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育新闻网:诗乐和鸣,传承经典!这场古诗文入乐展演坚定展示了文化自信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4-04-07浏览次数:10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2024年4月7日

标题:诗乐和鸣,传承经典!这场古诗文入乐展演坚定展示了文化自信

记者:尚诗轩


本网讯 吟诗入乐,传承经典。4月2日晚,第39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暨“时代礼赞”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之春”艺术展示周——“中华古诗文注调传声活态展演音乐会”在上海师大音乐厅成功举行。

本场音乐会由上海师大音乐学院音乐理论系教授、西方音乐史学者孙红杰组织策划、担纲作曲、撰写剧词并献声演绎,与音乐理论系、声乐系、民乐系、音乐科技系师生及学校青年民族管弦乐团、行知合唱团、舞蹈团、“锦瑟”江南丝竹乐团以及上海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小学男童合唱团通力合作。

曲目以扎实的理论研究、敏锐的艺术通感和丰厚的历史素养为基础,通过以乐音为标注古诗文声调并采用可有效兼顾语言性、文学性、音乐性的“入乐吟唱”方式,融入了高尚情旨和深妙寓意,将诗词与音乐的魅力巧妙融合,使古人与今人的智慧交相辉映,探索了“诗乐同体”的文化传统及“诗乐教化”理念的当代复兴途径,示范了汉语经典古诗文的活态化传承方式。

精彩纷呈的23首作品由7位独唱演员——学校艺术中心主任、音乐学院声乐系殷为杰副教授(男高音)、声乐系周燕燕副教授(女高音)、青年教师宋罡(男中音)、李敏(女高音)、王若屹(女高音)、音乐理论系青年教师孙诚(男中音)以及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的胡晓鸣(男高音,特邀)领衔演绎,生动展现了学校音乐学院倡导的“三台联动”——在“讲台”“舞台”“写字台”之间实现联通与互动的理念,以及“歌咏国学、传承经典”的师德师风建设成果。

音乐会采用情景剧的呈现方式,分为四个乐章,展现了古诗文承载的四种人间情趣:第一乐章“文人雅趣”通过对(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男声独唱)、赵师秀《有约》(女声独唱)、孟浩然《春晓》(女声独唱)、(宋)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女声独唱)、苏轼《春宵》(男声独唱)、叶采《暮春即事》(男声独唱)这六首诗词的音乐化演绎,表达了生而不久、期而不至、良辰难驻、佳客难留的人生遗憾,以及春宵游览、春日捧读的人生乐趣。

第二乐章“童稚真心”以(清)纳兰性德《长相思》、(宋)杨万里《初夏睡起》(独唱与童声齐唱)、(清)袁枚《所见》(独唱与童声二部合唱)、(宋)杨万里《稚子弄冰》(独唱与童声二部合唱)、(宋)苏轼《花影》(独唱与童声齐唱)这些富于童趣的佳作构成了一部微型的对话体情景剧,展示了入乐吟唱的艺术化空间,阐释了不忘初心、回归本性的意义,以及在平凡事物中发掘真趣的哲理。


第三乐章“离人愁绪”以亲情诗篇为主题,选取了汉代《庭中有奇树》(男女声二重唱)、(唐)韦应物《秋夜》、(南朝)鲍令辉《古意赠今人》、汉代《冉冉孤生竹》《涉江采芙蓉》、(先秦)《诗经·小雅·采薇》、汉代《古诗十九首》中的《去者日以疏》(女声独唱)和《行行重行行》这八首诗作的入乐吟唱版本,配以民族室内乐伴奏,渲染了高度私密化的内在情绪。

第四乐章“壮士豪情”以独唱、合唱、民乐(尤其是打击乐)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了汉乐府诗《战城南》(男声独唱与混声四部合唱)、三国曹植《白马篇》(男声独唱与男声二部合唱)、唐代王昌龄《出塞》(男声独唱与女声三部合唱)及北朝民歌《木兰辞》(领唱与混声四部合唱)这四篇洋溢豪迈报国情怀的古诗文,彰显了“诗乐教化”这一古老的中华文化传统的现代化转型潜能。

本场音乐会以依托中华文化传统的“当代原创”(自度曲)为显著亮点。孙红杰教授遵循诗文声韵特质、奉行“依字行腔”原则谱成,在情境化演绎中融合朗诵、吟唱(独唱、齐唱、重唱、合唱)、舞蹈、民族室内乐等艺术形式,打通学科门类的界限,使古诗文再度以诗乐交融的“活”态呈现。

本场音乐会的成功举办表明,上海师大音乐学院在专业建设上紧密结合学科特色,在“守正”基础上追求“创新”,致力于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并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不仅是一次原创的古诗文入乐表演形式,更是一次彰显文化自信自强的生动艺术实践课。

链接地址:http://www.shedunews.com/shanghai/con/2024-04/07/content_20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