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东亚唐诗学国际学术论坛上海师范大学举办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1-04-23浏览次数:2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1年4月23日

标题:东亚唐诗学国际学术论坛上海师范大学举办


“东亚唐诗学国际学术论坛”会议现场之一 本网记者 陈炼/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查建国 夏立 陈炼)4月16-18日,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遗产》编辑部与上海师范大学唐诗学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东亚唐诗学国际学术论坛”在沪召开。来自中、日、韩三国的学者80余人出席。

  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林在勇在致辞中表示,习近平主席曾指出,亚洲要迈向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必须在世界前进的步伐中前进、在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发展。推进东亚唐诗学研究,有助于在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为东亚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提供富有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源。

  开幕式由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东亚唐诗学文献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查清华教授主持。他表示,唐诗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同时也是世界艺术的瑰宝。在东亚的日、韩等国,由于文化上同源,从8世纪至近世,学唐、崇唐的风气长盛不衰,唐诗以各种形式广泛传播,且被奉为汉诗创作的典范。唐诗在东亚的传播与接受,不仅扩大和深化了唐诗的既有传统,显示出唐诗的丰富内涵和巨大魅力,甚至极大地推动了东亚的文明进程。对东亚唐诗学资源进行整理、总结、开发和利用,可为今天的唐诗研究和东亚文化研究提供新的基础材料和理论参考。东亚唐诗学研究仍应从目录学、史料学、理论总结三个方面展开,通过文献调查掌握唐诗学建设所需的材料范围,广泛搜采各种有价值的唐诗论评和研究资料。在此基础上,对东亚唐诗学的基本内容、结构体系和演进脉络作出论析,从而形成唐诗学研究与接受的范式。

  唐诗传播推动了东亚文明进程

  中国唐代文学会会长、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师大唐诗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陈伯海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遗产》编辑部副主编孙少华,国家图书馆前馆长詹福瑞先生分别作大会致辞。

  陈尚君表示,本次东亚唐诗学会议的举办,是中国唐代文学研究的一件盛事。这几年中,唐代文学研究有许多新的动力,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域外文献的大量发掘和研究。追溯其历史,大约是在乾隆末年,市河世宁做了《全唐诗逸》,他将这些逸诗辑出之后,也一定希望能够传回中国,作为丛书流传、刊布。两百多年来,我们发现中土失传的典籍从日本、从朝鲜半岛不断地流回中国,在刊布之后,大家都以为古已有之,其实都来自东亚两国。典籍回传中国的数量十分巨大,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一个完整的总目,我们日常研究中许多最常见的典籍,大多是从日本、抑或是朝鲜半岛保存下来的。无数例子可以证明,在中日、中韩的文化交流中,中国最初给东亚资源,但是在而后,日本或者是韩国所保存的大量的中国典籍,能够反过来影响中国的文史研究。

  陈伯海提出,中、日、韩三国对唐诗的阅读、欣赏、批评、模拟,从未中辍,留下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和论评资料,积累了丰富的审美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接受和批评方式,值得花大力气加以研究。在研究的初级阶段,应当把文献的收集和整理作为重点,为以后的理论探索奠定基础。文献收集要求“全”,更要求“精”,要突出重点、点面结合。进入到理论研究阶段,要坚持更加开放的立场。从“本土”到“东亚”,并不能只是国内唐诗学研究范畴的拓展、文献资料的增加,而应转换思路,以跨文化的视角,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寻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并深入考察背后的原因。研究者既要熟悉中华民族的传统,又要有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的视野,从而实现中国学术传统与西方研究方法的有机融合。

  孙少华在发言中肯定了东亚唐诗学研究的学术价值,并在审视现有相关成果的基础上,从历史文献、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诸方面提出若干建议,期待学界推出更多富有创新性的学术成果。

  詹福瑞对学科的建设寄予厚望。他提出,域外唐诗学研究始于域外所藏散佚文献的发现和整理,以资于国内唐诗研究;进而应该思考中国文学以怎样的路径和形式传播到海外,对本土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实现文献研究与理论建构的有机统一。

  唐诗传播推进“汉文化圈”形成

  在交流发言阶段,专家学者结合自身研究现状,分享了东亚唐诗学和唐诗本体研究的诸多经典个案。南京大学张伯伟教授、日本京都大学道坂昭广教授、南开大学卢盛江教授、韩国延世大学许敬震教授、西北大学李浩教授、苏州大学罗时进教授分别作第一场大会报告,董乃斌、詹福瑞作评议。

  张伯伟表示,我们应从“汉文化圈”“激活传统”和“人文主义”三个维度提出对东亚唐诗学研究模式的反思。学者们应将汉文化圈和汉字文献当作一个整体,注重不同语境下相同文献的不同意义。采取推源溯流的方法,综合渊源论、文本论和比较论,在整理和深入研究史料的基础上深入开展研究工作。同时应坚持人文化倾向,在文学的框架内研究自身文学,在文化圈的范围内研究国别文学。

  道坂昭广提出,初唐的“诗序”较为明显地反映出初唐时期的文学与社会的情况,继承了六朝以来文学传统中以“赋得诗”为代表的游戏文学,并作为文学场合的宴席上展开。初唐的诗序是应在文学世界中崭露头角的士人阶层的需求而产生的新的表达方法,与士人在政治、社会中的登场有着紧密的联系。

  “汉文化圈”的形成与中国文学、文化的对外传播密切相关。卢盛江围绕“唐诗之路”的概念,提出日本唐诗之路的形成,与来华的留学生、学问僧群体有关。他们在海路上历经种种磨难,普遍怀有学习唐代文化的强烈热情。他们将唐诗带回了本土,使本民族的文学创作也留下了唐诗影响的痕迹。

  许敬震提出,以李白诗歌在韩国的传播和接受作为研究的典型个案,可以较好地考察李白诗歌谚解在韩国出现的社会背景、刊印规模、编纂目的和作用。文人们私下谚解李白诗,可以说明他们把诗与统治理念作了区分,把诗作为一种纯文学作品来对待。谚解使诗歌走向社会底层民众,大大拓宽了汉文学的接受群体。谚解本的编撰者虽然没有引用专业的诗学书或注释集,但把自己对每首诗的想法简单地附在文中。

  李浩以杜甫“花门诗”的战争书写为考察对象,详细分辨了其中涵盖的丰富的时事信息,认为诗歌是记录战局变化的第一手资料,具有多维性,有自媒体报道一般的意义,以编年史料的方式为史书撰写提供了原始材料。相关的墓志文献体现了朝廷立场,史书记载是后代编写的历史教科书。

  罗时进以文学史关注较少的贞元时代为考察对象,结合时代背景,得出了文坛江南化、朝野文学发展离立的结论主张。在这样的文坛格局下,诗作的形式与风格走向多元化,作品题材多具世俗性与日常性,精神向度趋于娱乐化与宗教化。它对于中晚唐诗风的丕变和文学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探寻东亚唐诗的传播过程

  广州大学戴伟华教授、浙江大学胡可先教授、复旦大学查屏球教授、广西大学李寅生教授、吉林大学沈文凡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朱易安教授分别作第二场大会报告,肖瑞峰、金程宇作评议。

  戴伟华对流传广泛的《渔歌》五首的作者问题进行了考辨。结合原始文献记载以及后人所加校勘记等,认为《渔歌》五首并非张志和一人所作,而分属于参与唱和的五名作者。

  胡可先借鉴名物考证的思路,结合日本正仓院收藏的香印模具的形状、使用场合等外围佐证资料,揭示了“香灰”意象的情感指向和语意内涵,并详细解读了李商隐《无题》(“一寸相思一寸灰”)的诗意,提出该意象在宋词中的延续性。

  查屏球考察了宋代唐诗选本《唐贤诗范》的编纂和流传情况,结合书序,认为该书的编者是北宋的孙瑜,其编选目的是用作皇室子弟启蒙读物。他还对该书的选诗倾向和类目源流、传入高丽的时间和流传途径等多方面进行了细致考察。

  李寅生重点分析了日本大正天皇的汉诗创作。大正天皇是日本最后一位存有汉诗的天皇,作品约1400首,题材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事、物为主,风格清丽平易,具有日本人“物哀”的特征。

  沈文凡则从“传播”和“接受”的角度,勾勒出朝鲜半岛唐诗之路的形成经过。与日本相似的是,它们都要归功于来往两国的使节、留学生群体。朝鲜半岛的留学生有不少在唐及第任官者,他们与唐代著名的诗人唱和,显示出较高的文学水准。他们开启了朝鲜半岛创作接受的浪潮,唐诗成为影响士人精神世界的重要文化资源。

  朱易安提出,唐诗学研究在初创时,学者付出了诸多努力,可谓筚路蓝缕。当其视域扩展到东亚,不应仅是文献资料的叠加和研究范围的扩大。学者应当把握唐诗学发展的关键线索,梳理出一部完整的、有条理逻辑的发展史,以嘉惠学林。也应关注不同民族对于唐诗的文化需求,以及他们对于唐诗接受与传播做出的贡献。

  致力于培养东亚唐诗学研究人才

  本次论坛下设三个分会场。围绕东亚唐诗的辑校、编选、注释、评论、翻译与仿作,多位专家学者展开交流研讨。

  分会场一主要围绕东亚范围内的唐诗学研究展开,包括唐诗文献的域外传播,论评、选编、阐释、创作等唐诗接受形式,以及重要汉学家的唐诗研究三方面;分会场二同样关注东亚范围的唐诗学研究。该组学者主要关注唐诗学在日本和韩国的逻辑进程、唐诗接受与本土文学和社会思潮之间的关系;分会场三主要围绕国内的唐诗学和唐诗本体研究展开讨论。涉及文献与作家考订,唐诗的文本形态、面貌及其影响因素,选本和诗话的理论体系,作家作品接受,重要研究者的治学路径与成就等多个方面。

  学者们均认为,东亚唐诗学是文学史研究的一个分支,具有内容的丰富性、时间的可持续性、空间的无限性,是将唐诗研究放在文学传播和接受的视域中进行审视的学问。它需要同时具备本土的文化、历史背景知识和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的研究视角,应该将汉文化圈和汉字文献当作一个整体,注重不同语境下相同文献的不同意义。同时应坚持人文化倾向,在文学的框架内研究自身文学,在文化圈的范围内研究国别文学。

  据悉,上海师范大学唐诗学研究由马茂元、胡云翼开其源,中心将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有机结合,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0项,出版“唐诗学书系”“东亚唐诗选本丛刊”等著作30余种;东亚唐诗学研究正从目录学、文献史料和理论研究三方面加以推进,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从本科生到博士后,培养了一批唐诗学研究人才;中心成员担任央视“诗词大会”命题组组长及学术总负责人,编选唐诗读本系列,开展“文化润疆大讲堂”讲座等,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东亚唐诗学国际学术论坛”会议现场之二 本网记者 陈炼/摄

  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林在勇致辞 本网记者 陈炼/摄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查清华教授主持论坛 本网记者 陈炼/摄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师大唐诗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陈伯海教授致辞 本网记者 陈炼/摄




  上海师范大学朱易安教授作第二场大会报告 照片由校方提供

  “东亚唐诗学国际学术论坛”第一分会场现场 本网记者 陈炼/摄

  “东亚唐诗学国际学术论坛”第二分会场现场 本网记者 陈炼/摄

  “东亚唐诗学国际学术论坛”第三分会场现场 本网记者 陈炼/摄

  参加“东亚唐诗学国际学术论坛”专家学者合影 本网记者 陈炼/摄

  参加“东亚唐诗学国际学术论坛”线上专家学者合影 照片由校方提供


链接地址:http://www.cssn.cn/zx/xshshj/xsnew/202104/t20210423_532893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