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晚报:上海学生PISA数学成绩全球第一引发思考——解题能力遥遥领先 实际应用稍有欠缺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12-09浏览次数:1977


来源:新闻晚报 2013年12月5日 A1叠14/15 版 上海城事 版面头条
标题:上海学生PISA数学成绩全球第一引发思考——解题能力遥遥领先 实际应用稍有欠缺
记者:杨玉红
转载:新浪网
 


        前晚PISA测试结果公布,在此次主测项目为数学的测试中,上海学生的数学平均成绩在65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居第一。然而分析显示,上海学生在分数遥遥领先的同时,其数学阐释能力和实际运用中的能力相对薄弱。数学成绩高是否就意味着学生数学素养高、数学能力强?专家指出,上海学生学数学的“感觉”欠缺些,呼吁能否在体验中锻炼数学思维,有兴趣、会“玩”数学才能发现它的“美”。

  动态

  时间非常充裕 提前一小时完成测试

  “被抽中的40位学生进入一个单独的教室,并拿到了一本测试卷。”长宁区复旦中学的柳中涛回忆,2012年4月13日,他被抽中参加PISA测试。

  柳中涛说,那本测试卷比较厚,题目也比较多,不过,题型都比较新鲜。“每位学生拿到的测试本子各不相同,一号测试本的主题可能是经济类的题目,二号测试本的主题可能是数学类的题目。上午的纸笔测试规定的时间是两个半小时,但是,大部分同学在一个半小时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时间非常充裕。”他回忆道,测试给自己的感觉是非常新鲜!很多数学题目都有情景,非常有趣,和现实生活联系比较紧密,比如说,你有一笔钱,告知你第一家银行存款的利息是多少?第二家银行存款利息是多少?请你算一算,如果存一年,存在哪个银行可以获得更多利息?

  柳中涛笑道,测试的题目比较简单,同学们解答时感觉都比较轻松。昨天,当大家知道上海地区获得全球第一的好成绩,非常开心。

  “原来,全球15岁的同龄人都在做这个难度的试卷。测试完毕后,很多学生都更自信了。”复旦中学的杨靓回忆,和学校组织的测试完全不一样,在测试的最后部分,每位学生都需要做一份调查问卷,比如“父母的受教育情况是什么”、“父母的年收入大概有多少”、“每个星期会看多少本书”、“家庭有多少数码产品”等等。

  难度可否分级 腾些时间给课外阅读

  “在数学测试的结束部分,还有一个关于数学学习能力、情绪的测试,以了解每位学生学习数学的感受。”杨靓回忆,那份测试其实不难,但是,大部分学生都会写自己平时学习数学的经历和感受,非常在意自己的数学成绩,担心数学成绩考不好。“进入高三后,我选择了历史学科,但是,数学的学习难度仍比较大。课余时间,很多学生都忙着做数学测试题目。如果数学难度能适当降低点,或许我们可以腾出更多时间给课外阅读。”她笑道。

  在数学部分,测试题目简单明了,很少有“陷阱”。柳中涛回忆,进入高三后,喜欢理科的他选择了物理学科,每天,他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做数学、物理等学科的习题。“其实,我更喜欢利用自己擅长的能力进行学习,腾出更多时间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柳中涛期盼地说,如果理科学科可以根据难度分级,让更多学生拥有选择的机会,可以缓解同学们的学业负担和学习焦虑情绪。

  经过两轮抽样 教师想转观念难落实

  “项目组的老师根据学校在校生的户籍、年龄、男女生比例等抽样原则,第一轮抽出了157位学生;测试当天,项目组老师随机抽样确定了40位参加纸笔测
试。”复旦中学科研室主任王长芬回忆,测试时,课题组的工作人员负责发放测试本、监考等工作,学校的老师则负责后勤保障工作,都没有看过试卷的内容。

  测试结束后,很多学生都觉得非常新鲜,题目不难,和生活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如何将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经过测试后,学校也主动吸取测试的优点,全校启动了一轮“课堂转型”活动,课堂上,老师关注学生的问题求解能力。

  金山区蒙山中学也是参加此次测试的学校之一,据该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徐志强介绍,第一轮抽出了117位同学,最终有42位同学被抽中参加了测试。学生测试后回来反映,PISA 与一般考试题型不同,多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题目,这让部分平时只钻研知识点和题型的学生有些束手无策,“如果是一道考知识点的题目,学生解答起来相对得心应手,但涉及到生活实际运用方面的题型,解答能力就表现出‘短板’。”徐志强副校长说。

  “我们的老师,在看过PISA的题型风格后,也希望能将教育理念转变一下,把路子转到实际运用方面。但现实情况是,这种转变并不能轻易实现,面对中考、高考的制度,学生依然需要考高分,应试技巧和大量练习又逃脱不掉,教育观念的转变难以落到点子上。”蒙山中学副校长徐志强说。

  结果

  优势劣势明显 解题能力强、实践稍欠缺

  根据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公布的结果,PISA2012中,上海学生的数学平均成绩613分、阅读和科学分别是570分和580分。单看数学科目,上海学生要比排名第二的新加坡(573分)足足高出40分,优势明显。用“遥遥领先”来形容上海学生的数学素养并不为过。

  OECD还用更多的研究数据刻画了上海学生的数学能力。优势在哪,短板何在,一目了然。

  在给出的数学素养分量表上,上海学生在四个内容领域的表现均列第一。其中,空间和图形(649分)、变化和关系(624分)的表现,要高于数量(591分)与不确定和数据(592分)。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三个过程中,上海学生同样名列第一。其中,把现实问题表达为数学问题等数学表述能力(624分)最好;用数学方法解题等数学运用能力(613分)较好;但对结果的解释和评价等数学阐释能力(579分)上,上海学生则相对薄弱。

  根据OECD的分析,上海学生数学领先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从学习机会看,上海学生接触正式数学内容的机会是所有国家(地区)中最高的,并且学生之间的差异很小,比OECD平均水平更均衡。在65个参与国(地区)中,上海属于学生间学习机会差异小、数学平均成绩高的地区。

  PISA犹如一块“试金石”,映射出上海学生在数学上的薄弱点,上海学生的数学能力究竟怎样?成绩好是不是代表着数学素养高?

  上海PISA项目组负责人、上海师范大学校长张民选教授介绍,此次测试中,上海学生的代数和几何部分成绩都比较优秀,但学生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比较弱。这一方面达到5级和6级精熟度的学生只有不到50%。同时,上海学生在表述、运用和阐释方面比较弱,尤其是在用数学语言阐释问题方面,只有40%左右的学生达到了5级和6级的精熟度。

  经 验

  建学习共同体 教研组、备课组保证质量

  “学生的数学测试成绩好,这和上海的学生教研、管理机制有关。”数学特级教师、延安中学郭雄校长说,在上海,每个学校都有教研组、备课组。每个学科的教师每周都需要参加教研组的研讨活动,经验丰富的教师在备课组中主动承担起带教、指导新教师的重任。他介绍,教研组、备课组等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可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可以传播更多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等。

  测试结果显示,上海学生的空间想象、变量关系等方面的数学素养比较强,而数据处理等能力相对弱一些,这和上海的教材编写有一定的关系,对运用数学方面的关注不够多,和国外的教材仍存在一定的差异。

  “数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载体,数学该如何学习?训练到什么程度?有一定的讲究,需要教师把握好。”郭雄呼吁,一定让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让学生有所选择,这涉及课程改革的核心。目前,上海的相关教育部门正着手做这方面的研究,以培养更多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人才。

  “PISA测试结果好,和教师队伍、师资质量有很大的关系。上海教育发展的一个‘秘密’就是师资质量的提升,不仅形成教师的学习共同体,还有一点就是让每个教师都能够得到发展。”上海师范大学校长、上海PISA项目组负责人张民选介绍,在很多国家,教师都是专业化的岗位,因此上岗以后学校很少再有继续培训。但是上海的中小学都有教研组和年级组,教研组就是一个学习共同体,让老教师把自己的教学经验传授给年轻教师,教研组以一个学科为讨论对象,年级组则根据同一年级的不同学科进行研究。

  而且,各类师资培训中心还为教师提供在职培训,从教师见习期开始就为每位教师提供不断提升的机会。张民选自己的经历代表了一个教师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从小学教到大学,从贫困的乡村教到城市,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任过教,也到过柬埔寨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任教。

  思 考

  上海基础教育 部分学科确实难度过高

  “根据项目组的抽样原则,最终,学校近百位学生参加了测试。”风华初中堵琳琳校长介绍,测试后,学生都表示,测试的内容难度低于学校的教学知识点的难度。测试的部分数据可以反映学生的学科素养。而对于一名教育工作者来说,这是一份荣誉,也是一个新的起点。

  测试结果确实可以反映教育教学的水平,但是,未必全面反映学生的情况。堵琳琳表示,有些学科的素养没有检测到,上海的学生未必有优势,比如说,在创新领域;中国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强,但是,知识运用能力未必强,学生是否具备长久的学习能力,等等,这些能力未必通过数据可以体现出来。

  上海的基础教育,部分学科确实存在难度过高的问题,导致部分学生不得不加大练习量,甚至增加了部分学生的学业负担,产生不良的学习感受,学生学科兴趣、学科习惯的养成等方面的能力受关注度不高。

  “学生想考戏剧学院,为何一定要考数学?不考就不能进入大学。这样的选拔方式让部分学生感到头疼。”堵琳琳建议,大学在选择人才时,是否通过一个标准化的测试进行基本学习能力的考核,再根据各学校、专业的要求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技能、特长的测试选拔。这样,可以帮助基础教育进行课程改革,降低基础学科的入门难度,增加学生的选择性。

  进实验室上课 在动手中培养思维方式

  从事多年数学教学、闵行区基地附中张忆校长介绍,从数学的测试结果看,上海学生的数学素养比较好,这和上海的学校重视中等以下的学生的辅导方式有关。15岁,有很多学生还在初中享受义务教育,如何确保学生全部合格?上海很多初中学校的老师花费很多时间、精力,关注中等以下的学生,课间进行个别化学习辅导等。

  但是,这份数学测试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学校、家庭是否从过分追求结果目标过渡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目标?当今,部分教师、家长仍追求分数,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体验。就数学学科而言,学生在做题时,是否体验并形成数学思维?

  此外,学生运用数学知识阐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否能熟练掌握数学的运用能力,和教师的意识有关系。在实用数学方面,很多教师对这方面的能力培养关注不够。

  前段时间,曾经有网友呼吁,让数学滚出高考。提起数学,很多人认为等同于解题。其实,数学是培养一个人的思维方式的载体。但是,在日常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经历比较简单、单一,以纸笔学习为主。昨天,张忆参加了一个数学展示活动,关于一个“数学分类讨论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数学老师带学生们走进实验室,让学生在动手中培养思维方式。

  学数学欠“感觉”学生喜欢数学就成功了

  本次测试中,上海学生数学分数普遍较高,而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北、韩国、中国澳门、日本均进入前十,显示出东亚在数学领域的优势。数学成绩高是否意味着数学能力强?实际运用稍欠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上海数学会副理事长王维克认为,中国的中学、大学学生解数学题没问题,但对题目本身的理解可能有问题,通俗说就是“感觉”差一点,缺少一些“可触”、“可摸”的东西。比如提问学生“茶杯高还是大象高?”,中国学生可能会不自觉地心算一下然后给出答案,而外国学生却会凭“感觉”说出大象高。

  王维克教授说,中国的应试教育往往将学生的思维束缚,中国学生对数学的悟性不高,只解决问题,而不探求问题本质。很多人学了数学,但是不喜欢数学,觉得数学可怕,“我们的教学要是要让学生喜欢数学,就成功了。”

  在王维克教授的 《数学之旅》课中,他讲解了这样一道题:“在赤道为地球做一个箍,紧紧箍住地球。如果将这个箍加长1米,一只小老鼠是否可以通过?”

  面对数学这一“与造物主对话的语言”,王维克教授运用实例讲解让学数学变得更活泼、更有趣。王维克教授感慨,在我们的教学中,应当撇去一些应试的成分,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去“玩”数学,游刃有余之时才能体会数学之“美”。

  真正理解不易 培养兴趣学生才有“后劲”

  “现行教育制度下,在应试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这是学好数学的前提。”王维克教授说,“有些老师自己理解不透彻,讲课不生动,学生学起来也就干巴巴的。”

  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副主任李红泽教授分析,在如今的教育体制下,要让学生在大量的应试习题中,真正“理解”数学比想象中要难。

  王维克教授说,现在有些学生在论文答辩中说理论套话,导师再追问他问题的实质,学生就答不上来。“如果没有学数学的兴趣,很难融会贯通。”

  李红泽教授介绍,在国外,学生学数学的压力较小,小时候以培养兴趣为主,所以他们在普教阶段的习题非常简单。有兴趣的学生,将来会走入研究方向,成为数学家、物理学家等专业人才,没有兴趣的以后也就不学数学。“别看他们起步的试题简单,但这些对数学有兴趣的同学往往后劲很足。”

  专家分析,中国那些解答试题的高手,却未必真正对数学有兴趣,一些国内学生,学奥数、参加竞赛拿奖,往往抱着功利的目的;一些学数学的学生,往往将其当成从业金融、投行的跳板,真正最后做数学研究的,少之又少。“要学好数学,兴趣还是第一位的。”

链接地址:http://newspaper.jfdaily.com/xwwb/html/2013-12/05/content_156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