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青年报 2015年6月4日 A08版 青年 版面头条
标题:上师大发布国内首部都市青少年发展报告 ——都市青少年选择创业的意愿较高
记者:刘昕璐

由上海师范大学青年学院、上海青年研究中心主持的《2014年中国都市青少年发展报告》昨天在上海师范大学对外发布,这也是国内首部聚焦都市青少年生存与发展状况的研究报告。报告选取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西安、郑州、武汉、哈尔滨、沈阳等10个典型代表都市,以14至35周岁青少年为抽样总体,有效样本为9569份。结果显示,都市青少年选择创业的意愿较高。
由上海师范大学青年学院、上海青年研究中心主持的《2014年中国都市青少年发展报告》昨天在上海师范大学对外发布,这也是国内首部聚焦都市青少年生存与发展状况的研究报告。报告选取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西安、郑州、武汉、哈尔滨、沈阳等10个典型代表都市,以14至35周岁青少年为抽样总体,有效样本为9569份。结果显示,都市青少年选择创业的意愿较高。
超四成受访者创业时着重考虑兴趣
报告围绕就业质量中的就业环境、就业能力、劳动收入、就业状况、社会保护、劳资关系等维度,分析了都市青年就业质量的现状及问题。结果发现年轻人的就业稳定性普遍较好,就业安全普遍加强;但是,区域间就业环境差异较为明显,社会不公依然存在;年轻人的就业“优势感”、“获得感”不强,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度亟需调整,自我价值实现和发展超越的需求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就业能力、劳动收入、与雇主等的对话能力有待提高。青年的就业诉求已有从“找份工作”向“体面劳动”的转变,这将倒逼城市不仅要专注于实现充分就业,还要转变传统的“低劳动力成本发展战略”,致力于提高青年的就业质量。
该报告负责人、上海青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黄洪基教授介绍,调查显示,都市青少年选择创业的意愿较高,36%的人打算创业且已做好了准备,33.2%的人想创业但还处于准备阶段,17.0%的人想创业但尚未准备。如今的青少年在选择创业领域时着重考量的因素分别为:自己感兴趣的领域(42.9%)、启动资金少且风险较小(24.2%)、与自身专业结合的领域(18.1%)、往今后热门的方向发展(13.2%)。
此外,在选择创业地域时,60.2%的人选择“留在本市”,这说明他们在创业时更多地考虑了户籍、人脉资源、社会基础等因素。
当代都市青少年维权意愿和意识普遍较强
教育方面,报告聚焦都市青少年对教育公平的认识、感受、评价和期望,发现都市青少年对“公平”的认识客观理性,认为“教育公平”主要是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但对我国教育公平现状的评价一般,对教育政策促进教育公平的效果评价不高,且对教育过程公平的评价随着受教育水平上升而逐级下降;都市青少年最关注就业歧视、择校、高考入学名额等问题。
在青少年维权上,研究发现,当代都市青少年的维权意愿和意识普遍较强,但存在知行不一、知行脱节的情况。青少年平常主要受到来自消费、财产和人身方面的权益侵害;八成左右的青少年认为目前维护青少年权益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法律制度仍不完善,赞同构建青少年维权支持系统。
过半受访者承认聚会时也不忘浏览手机
黄洪基说,本次调查中约七成人反感有违社会公德行为,其间还考察了青少年对社会公德中两个事例的态度。一是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闯红灯行为,29.3%的被调查者表示完全不能接受,42.7%的人表示不太能接受。对于目前社会广为关注的“看到老人跌倒不去扶”的个案,有25.6%的人表示完全不能接受,42.7%的人表示不太能接受。
网络时代,沉迷手机、网络的人被称作“低头一族”。事实上,“低头”也已成为都市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并已发展为一种“都市顽症”,这也是造成意外伤亡、疾病和失能的一个主要潜在原因,成为危害人类生存与健康的严重的社会问题。
据了解,“低头”生活方式在影响青少年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的同时还影响着青少年的情绪健康和人际关系。
调查发现,在校青少年、在职青年、社会青少年中,分别有23.7%、27.6%和25.8%的人承认自己是“低头族”。其中,约有50.8%的人表示在聚会时也不忘浏览手机或iPad信息,有54.1%的人承认因长时间使用手机或iPad而对人际交往造成了负面影响。
报告建议,应通过优化体质健康政策执行环境,实现体育资源的有机共享、形成体质健康多维发展格局等措施促进青少年身体健康;同时通过全社会高度关注、学校引导、家庭熏陶、青少年自律等多元互动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
链接地址:http://app.why.com.cn/epaper/qnb/html/2015-06/04/content_257694.htm?div=0
标题:上师大发布国内首部都市青少年发展报告 ——都市青少年选择创业的意愿较高
记者:刘昕璐

由上海师范大学青年学院、上海青年研究中心主持的《2014年中国都市青少年发展报告》昨天在上海师范大学对外发布,这也是国内首部聚焦都市青少年生存与发展状况的研究报告。报告选取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西安、郑州、武汉、哈尔滨、沈阳等10个典型代表都市,以14至35周岁青少年为抽样总体,有效样本为9569份。结果显示,都市青少年选择创业的意愿较高。
由上海师范大学青年学院、上海青年研究中心主持的《2014年中国都市青少年发展报告》昨天在上海师范大学对外发布,这也是国内首部聚焦都市青少年生存与发展状况的研究报告。报告选取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西安、郑州、武汉、哈尔滨、沈阳等10个典型代表都市,以14至35周岁青少年为抽样总体,有效样本为9569份。结果显示,都市青少年选择创业的意愿较高。
超四成受访者创业时着重考虑兴趣
报告围绕就业质量中的就业环境、就业能力、劳动收入、就业状况、社会保护、劳资关系等维度,分析了都市青年就业质量的现状及问题。结果发现年轻人的就业稳定性普遍较好,就业安全普遍加强;但是,区域间就业环境差异较为明显,社会不公依然存在;年轻人的就业“优势感”、“获得感”不强,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度亟需调整,自我价值实现和发展超越的需求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就业能力、劳动收入、与雇主等的对话能力有待提高。青年的就业诉求已有从“找份工作”向“体面劳动”的转变,这将倒逼城市不仅要专注于实现充分就业,还要转变传统的“低劳动力成本发展战略”,致力于提高青年的就业质量。
该报告负责人、上海青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黄洪基教授介绍,调查显示,都市青少年选择创业的意愿较高,36%的人打算创业且已做好了准备,33.2%的人想创业但还处于准备阶段,17.0%的人想创业但尚未准备。如今的青少年在选择创业领域时着重考量的因素分别为:自己感兴趣的领域(42.9%)、启动资金少且风险较小(24.2%)、与自身专业结合的领域(18.1%)、往今后热门的方向发展(13.2%)。
此外,在选择创业地域时,60.2%的人选择“留在本市”,这说明他们在创业时更多地考虑了户籍、人脉资源、社会基础等因素。
当代都市青少年维权意愿和意识普遍较强
教育方面,报告聚焦都市青少年对教育公平的认识、感受、评价和期望,发现都市青少年对“公平”的认识客观理性,认为“教育公平”主要是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但对我国教育公平现状的评价一般,对教育政策促进教育公平的效果评价不高,且对教育过程公平的评价随着受教育水平上升而逐级下降;都市青少年最关注就业歧视、择校、高考入学名额等问题。
在青少年维权上,研究发现,当代都市青少年的维权意愿和意识普遍较强,但存在知行不一、知行脱节的情况。青少年平常主要受到来自消费、财产和人身方面的权益侵害;八成左右的青少年认为目前维护青少年权益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法律制度仍不完善,赞同构建青少年维权支持系统。
过半受访者承认聚会时也不忘浏览手机
黄洪基说,本次调查中约七成人反感有违社会公德行为,其间还考察了青少年对社会公德中两个事例的态度。一是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闯红灯行为,29.3%的被调查者表示完全不能接受,42.7%的人表示不太能接受。对于目前社会广为关注的“看到老人跌倒不去扶”的个案,有25.6%的人表示完全不能接受,42.7%的人表示不太能接受。
网络时代,沉迷手机、网络的人被称作“低头一族”。事实上,“低头”也已成为都市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并已发展为一种“都市顽症”,这也是造成意外伤亡、疾病和失能的一个主要潜在原因,成为危害人类生存与健康的严重的社会问题。
据了解,“低头”生活方式在影响青少年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的同时还影响着青少年的情绪健康和人际关系。
调查发现,在校青少年、在职青年、社会青少年中,分别有23.7%、27.6%和25.8%的人承认自己是“低头族”。其中,约有50.8%的人表示在聚会时也不忘浏览手机或iPad信息,有54.1%的人承认因长时间使用手机或iPad而对人际交往造成了负面影响。
报告建议,应通过优化体质健康政策执行环境,实现体育资源的有机共享、形成体质健康多维发展格局等措施促进青少年身体健康;同时通过全社会高度关注、学校引导、家庭熏陶、青少年自律等多元互动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
链接地址:http://app.why.com.cn/epaper/qnb/html/2015-06/04/content_257694.htm?div=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