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全人类都拒绝遗忘苦难历史—— “慰安妇”申报世界记忆名录 上海提供7种档案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06-16浏览次数:1865


来源:解放日报  2014年6月15日  03版  综合
标题:全人类都拒绝遗忘苦难历史——“慰安妇”申报世界记忆名录 上海提供7种档案
记者:徐瑞哲
转载:中国上海  上海热线  东方网等



老人们在位于上海师范大学的中国首个“慰安妇”资料馆参观。
资料照片

        日军实施慰安所、慰安妇制度,在世界文明史上是独一的,并非少数人所称的“带有军事普遍性”或所谓“性服务商业 行为”。

        目前,“慰安妇”制度受害群体普遍年事已高,正在加快离世,因此,抢救性地整理和保存历史资料,关心援助这些勇敢站出来公布事实、要求正义、讨还清白的老人,已到了最后时刻。

        ——上海师大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 苏智良教授

        本报首席记者 徐瑞哲

        打开一个写有“申遗”的牛皮纸信封,记者翻阅了长达22页的“世界记忆名录”提名表,申报标题为《“慰安妇”——日军性奴隶档案》。其附件目录,现有来自全国六大档案馆的29种档案,其中上海市档案馆提供了7种。中国此次申报“世界记忆名录”,最大特点就是多为侵华日军生成并遗留的日文档案。作为“慰安妇”申遗发起人,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师大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苏智良教授,日前在上师大“大学历史教科书编撰研讨会”上向本报记者透露。

        世界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记忆名录(文献档案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三大遗产项目。每两年评审一次,每个国家和地区一次只能申报两项。迄今,中国共有《黄帝内经》、《本草纲目》等9个项目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还没有与战争相关的文献档案入选。今年,“慰安妇”与“南京大屠杀”相关文献档案共同完成申报,能否“入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年初将终审终选。“苦难历史也是世界记忆,全人类都会拒绝遗忘。”苏智良颇有信心地介绍,此前关于纳粹主题的世界记忆名录就有3项。

        据悉,这份申报材料的提名方包括中央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以及东北三省的省级档案馆。其中档案主要有4种来源:其一是侵华日军因销毁不及或销毁不全而遗留在华的档案,包括吉林省新发掘日本侵华档案中的“慰安妇”文献;其二是日军在华伪政权档案;其三是沪上租界档案,比如世界上第一个慰安所——“大一沙龙”遗址,现在虹口区东宝兴路125弄一带;其四是日本战犯供状,其中包括两名日军师团长对强抢妇女充当慰安妇的相关供述。“这类档案真实、权威、稀缺,具有世界意义,完全符合世界记忆名录申报标准。”申报中,苏智良提供的相关历史照片就有24张,大多为日本人拍摄。

        针对日本右翼人士的言论,苏智良认为,日军实施慰安所、慰安妇制度,时间从上世纪30年代直至二战结束,地点从中国东北到华南以及东南亚地区,受害人不仅来自中国还来自朝鲜半岛,甚至还有非亚裔,表明当时日本政府运用国家力量,迫使外国妇女沦为军中性奴,服务于法西斯侵略战争——在世界文明史上是独一的,并非少数人所称的“带有军事普遍性”或所谓“性服务商业行为”。

        “慰安妇”申报世界记忆名录最初由中韩两国学者共商。今年2月初,中韩日学界在沪举行亚洲“慰安妇”问题工作会议,认为“慰安妇”问题在战后审判中有所忽视,在明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还需进一步追究责任。各方呼吁亚洲各国加强合作,档案管理部门开放“慰安妇”文献。有消息称,韩方拟在2016年将“慰安妇”档案申报世界记忆名录,含大量现世幸存者口述实录。在苏智良办公室,韩国学者提供的一整箱十余部相关材料已寄到,主要用于双方档案交流。

        苏智良表示,目前,“慰安妇”制度受害群体普遍年事已高,正在加快离世,在他们建立的慰安妇受害者援助名录上仅剩16人。今年4月,苏智良等人又赴山西调查慰安妇问题,确定8名慰安妇依然在世。但这24人中,三分之一卧病在床,平均年龄已达87岁。“因此,抢救性地整理和保存历史资料,关心援助这些勇敢站出来公布事实、要求正义、讨还清白的老人,已到了最后时刻。”他说,相关材料也可继续补充进入申遗档案。

        新闻链接

        截至去年上半年,《世界记忆名录》共有全球100个国家299份具有世界意义的文献和文献集合入选。我国自1997年至今有9份遗产在列,包括: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清代内阁秘本档、东巴古籍文献、清代科举大金榜、“样式雷”建筑图档、《本草纲目》、《黄帝内经》、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元代西藏官方档案。

链接地址: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4-06/15/content_11727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