坚忍,是他和同伴们的法宝。
我们也许会受委屈,但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微笑。季煜说,彼时刚开不久的世博园还在摸索中前行,志愿者们遇到的考验也是形形色色,单是劝导文明排队,便要喊得口干舌燥;有游客做出不文明举止,甚至在志愿者上前劝阻时依然一意孤行。这个时候,这些80后、90后年轻人不像平时那般闹脾气:微笑着耐心解释,实在说不通就笑而不语。
如今,离岗近三个月的季煜已想不起,自己在服务期内用这样的方式解决了多少棘手事。但他知道,这番以文明对待不文明的,已在小白菜中代代相传成为习惯,要使自己成为世博会乃至这个城市的一张名片,我们就先得做文明的垂范。
身为垂范,他们更做文明的使者。园区内时常可以发现小白菜们业余的杰作:一张文明游园卡,一幅文明卡通画,或是一枚文明纪念章……这些都是年轻人活力和创意的产物;他们在提供服务之余,用自己的方式向观博者宣传文明的点点滴滴。
我们是世博会东道主、我们是未来城市的建设者、我们是后世博文明成果的享有者。文明观博,从我们做起!第二批园区志愿者离园前,曾向他们的接替者和广大参观者发出这样的倡议。时至今日,他们的这番话连带先前提出的六多六少观博礼仪,依然让人时时念起。
相对更具戏剧性的表现,则来自上师大志愿者潘笑威。某次刚从地上捡起废纸扔进垃圾桶的一刹那,她突遇途经的世博局负责人。后者问你是谁?来不及反应,女孩脱口而出:我是文明使者!
文明观博,这是每个人的事
刚带团进入世博园时,导游周鸿甫并没有想到,日后他会获颁文明观博示范导游称号。那时的他只是常在心里嘀咕:要为世博这桩大事做一点小事,做什么?怎么做?
想来想去,周鸿甫决定,要让自己所带的游客个个成为文明观博的践行者。于是乎,还在通往园区的车上时,周鸿甫便开始向他的游客们宣传起世博的意义;入园后,他又成了游客的贴身助理,适时提示他们该把手机调到震动了,或是眼看着垃圾落地时递上一个环保袋。
久而久之,大家的自觉性都被调动起来了。周鸿甫说,自己的努力很快尝到甜头。示范了几次后,他的游客团队开始基本做到垃圾不落地;排队时的秩序也无需再多加提醒。不仅如此,路遇不文明行为,游客们不等管理者出场,自己便做起了义务劝导员。
周鸿甫和他的团队,堪称园区文明变化的样本。开园三个月,人们发现,类似乱扔垃圾、随意插队之类的陋习渐渐少了;更为可喜的是,对那些有损公共利益的不文明行为,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事不关己,而习惯仗义执言。怎么回事?!别给我们东道主丢脸啊!当一名游客试图翻越排队区围栏抄近道时,身旁竟能响起一片斥责声清一色,它们来自普通游客。
唤醒于园内的文明自觉,也在园区外广为传递。这个暑假,华师大学生孔令琦加入大学生文明观博宣讲志愿服务队,奔赴全国各地,向那些准备前来世博的人们宣传智慧观博、文明观博。
更多人则在中小学校教室,在社区活动中心,甚至在楼道里、弄堂间在这个城市的街头巷尾,进行着关于文明观博的讲演和切磋。甚至有人模拟起园区内外的文明及不文明景观,拍成DV分送给街坊四邻。带去欢笑之余,他们的真正目的,是让文明观博在每个人心中形成自觉,并再将这自觉带回园区内。
归根到底,文明观博既靠管理,更靠参观者的自律。退休教师张贵和说,这是每个人的事。
标题:办博与观博“教学相长” 世博是个大课堂
世博会开幕刚半个月,当被问及世博观感时,在上海生活工作十多年的韩国人金亨述脱口而出:“中国人排队了!”
一句惊叹,曾教人多少汗颜。而当世博会运行过了半程,人们发现,中国人不仅“排队了”,并且愈发“会排队了”———流动垃圾袋多了,地上不再有满地的垃圾;排队时的争吵少了,前后左右素不相识的人往往能相谈甚欢……5月初和7月末两次入园的市民刘芸说,“确实不一样。”
一个排队区,如同一个小世界,折射出文明素养的微妙变迁。以之为缩影,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内外,处处上演着城市文明素养的考验。
这里就是一个文明的课堂,办博者、参观客,园区内外的每个人,都是求学其中的学生。这里信奉“教学相长”,“实践出真知”。
“倡导文明观博,首先要文明办博”
全上海人流最密集的地方在世博园;世博园人流最密集的地方在A片区;A片区人流最密集的地方在沙特馆。
即便没有精确的统计数字,上面的判断也不显得夸张。打开园起,一度排队时长达到惊人9小时的沙特馆,就一直是园区的聚焦中心;并且因为人多,这一区域天然地成了考验文明素养的试验田:队伍如此长,排队者能否守规则?一排数小时,排队区会否垃圾满地?人多天热,排队者起了争执怎么办?……需知,平日里,多则半小时、少则10分钟的排队时间,已让不少人不堪忍受,不文明现象也伴之而生。
难题摆在游客面前,更抛给办博者。负责此区域的第四安保责任区、AB片区管理部和参展方工作人员发现,若将不文明行为全部归咎于参观者并不公允,因为有时人们的行为受限于客观条件,迫不得已“被不文明”。
“要倡导文明观博,首先要文明办博。”聚光灯下的他们,开始逐一破题———“直行”与“蛇形”结合、波次分段放行的排队方案,捋顺了数小时“长龙”;“分段错时”清扫机制和创新设计活动式垃圾清理袋,也让“长龙”身下的垃圾逐渐“蒸发”。最为人熟知的,则是一张张凝聚创意的“临时离开卡”。
长时间排队等候,游客难免要外出如厕、买水;归队时,心急的排队者时常将他们误认为“插队的”,相互争吵便有了导火索。AB片区文明服务标兵、负责沙特馆外围秩序维护的周善飞发现了这个问题。几经思索,他和同事利用下班时间动手制作了这种标有序号的卡片———通过它,可以方便地确认游客离开的位置。一经使用,果然“误会少了,纷争也少了”。
同样堪称文明样板的,还有后滩出入口。开园后,这里创下了每小时通行4.3万人的“后滩速度”。每天上午9时“开闸”放人,这里人如潮涌,却始终井然有序。开园至今,这里的游客不曾与工作人员发生过任何冲突。问其秘诀,便在办博者对排队区域的智慧设计和人性化管理。
“大家好不容易来参观,谁愿意来吵架?”在后滩出入口管理站站长汪建中看来,身为服务管理者,文明的管理方式会成为文明观博的保障。他对手下的安保人员有令:“你要笑,要以商量的口气跟别人说话,不能说我不知道、我不管。”
我们先得做文明的垂范
令汪建中远近闻名的,有他大力倡导的露六颗牙式微笑。他和同事们都曾饭后咬着筷子练笑。他的想法很简单:要倡导游客的文明素养,自己先得成为文明服务的标兵。即便面对蛮横无理者,一而再再而三的微笑,也足以化解对方的不文明因子。
同样熟谙此道的,还有活跃于园区内外的志愿者。对第一批在园区上岗的复旦大学学生季煜来说,微笑和坚忍,是他和同伴们的法宝。
我们也许会受委屈,但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是微笑。季煜说,彼时刚开不久的世博园还在摸索中前行,志愿者们遇到的考验也是形形色色,单是劝导文明排队,便要喊得口干舌燥;有游客做出不文明举止,甚至在志愿者上前劝阻时依然一意孤行。这个时候,这些80后、90后年轻人不像平时那般闹脾气:微笑着耐心解释,实在说不通就笑而不语。
如今,离岗近三个月的季煜已想不起,自己在服务期内用这样的方式解决了多少棘手事。但他知道,这番以文明对待不文明的,已在小白菜中代代相传成为习惯,要使自己成为世博会乃至这个城市的一张名片,我们就先得做文明的垂范。
身为垂范,他们更做文明的使者。园区内时常可以发现小白菜们业余的杰作:一张文明游园卡,一幅文明卡通画,或是一枚文明纪念章……这些都是年轻人活力和创意的产物;他们在提供服务之余,用自己的方式向观博者宣传文明的点点滴滴。
我们是世博会东道主、我们是未来城市的建设者、我们是后世博文明成果的享有者。文明观博,从我们做起!第二批园区志愿者离园前,曾向他们的接替者和广大参观者发出这样的倡议。时至今日,他们的这番话连带先前提出的六多六少观博礼仪,依然让人时时念起。
相对更具戏剧性的表现,则来自上师大志愿者潘笑威。某次刚从地上捡起废纸扔进垃圾桶的一刹那,她突遇途经的世博局负责人。后者问你是谁?来不及反应,女孩脱口而出:我是文明使者!
文明观博,这是每个人的事
刚带团进入世博园时,导游周鸿甫并没有想到,日后他会获颁文明观博示范导游称号。那时的他只是常在心里嘀咕:要为世博这桩大事做一点小事,做什么?怎么做?
想来想去,周鸿甫决定,要让自己所带的游客个个成为文明观博的践行者。于是乎,还在通往园区的车上时,周鸿甫便开始向他的游客们宣传起世博的意义;入园后,他又成了游客的贴身助理,适时提示他们该把手机调到震动了,或是眼看着垃圾落地时递上一个环保袋。
久而久之,大家的自觉性都被调动起来了。周鸿甫说,自己的努力很快尝到甜头。示范了几次后,他的游客团队开始基本做到垃圾不落地;排队时的秩序也无需再多加提醒。不仅如此,路遇不文明行为,游客们不等管理者出场,自己便做起了义务劝导员。
周鸿甫和他的团队,堪称园区文明变化的样本。开园三个月,人们发现,类似乱扔垃圾、随意插队之类的陋习渐渐少了;更为可喜的是,对那些有损公共利益的不文明行为,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事不关己,而习惯仗义执言。怎么回事?!别给我们东道主丢脸啊!当一名游客试图翻越排队区围栏抄近道时,身旁竟能响起一片斥责声清一色,它们来自普通游客。
唤醒于园内的文明自觉,也在园区外广为传递。这个暑假,华师大学生孔令琦加入大学生文明观博宣讲志愿服务队,奔赴全国各地,向那些准备前来世博的人们宣传智慧观博、文明观博。
更多人则在中小学校教室,在社区活动中心,甚至在楼道里、弄堂间在这个城市的街头巷尾,进行着关于文明观博的讲演和切磋。甚至有人模拟起园区内外的文明及不文明景观,拍成DV分送给街坊四邻。带去欢笑之余,他们的真正目的,是让文明观博在每个人心中形成自觉,并再将这自觉带回园区内。
归根到底,文明观博既靠管理,更靠参观者的自律。退休教师张贵和说,这是每个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