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周刊:上海老楼,如何安身立命?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6-17浏览次数:1814


来源:新民周刊 2015年6月17日
标题:上海老楼,如何安身立命?
记者:姜浩峰
部分节选

        除了老建筑物本身的保护以外,生存在建筑里的人,以及传承下来的文化,本身也是值得保留的一部分。最近,在上师大举办的《满园春色关不住——童双春滑稽艺术人生》新书发布会上,该校英语教授陆建非回忆往昔去大世界看滑稽戏的情形,直言在大世界关闭的日子里,心里就像缺了点什么。作为一个老上海,他如今担任起上师大中国非物质文化传承研究中心主任,将上海的 “码头号子”、“海派魔术”、“舞龙”、“皮影戏”、“民间糖画”、“田间山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请进校园,并将这些“非遗”元素转换成艺术作品,在国内外用表演和展示的方式开展文化交流与传播。可惜的是,陆建非心心念念的大世界,这一上海最著名的游乐场,在迪士尼即将开业的时刻,依然大门紧闭不能“白相”,空留下轨交8号线的“大世界站”响亮的站名。

        可见,即使建筑得以保存,而建筑里往昔的人物、生活场景等缺失了,亦很难称之为有效保护。

        老建筑之于上海


        娄承浩到俄罗斯考察后发现,莫斯科红场周边没有新建筑,圣彼得堡历史保护区周围也同样不许兴建新建筑。涅瓦河的两岸,那些老房子成了音乐学院、美术学院用房。与之相比,上海市区特别是浦西,呈现出了新建筑与老建筑交融的场面。苏州河某些河段,两岸已被高楼遮蔽。在娄承浩眼里,这与1990年代旧城改造加快速度有关,与当年规划也有关,更与政府当年出让地块时整块“割”出有关。

        “如果在保留旧城区的同时,开发新市区,效果就会好很多。”娄承浩说,“比如松江新城,就完全在老城以外,使得老建筑与城市开发之间没有大矛盾。但上海市区已经是目前这个状态了,我就觉得不能再大兴土木了。”

        另一方面,在娄承浩眼里,房屋的不合理使用,会导致建筑加速恶化、居住环境加速恶化。新楼盘的群租现象严重,同样会影响房屋使用寿命。而老房子一旦加以保护,会逐步地恢复生机。

        在北京西路上海警备区附近,有一幢老房子,早年系杜月笙手下顾佳棠所建,名曰“佳庐”。后来,“佳庐”也成了“七十二家房客”,居住环境混乱不堪。前几年,这幢房子外贴出了动迁通告。娄承浩前往交涉。如今,住在这栋建筑里的老居民已经动迁它处,而建筑被保存了下来,并加以整修。“这幢房子有历史故事,本身又比较精致——木门、木雕、立面水泥花饰都保存得不错,加以整修后,使用起来比新房子更好呢!”与之类似甚至做得更好的,有静安寺附近的毛泽东故居、原法租界会审公廨等,都进行了比照原型的修复。会审公廨的八字形楼梯早就毁弃,如今得以根据最早的图纸加以复原。

        上师大旅游学院副教授冯翔,在6月4日举行的“城市跨文化交际能力”研讨会上发言说:“未来30年,老上海元素将更多地在吸引游客中发挥作用。比如外国游客到上海,不仅仅会去买一身旗袍,更会去寻求这身旗袍是如何裁剪制作的。衡山路的老房子固然好看,但未来的游客会更多追寻当年住在房子里的人。”根据冯翔的调查,外国游人到上海,最感兴趣的景点依次为外滩、豫园、上海弄堂;国内外地游客到上海,最感兴趣的景点依次为外滩、上海弄堂、东方明珠;上海本地人则依次关注外滩、上海弄堂、新天地。可见,外滩、上海弄堂是无论中外,各地游人都关注的上海景点。这些景点得以称之为景点,无疑取决于当地建筑保存完好。旅游业当然不是上海唯一的支柱产业,可老建筑关乎的不仅仅是旅游业,它还是上海之所以是上海的标志。很难想象,没有国际饭店,没有外滩万国建筑的天际线,还能叫做上海吗?

        在会上,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日本福山大学孔子学院前院长施永达则对东京与上海做了对比。施永达说:“东京有400多年历史,1000多万人口。东京和上海,城市规模仿若。可相比整个日本的国土面积,以及1.2亿人口,东京的城市规模足够大。上海的城市规模,放在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13亿多人口来说,并不算‘大’。” 按照施永达的思路,上海完全可以跳开在旧城发展的套路,建造更多的新城。

        娄承浩说:“我认为,一般的没什么价值的建筑,只要走‘群众路线’,公示通过就能够拆。但我始终反对不分玉石的成片拆迁。”其实,对于文保建筑的拆除,拆除的不仅仅是建筑。一百多年前诞生在这座城市的建筑,在21世纪的时空里依就伫立,本就是一部华彩的交响。

链接地址:http://xmzk.xinminweekly.com.cn/News/Content/5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