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方教育时报 2013年5月9日 第八版 微观察 版面头条
标题:糖画等民间艺术传承遭遇困境——上师大学生做调查找原因 促民间艺术在校园发展
记者:荀澄敏
曾记得当摊糖画、捏面人的师傅出现在学校门口时,总能吸引学生们的目光。囊中羞涩的孩子甚至会围观几个小时,看着一个又一个惟妙惟肖的小东西逐渐成形。路边似乎也常能看到担挑子,插着许多草编动物的小贩走过。然而这一切似乎已然都变得罕见。
糖画、扎染、皮影戏、竹刻等逐渐消失在日常生活中,难道是因为现今没人喜欢民间艺术了吗?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0级学生开展了一项有关民间糖画的田野调查,发现自2010年世博会举行后,整个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的知晓度和认可度普遍上升。很多中小学在开展民俗活动中,甚至会把民间艺术家请进学校,为学生们现场制作糖画、剪窗花等等。大三学生汪静说,“我们发现学生们对既可观赏又可食用的糖画,有一种说不出的情有独钟。”既然有人认可,为何糖画等民间艺术几乎绝迹于街头巷尾?
现状
糖画艺人艰难生存
上师大美术学院的学生们将糖画调查称为是一场“寻找记忆里最初的甜蜜”之旅。然而,这场寻找甜蜜的寻访却找出了些许酸涩。昔日弄堂尽头的民间糖画艺人今何在?还没开始正式展开调查,大学生们便犯了难。作为“民间糖画”调研小组的组长,张素君发动了全班同学在网络、报纸等各大媒体上,进行“地毯式”搜索,才找到和平公园糖画艺人葛师傅、杨树浦路糖画艺人陈师傅、浦东女糖画艺人小方、真南路糖画艺人老雍等。
在随后的走访调研中,学生们发现,目前沪上仍旧以糖画为谋生手段的民间艺人屈指可数,且年龄普遍在40~60岁之间,月收入维持在2000~3000元左右,这些糖画艺人基本都是从小开始传承家族的糖画手艺。不过为了维持生计,有些民间艺人不得不改行,杨树浦路糖画艺人陈师傅平时基本以回收废品以补贴家用,只有在过年时才会出去摆摊画糖画做生意。
“我们最初带着采访民间艺术家的心情,开始进行调研走访。”张素君说,“但当我们在和平公园找到葛师傅的时候,却发现他只是蜷缩在公园的一个小角落,甚至有些默默无闻。”随着调查的逐渐深入,上海师大的大学生们发现民间糖画的现状艰难、无人扶持、缺少保障……
困惑
什么制约糖画与时代接轨
究竟是什么制约了民间艺术的发展?难道仅仅是因为民间艺术工艺的局限性?就拿糖画来说,民间艺人不得不在街头摆摊,他们都曾或多或少遭遇城管等工作人员的“驱赶”。不过,随着调查的逐渐深入,上海师大的学生们发现,真正制约民间艺术发展的原因,或许在于民间艺术只传承不创新,又没有年轻的新鲜血液加入到这个行业当中来。
杨树浦路糖画艺人陈师傅最擅长用糖汁描绘各种动物,无论是图样复杂的龙,还是简单的小老鼠,在陈师傅手中都惟妙惟肖。“不过,这几十年来,我在图案创作上并没有什么创新。”陈师傅说,“如果说有创新的话,那也不过是画画喜羊羊与灰太狼。”
大部分的民间艺人都存在着只传承不创新、或者说是无法创新的情况,文化层次不高、创作条件困难的局限性等,也从客观上制约了民间艺人的创新。
办法
让民间艺术走进校园有序传承
“我们能否试试做糖画?”上海师大美术专业大三的学生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既然民间艺术存在青黄不接的现象,那能否从我们做起,慢慢开始学习这门手艺呢?”作为糖画调研小组组长的张素君,一提出这个想法,便得到了全班同学的支持。
制作糖画对于美术专业的学生们并不难,经过几次练习后,他们基本都掌握了温度、力度、速度之间的关系,并很快上手。“现代人总会觉得吃得太甜,对健康不利。”张素君说,“经过我们反复研制对比,冰糖不仅口味清新淡雅,而且口感也不错。”从原本的喜鹊、蝴蝶、桃子、鱼等图案创作,上海师大美术系的学生们还结合国画、书法等传统艺术,利用糖画来“写名字”、“画山水画”等等。
如今,张素君和她的同学们都已走入了实习教师的岗位,于是他们又将糖画这门手艺带入中小学的美术课堂。张素君目前在梅陇中学实习,虽然目前她仍以听课学习为主,但她已经跟带教老师表达了想要给中学生上一门糖画课的想法。
随着上海师大美术学院这支糖画团队不断进社区、进学校,他们对于青少年学生的影响力也逐渐显现。闵行区龙茗中学初二(4)班的张遵楷慕名找到了张素君,想要学习糖画。“一方面,我想寻找小时候吃过糖画的味道。”张樽楷说,“另一方面,我也想亲自尝试一下制作糖画。”
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则将《民间美术课》列入了师范生的必修课程中。该课程的教师王小音说:“民间艺术对年轻人还是有吸引力的,关键是我们如何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学习。”
相关链接
嘉定民族文化培训工程传承民俗
现在的中小学对民俗文化的推广力度也很大。自2006年起,嘉定区开始实施“青少年民族文化培训工程”,至今已有40所学校被评为该项目基地学校,每个学校都把富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或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课程化,以此让民间文化在校园中生根发芽:徐行小学的黄草编制、马陆育才联合中学的竹刻、外冈小学的“何氏彩灯”……这些民俗文化项目都受到了中小学生的广泛喜爱。
链接地址:http://bk.shedunews.com/dfjysb/html/2013-05/29/content_12955.htm
标题:糖画等民间艺术传承遭遇困境——上师大学生做调查找原因 促民间艺术在校园发展
记者:荀澄敏
曾记得当摊糖画、捏面人的师傅出现在学校门口时,总能吸引学生们的目光。囊中羞涩的孩子甚至会围观几个小时,看着一个又一个惟妙惟肖的小东西逐渐成形。路边似乎也常能看到担挑子,插着许多草编动物的小贩走过。然而这一切似乎已然都变得罕见。
糖画、扎染、皮影戏、竹刻等逐渐消失在日常生活中,难道是因为现今没人喜欢民间艺术了吗?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0级学生开展了一项有关民间糖画的田野调查,发现自2010年世博会举行后,整个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的知晓度和认可度普遍上升。很多中小学在开展民俗活动中,甚至会把民间艺术家请进学校,为学生们现场制作糖画、剪窗花等等。大三学生汪静说,“我们发现学生们对既可观赏又可食用的糖画,有一种说不出的情有独钟。”既然有人认可,为何糖画等民间艺术几乎绝迹于街头巷尾?
现状
糖画艺人艰难生存
上师大美术学院的学生们将糖画调查称为是一场“寻找记忆里最初的甜蜜”之旅。然而,这场寻找甜蜜的寻访却找出了些许酸涩。昔日弄堂尽头的民间糖画艺人今何在?还没开始正式展开调查,大学生们便犯了难。作为“民间糖画”调研小组的组长,张素君发动了全班同学在网络、报纸等各大媒体上,进行“地毯式”搜索,才找到和平公园糖画艺人葛师傅、杨树浦路糖画艺人陈师傅、浦东女糖画艺人小方、真南路糖画艺人老雍等。
在随后的走访调研中,学生们发现,目前沪上仍旧以糖画为谋生手段的民间艺人屈指可数,且年龄普遍在40~60岁之间,月收入维持在2000~3000元左右,这些糖画艺人基本都是从小开始传承家族的糖画手艺。不过为了维持生计,有些民间艺人不得不改行,杨树浦路糖画艺人陈师傅平时基本以回收废品以补贴家用,只有在过年时才会出去摆摊画糖画做生意。
“我们最初带着采访民间艺术家的心情,开始进行调研走访。”张素君说,“但当我们在和平公园找到葛师傅的时候,却发现他只是蜷缩在公园的一个小角落,甚至有些默默无闻。”随着调查的逐渐深入,上海师大的大学生们发现民间糖画的现状艰难、无人扶持、缺少保障……
困惑
什么制约糖画与时代接轨
究竟是什么制约了民间艺术的发展?难道仅仅是因为民间艺术工艺的局限性?就拿糖画来说,民间艺人不得不在街头摆摊,他们都曾或多或少遭遇城管等工作人员的“驱赶”。不过,随着调查的逐渐深入,上海师大的学生们发现,真正制约民间艺术发展的原因,或许在于民间艺术只传承不创新,又没有年轻的新鲜血液加入到这个行业当中来。
杨树浦路糖画艺人陈师傅最擅长用糖汁描绘各种动物,无论是图样复杂的龙,还是简单的小老鼠,在陈师傅手中都惟妙惟肖。“不过,这几十年来,我在图案创作上并没有什么创新。”陈师傅说,“如果说有创新的话,那也不过是画画喜羊羊与灰太狼。”
大部分的民间艺人都存在着只传承不创新、或者说是无法创新的情况,文化层次不高、创作条件困难的局限性等,也从客观上制约了民间艺人的创新。
办法
让民间艺术走进校园有序传承
“我们能否试试做糖画?”上海师大美术专业大三的学生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既然民间艺术存在青黄不接的现象,那能否从我们做起,慢慢开始学习这门手艺呢?”作为糖画调研小组组长的张素君,一提出这个想法,便得到了全班同学的支持。
制作糖画对于美术专业的学生们并不难,经过几次练习后,他们基本都掌握了温度、力度、速度之间的关系,并很快上手。“现代人总会觉得吃得太甜,对健康不利。”张素君说,“经过我们反复研制对比,冰糖不仅口味清新淡雅,而且口感也不错。”从原本的喜鹊、蝴蝶、桃子、鱼等图案创作,上海师大美术系的学生们还结合国画、书法等传统艺术,利用糖画来“写名字”、“画山水画”等等。
如今,张素君和她的同学们都已走入了实习教师的岗位,于是他们又将糖画这门手艺带入中小学的美术课堂。张素君目前在梅陇中学实习,虽然目前她仍以听课学习为主,但她已经跟带教老师表达了想要给中学生上一门糖画课的想法。
随着上海师大美术学院这支糖画团队不断进社区、进学校,他们对于青少年学生的影响力也逐渐显现。闵行区龙茗中学初二(4)班的张遵楷慕名找到了张素君,想要学习糖画。“一方面,我想寻找小时候吃过糖画的味道。”张樽楷说,“另一方面,我也想亲自尝试一下制作糖画。”
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则将《民间美术课》列入了师范生的必修课程中。该课程的教师王小音说:“民间艺术对年轻人还是有吸引力的,关键是我们如何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学习。”
相关链接
嘉定民族文化培训工程传承民俗
现在的中小学对民俗文化的推广力度也很大。自2006年起,嘉定区开始实施“青少年民族文化培训工程”,至今已有40所学校被评为该项目基地学校,每个学校都把富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或者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课程化,以此让民间文化在校园中生根发芽:徐行小学的黄草编制、马陆育才联合中学的竹刻、外冈小学的“何氏彩灯”……这些民俗文化项目都受到了中小学生的广泛喜爱。
链接地址:http://bk.shedunews.com/dfjysb/html/2013-05/29/content_129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