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蓉教育视界:90后集体传承非遗拯救海派滑稽,再冲春晚胜算几何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5-08浏览次数:2280


来源:晓蓉教育视界 2015年5月8日
标题:90后集体传承非遗拯救海派滑稽,再冲春晚胜算几何

        5月7日,“海派滑稽与师范生的语言艺术”暨《满园春色关不住——童双春滑稽艺术人生》新书发布会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

        上海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中国非物质文化传承研究中心主任陆建非教授介绍,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等在全国首创了“90后”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体传承的方式,将上海的“码头号子”、“海派魔术”、“舞龙”、“皮影戏”、“民间糖画”、“田间山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请进校园,并将这些“非遗”元素转换成艺术作品,在国内外用表演和展示的方式开展文化交流与传播。学校还发挥教师教育的优势,注重在师范生中进行“非遗”文化教育和熏陶,以期通过“未来教师”,更好地推进上海中小学的“非遗”文化传承。

        非遗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

        滑稽戏著名表演艺术家童双春说,滑稽戏语言艺术和师范语言艺术有许多共通之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用生动、幽默的语言来吸引学生注意力。


        上海师范大学是上海市较早开展非遗传承与研究的高校,去年,该校成立了中国非物质文化传承研究中心,主要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民族文化记忆,促进和提高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凝聚力,尤其是组织开展推动非遗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各类传承活动。

        上海师范大学作为上海地方院校,上海学生比例比较高,大学生对海派文化和滑稽戏比较亲近。同时,艺术教育也成了上海师大办学的特色之一。本次活动契合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的方向,是在“文教结合”、“艺教结合”方面的有益尝试。

        陆建非教授表示,上海作为一座世界瞩目的国际大都市,应不失民族特色地融入国际化进程,彰显区域文化特点,推进海派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播。上海师大作为一所扎根成长在这片土地上的地方高校,对海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对推动其传承和发展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非遗中心”举办此次活动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推动海派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让师生感受“上海话”在滑稽戏中的韵味和魅力,尤其在师范生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

        主办方负责人之一、上海沪港国际咨询研究中心主任王其康表示,同为语言的艺术,如何借鉴滑稽艺术中的语言特点来提升师范生在课堂教育的质量和幽默感是值得尝试探讨和研究的。

        艺术家需要尊重传统

        滑稽戏是上海一带的汉族戏剧剧种之一,起源于苏州,现主要流行于上海及其周边地区。多以上海话作为表现语言,同时大量模仿吴语太湖片方言,偶尔也有对北方话,粤语等其他方言的模仿。表演形式上类似于北方的相声和小品。海派滑稽戏在2009年被列为上海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童双春是国家一级演员,滑稽界泰斗姚慕双、周柏春的学生,也是上海滑稽界著名的“双字辈”成员。上世纪70年代之后,他负责筹建上海曲艺剧团,并任副团长。


        整场活动热烈欢快,幽默生动,笑声不断,滑稽界著名演员云集,滑稽表演艺术家童双春、李青,著名演员钱程,青年演员徐祥等亲临现场,并表演了经典海派滑稽选段。虽年过耄耋,但童老仍满面红光,精气神十足,他还现身说法,现场教学由著名选段《金陵塔》改编的《玲珑塔》。童老还与李青一起同台演出,两位虽都已经高龄,但风采依旧,表演精彩之处引来台下阵阵掌声。

        活动中,童双春老先生还与台下师范生进行了互动交流,师范生们提出了许多语言艺术方面的问题和困惑,童老一一耐心解答,现场气氛欢愉,更像是一场长辈与晚辈的谈心。童双春说,虽然现在快餐文化盛行,但艺术家还是应该尊重传统,重回舞台。童双春老先生还向上海师范大学捐赠了他亲笔签名的书籍。同时,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也聘请童双春、李青担任该院艺术顾问,并授予了聘书。

        海派滑稽戏将再冲春晚

        上海滑稽剧团团长凌梅芳表示:“周立波海派清口中的许多元素来源于滑稽戏,包括表演方式和语言表现等方面,他对海派文化的发扬做出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

        凌梅芳还提出,新上海人对海派滑稽戏的认同感在增强,包括了上海本地人和长期在上海生活和工作的人。她认为,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地方方言的衰微是正常现象,但滑稽剧团也做出了许多努力来传承海派文化。

        凌梅芳表示,滑稽剧团传承传播海派文化的关键有两点,一是“戏”;二是“人”,既青年滑稽剧演员。她说,剧团尝试推出过一系列以青年为目标观众的滑稽剧,包括《爱情样板房》、《好“孕”36计》、《流浪狗的奇幻漂流》等,均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另外,2014年,剧团把史上第一部滑稽戏《谁先死》改编成了剧目《行善·缺德》。凌梅芳说:“以上这些创新和尝试的主创团队人员都是年轻人,有利于年轻人了解和喜欢滑稽戏。”


        刚刚过去的羊年春晚上,滑稽演员、上海滑稽剧团副团长钱程准备的上海独角戏节目没有能进入春晚的最终表演,当时钱程表示“为整个南方曲艺感到可惜”。对此,凌梅芳说,春晚是个很有影响力的舞台,为了让更多人知道“滑稽戏”,可以让滑稽戏在语言上做让步,用普通话代替上海话,等到人们知道了滑稽戏,对它感兴趣了,自然会来学习上海话。“我还是希望滑稽戏能上春晚”,她表示,上海仍在为滑稽戏冲击春晚继续做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