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 | 耿步健、徐一凡:深入领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4-05-22浏览次数:90

自习近平总书记去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期间首次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以来,新质生产力日益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全社会也非常关注到底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它与以往的社会生产力有着怎样的区别等问题。今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就新质生产力的概念特征、生成逻辑、核心要义、发展路径等作了系统的阐述,既为我们理解领会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思想指南,也为我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基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那么,新质生产力“新”在何处?我们又该怎样领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


新质生产力“新”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与过去不一样


总体来看,传统的社会生产力是建立在物理型、单向无反馈型技术基础上的生产力,包括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械化生产力(代表性技术是蒸汽机),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气化生产力(代表性技术是电力、内燃机),再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信息化生产力(代表性技术是计算机/互联网和卫星)。代表这些生产力的标志性技术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尚未实现技术本身的智能与自主,因而不能像人一样进行自主性智能劳动,还需要人的操作性、驾驭性劳动的参与才能发挥其作用。目前正在发生第四次工业革命,我国此时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推动和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的需要。与前三次工业革命标志性技术不一样的是,我国当下提出的新质生产力,其标志性技术是智能化数字化的科技创新技术,这也预示着我国要走出一条不同以往的、数字智能型创新驱动的生产力发展道路。数字智能型创新驱动的生产力,其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将大数据、人工智能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形成既受人类控制、又能实现自主性智能劳动的人工仿生智能技术,从而能够为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以绿色为底色的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的竞相涌现,以及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农业强国和美丽中国等战略任务的早日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新质生产力“新”在生产力的概念内涵与过去不一样


传统的生产力既是西方式现代化的推动力量,又是西方式现代化的重要成就。受制于资本主义贪婪本性的资本逻辑,也囿于传统的生产力理论,人们更多从经济利益层面关注生产力,没有看到精神文化、社会公平、生态环境在生产力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因而仅300多年的工业文明创造的人类社会巨大的生产力“已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地球生物的延续”,造成了“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穷”“一边是财富的积累,一边是信仰缺失、物欲横流”“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严重问题。而我们党在致力于解放和发展能够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产力过程中,不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意义的新质生产力理论,不仅发展了传统文明形态意义上的物质生产力,而且形成了与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相适应的文化生产力、绿色生产力等,极大丰富了生产力的概念内涵。一方面以改革创新精神“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的同时切实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强调“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通过不断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的推广应用,更好地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从而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新质生产力“新”在生产力的发展理念与过去不一样


以往的生产力发展是建立在物质利益驱动的基础上的,尤其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发展,其背后是资本逻辑的力量,诚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引用的:“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铤而走险;……践踏一切人间法律;……甚至冒绞首的危险。”资本主义为什么会发生周期性经济危机、道德沦丧、社会两极分化、环境公害事件等,与其片面追求个人利益的自由个人主义发展理念有着必然的联系。我国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也曾经受到资本逻辑的影响,导致生产力的发展偏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使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回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轨道,充分彰显出新质生产力的社会主义制度属性,从而使我国“在全面创新中牵引生产力、在各方联动中创造生产力、在全程绿色中保护生产力、在全面共享中凝聚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国已由过去的追求中高速增长调整为追求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这种生产力就应该是符合新发展理念、适应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要求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追求高质量发展的人类先进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新”在生产力的判断标准与过去不一样


过去的生产力标准,主要是指物质生产力,即人们征服和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评价社会是否进步,往往都是依据物质生产力是否得到了提高,是否实现了国民经济总值的大规模跃升和物的不断丰富,至于社会的其他方面是否发展进步并不重要。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不能像资本主义国家片面追求物的不断丰富,造成人的单向度发展,我们的生产力标准应该是“推动实现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这就要求,全面准确理解生产力标准,“不能撇开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不能无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提出的诸如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法治建设,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稳定,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等一系列“两手抓”,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要求的,都是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既是改革成就的评价标准,也是新质生产力的判断标准。需要注意的是,强调“两个是否”的新质生产力标准,并不意味着全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只有一种模式,各地应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


新质生产力“新”在生产力的激发机制与过去不一样


在以往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激发机制是资本逻辑造就的所谓创新发展机制。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由于我们过去没有完全理解和领会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所说的“社会制度中的任何变化,所有制关系中的每一次变革,都是产生了同旧的所有制关系不再相适应的新的生产力的必然结果”这句话,死抱僵化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放,造成了生产力的停滞不前或缓慢爬行。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的基本原理,“扭住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个关键”,注重以制度和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形成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从而在促进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过程中进一步催生出新质生产力。在新征程上,我们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建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的体制机制,努力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要站在人民立场上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坚决破除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坚决破除一切束缚社会文明进步的思想观念,给人民带来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总之,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也是为了适应更好地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更是为了给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


作者简介



耿步健: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喀什大学特聘教授。



徐一凡: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链接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FY2Jk52vI_EefhLkO57c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