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下发《关于公布高等学校虚拟仿真教学创新实验室项目学校及案例团队名单的通知》(教技资〔2024〕24号),全国共有173所高等学校的375支教学团队入选。上海师范大学入选首批高等学校虚拟仿真教学创新实验室项目学校,“青少年脊柱健康大空间多人协同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室”被认定为高等学校虚拟仿真教学创新实验室项目案例团队,这是学校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建设上的又一项突破。
近年来,教务处一直保持一定规模的数字教学资源持续建设,并重点支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创新应用。通过培育和积极建设,学校已获批1门国家级、11门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整合资源建成了全校统一使用的校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展现了学校在虚拟仿真教学创新领域的实力与水平。
首批入选的“青少年脊柱健康大空间多人协同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室”项目案例是体育学院袁凌燕教授领衔的“脊”先锋团队基于“健康中国”对体育教师健康教育水平提升的迫切需求,从源头上遏制日益高发的青少年脊柱健康问题而开设。
“脊”先锋团队发挥鲜明的教师教育特色,“体”“教”“医”融合开创脊柱健康教育体系建设,先后创建“健康教育背景下青少年脊柱弯曲异常运动干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获批2019年上海市虚拟仿真金课,上线国家实验平台https://www.ilab-x.com/details/page?id=5106&isView=true)、开设青少年脊柱健康教育社会实践课(获批“2021年度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社会实践课程”),研发配套的教材、科普读物、青少年脊柱保健操、科普视频等。
依托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平台、实践基地、社会服务分层递进,“脊”先锋团队学、践、研、赛整体衔接,在教学、人才培养、服务社会上取得显著效果。学生的健康素养和研究创新能力,在大型比赛中崭露头角,获得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二等奖(2022)、上海市一等奖(2021);第6届中国国际“互联网+”上海市银奖(2019)、第7届铜奖(2021);第6届“汇创青春”上海一等奖(2021);第13届挑战杯上海市银奖(2022年)等奖项。
该项目成果及时转化应用为中小学提供服务,先后建立8所实践基地,在基地中小学开设《脊柱健康小课堂》并纳入“双减”爱心服务课程,编创的《青少年脊柱健康指导手册》、脊柱保健操受到师生和家长的广泛欢迎和好评。先后被上海教育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光明日报、新民晚报、上海新闻网、文汇报、东方网、上观新闻、劳动观察、周到上海等多家具有影响力的媒体报道40余次。“脊”先锋团队负责人袁凌燕教授多次受邀在上海教育电视台、哈哈炫动卫视《育儿密码》《新闻同学》等媒体以及中国康复医学会、上海市卫健委做科普宣讲。
据悉,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计划三年内(2024-2026)在全国汇聚一批在虚拟仿真教学创新发展方面具有特色经验的高校,形成可供借鉴推广的虚拟仿真教学创新应用案例,构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交流平台。未来,“脊”先锋团队将在学校支持下,开启虚拟仿真教学创新实验室新一轮建设,将打造“可沉浸式立体化”教学新模式。教育、评估、干预功能融合到脊柱健康管理平台中,提供更个性化、精准的预防策略和实时监测。对学生、学校、家庭开展脊柱健康教育,对体育师资进行职前、职后培训,打造学生—家庭—学校联防联控的早期干预模式,实现预防关口前移,为高发的青少年脊柱健康问题提供预防之道。
(供稿、图片: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