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学生PISA再夺冠 项目负责人张民选接受媒体专访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12-06浏览次数:4198


        12月3日,全球2012年PISA成绩发布,上海继2009年之后再次夺冠,引起全国各大媒体的关注。PISA项目负责人、我校校长张民选也成为了众多媒体记者争相采访的热点人物,连日来,《中国青年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东方早报》、《新闻晨报》、中国新闻网,上海电视台、上海教育电视台都纷纷进行了采访与报道。现将部分报道,整理刊登如下:

        来源:新民晚报 2013年12月3日 A9版 科教卫新闻 
        标题:PISA不仅仅是一张“成绩单” ——测试结果引导教师和家长转变育人方式
        记者:陆梓华 焦苇

        今晚6时,经济合作组织(OECD)将公布最新一次PISA测试结果。本报昨天对PISA报告作出解读,引起读者关注。PISA项目组组长、上海师范大学校长张民选教授强调,PISA对上海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一张“成绩单”,更提醒教师和家长,该从哪些方面关注孩子的成长。
  
        学业负担重不重

  每次PISA测评,不仅关注学生在数学、科学、阅读领域的素养,更关注学生成绩背后的时间花费。在2009年的报告中,上海学生总的校内外学习时间在65个国家、地区中排名第12位,以负担12名取得世界第一,这样的“性价比”还是比较高的,但学生负担偏重依然是一个问题。有意思的是,东亚国家大多如此,其中既有传统文化和社会、家庭利益驱动等复杂原因,同时也提醒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如何携手为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出力。

  客观看待第一名

  张民选介绍,2009年的PISA测评结果显示,上海学子不仅三方面表现优异,且高端学生比例较高,低端比例少,这说明上海学生是有潜力的,他们将成为上海城市今后竞争的软实力。

  张民选认为,也应客观地看到,上海毕竟只是一个城市,并不代表整个中国,其他参加者大部分都是一个国家,如果它们拿最好的城市来比较,上海不一定能有这样的表现。各个国家、地区的教育体制、内容、方式都不一样,教育的文化背景也有很大的差异。

  死记硬背落伍了

  “我们要引导学生真正学会学习,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张民选举例而言,2009年的测评结果显示,上海学生比较擅长阅读小说等“连续性文本”,但在“非连续文本”阅读方面,比如通过阅读数据、表格、清单和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地图等进行说明、解释和讨论,上海学生表现仍有待加强。这也提醒教育工作者,应该引导学生从强调记忆背诵的传统方式,转变成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3年12月3日
        标题:细读上海教育PISA2012成绩单:数学遥遥领先
        记者:樊丽萍

        细读昨天发布的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2012成绩单,上海教育不仅有了在65个参与国(地区)中继续“笑傲江湖”的底气,也在兴奋之余冷静地发现隐藏在冠军奖杯后的一些教育问题—哪怕是数学,在这个我们遥遥领先的项目中,PISA仍然用一些读数描绘出上海学生在数学上的薄弱点。

  在阅读和科学两个科目上,上海学生虽然整体表现不错,但在“尖子”的数量上却不敌新加坡。

  一半以上属“数学高水平学生”

  根据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公布的结果,PISA2012中,上海学生的数学平均成绩613分、阅读和科学分别是570分和580分。单看数学科目,上海学生要比排名第二的新加坡(573分)足足高出40分,优势明显。用遥遥领先来形容上海学生的数学素养并不为过。

  PISA2012的测试结果表明,上海高水平学生的比例达到55.4%,是65个参与国(地区)中最高的,OECD平均为12.6%。

  上海超过一半学生的数学能力都在精熟度5级、6级,跻身高水平学生,谈及这一点,PISA2012中国上海项目组组长张民选既骄傲,也有感慨,“我请教过欧洲的一些教育专家,有多少比例的学生达到数学高水平会令你们感到满意。”张民选得到的答复是,如果有25%左右的学生能达到数学精熟度5级、6级,就非常满意了。

  由此可见,上海在数学领域的高水平学生,比一些欧洲教育家的理想目标还翻了一倍!

  “我们要思考一下,这么多学生的数学达到高水平,是否以牺牲了其他领域的潜能作为代价。”张民选说。

  数学阐释能力相对较薄弱

  OECD还用更多的研究数据刻画了上海学生的数学能力。优势在哪,短板何在,一目了然。

  在给出的数学素养分量表上,上海学生在四个内容领域的表现均列第一。其中,空间和图形(649分)、变化和关系(624分)的表现,要高于数量(591分)与不确定和数据(592分)。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三个过程中,上海学生同样名列第一。其中,把现实问题表达为数学问题等数学表述能力(624分)最好;用数学方法解题等数学运用能力(613分)较好;但对结果的解释和评价等数学阐释能力(579分)上,上海学生则相对薄弱。

  根据OECD的分析,上海学生数学领先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从学习机会看,上海学生接触正式数学内容的机会是所有国家(地区)中最高的,并且学生之间的差异很小,比OECD平均水平更均衡。在65个参与国(地区)中,上海属于学生间学习机会差异小、数学平均成绩高的地区。

  阅读、科学“尖端”学生均输给新加坡

  在PISA2012测试中,上海学生的阅读和科学素养虽然排在世界第一,但是一些指标仍然值得关注。

  上海学生阅读平均成绩570分,阅读精熟度达到6级的占3.8%,低于新加坡的5.5%;5级精熟度占21.3%,为65个参与国(地区)中最高。精熟度5级和6级合计比例25.1%,也是最高的,OECD平均为8.4%;精熟度1a级及以下的比例2.9%,是各国最低的,OECD平均为18%。上海女生阅读成绩比男生高24分,性别差异小于OECD平均分(38分)。

  而在科学素养上,上海学生平均成绩580分,达到6级精熟度的比例为4.2%,低于新加坡5.8%;5级精熟度占23%,5级、6级合计占比27.2%,都是参与国(地区)中最高的,OECD平均为8.4%;精熟度1级及以下的比例2.7%,是最低的,OECD平均为17.8。

  科学成绩上,上海男女生没有显著差异。

        来源:东方早报 2013年12月4日 A6版 大都会 版面头条
        标题:上海成绩喜中有忧:作业时间 全球第一 数学应用能力略弱
        记者: 邹娟 韩晓蓉

        早报记者从昨日召开的PISA成绩发布会获悉,上海PISA成绩、特别是数学成绩不仅远高于参试国的平均水平,而且学生间学习机会差异小,教育公平程度与OECD平均水平相当。不过,上海学生课业负担重,作业时间也列全球第一。

        PISA2012中国上海项目组组长张民选透露,上海参加PISA的意义在于用更综合的办法看待基础教育。数学难度可以考虑分级,提高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 

        数学应用解释能力稍弱

        PISA描述了6个数学精熟度水平,高水平(精熟度达到5级、6级)学生掌握了概括、推理、建模等高层次的数学思维方法,低水平(1级及以下)学生没有掌握适应未来生活和工作必需的基本数学能力。上海高水平学生达55.4%,是65个参与国家(地区)中最高的,OECD平均为12.6%;上海低水平学生占3.8%,是所有参与国家(地区)中最低的,OECD平均为23.0%。

        项目组分析,上海学生接触正式数学内容的机会是所有国家(地区)中最高的,并且学生之间的差异很小,比OECD平均来说更均衡。在65个国家(地区),上海属于学生间学习机会差异小,数学平均成绩高的地区。同时,上海属于“成绩高于OECD平均、教育公平与OECD平均水平相当”的地区。 

        “我们的优秀率远远高于OECD平均水平。但解决数学在现实情境中的应用、解释和评价能力相对薄弱。”张民选建议,中小学数学课程可以考虑根据学生能力对难度分级。“我们不需要把所有的学生培养成可以将嫦娥火箭送上月球的人,可以让学生发展个性,既学好数学,同时拥有一技之长。”

        学习数学普遍焦虑

        PISA上海项目组秘书长、上海教育科学院普教所副所长陆璟表示,从测试分析来看,男生和女生在数学总量表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男生在数学表述、数学阐释两个过程分量表上显著高于女生。

         结果显示,上海学生的学习坚持性、数学学习兴趣显著高于OECD平均水平,学习数学的外部动机与OECD平均水平相当。

        同时,上海学生解决常见数学问题的自信度最高,但有较多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到焦虑。尽管上海男女生在数学成绩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女生的坚持性较差,容易焦虑,对自己的数学能力评价不高;男生在解决复杂问题意愿、学习兴趣、参与数学活动方面高于女生。

        陆璟表示,“女生的焦虑,与其说是数学本身带来的,不如说是社会给予的。因为大家普遍认为女生在数学学习上要弱于男生。所以,老师不仅要建立女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还应该建立有效的学习方法。” 

        作业时间约平均值2倍

        发布会现场,有记者提问,上海PISA测试成绩两连冠,是不是因为上海学生善于考试?

        张民选回答,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研究表明上海的PISA成绩和学生“应试能力强”有关。

        事实上,上海学生两次参加PISA测试,没有一道题是上海出的。按照OECD规定,测试国家均可以出题。2009年,上海有意回避,没有命题。2012年,上海尝试命题,但并没有一道题入选测试。 

       当然,PISA调查显示,上海学生课业负担并不轻。

        上海学生报告的校内上课时间为平均每周28.2小时,在65个国家(地区)中位于第九位。作业时间为平均每周13.8小时,列第一。OECD每周平均作业时间是7.9小时。

        做作业对于提高成绩有效,但不是越多越好。上海的数据结果表明,上海15岁学生平均每周最佳作业时间在11小时左右(周末也纳入计算),在最佳作业时间内作业时间越长成绩越好,但是超过最佳作业时间后成绩提高程度很小。 

        “我们的成绩好,但绝不能以牺牲学生的个性、潜能,甚至以学生厌学为代价。”张民选说道。

        此外,去年测试环节还加入问题解决能力以及财经素养以及计算机能力的测试。不过,昨日OECD组织并未公布这三个测试结果。

        加强教师入职前培训 

        “PISA测试的缘起,是西方国家对教育质量的质疑,因此有了这个项目的诞生。不过,从测试结果来看,东亚国家的教育受到广泛肯定。”张民选说道。

        在美国专栏作家、《世界是平的》的作者弗里德曼看来,教师队伍的强大是上海教育成功的秘密。对此,张民选表示,上海教师队伍的建设,确实有不少经验,当然,也存在不足。简单来说,就是入职之前培训太少,入职之后培训比较强大。

        比如,上海完善的教师进修制度,新教师入职,必须在五年内修完360小时的学分;要成为高级教师,还须另外修满540个小时学分。

         教师入职上,在芬兰,即使是小学老师也必须是硕士研究生学历,且有严格的准入制。而在中国,这几年,才将中学教师的学历普遍提高到本科,“与OECD国家相比,上海教师入职时的学历及有效教学方面,都没有充分优势。”

        作为上海师范大学校长,张民选目前在学校大力推进一项改革:他在学校成立世承班作为试点。这个班的师范生大学本科四年,每年要不间断到中小学见习。“这在芬兰也是普遍做法。”张民选说道。

        另一个重大举措是,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上海根据标准化建设项目提升学校的建筑设施。同样地,财政制度向设施落后的边远地区学校倾斜,还组织了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间的师资交流,为的是提升薄弱学校的教学水准。

        其中最有效的策略是,让办学质量优异的学校承担帮助弱势学校进步的任务,例如通过“结对”,让优质校和薄弱校建立联合体;还有“委托管理”,即让一个优质学校受委托接管一个或多个较弱学校的管理层,并派经验丰富的教师和行政人员帮助弱校提高管理与教学质量。

        来源:东方早报 2013年12月4日 A7版 大都会 版面头条
        标题:上海将公布新评价体系:绿色指标测试
        记者:邹娟

        “上海参加PISA测试的目的是为了不再参加。”昨日的发布会上,PISA上海项目组组长、上海师大校长张民选表示,上海近日将首次公布教学绿色评价测试结果,这套体系将成为上海基础教育教学质量考核的标准。

        成绩好坏与学时有关

        张民选说,上海已经连续四年参加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的教育监测项目,从这些测试信息中可以得到基本结论:上海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学业质量较高,均衡程度也是世界领先的。 不过,张民选同时表示,上海只是一个城市,而其他参加者大部分都是以国家参评,如果它们拿最好的城市来比较,上海不一定能有现在的排名。 

        他认为,参加PISA测试,上海更清醒地认识到自身不足加以改进,譬如学生优异表现背后的时间花费。PISA测试也让上海教育界思考,如何引导学生真正学会学习。一般来讲,学校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评估,往往集中在以篇章句子和段落构成的文章类型上,这被称为“连续文本”。上海学生对这方面的阅读比较擅长;但是,PISA测试创造了 “非连续文本”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数据、表格、清单和凭证单、地图等进行说明、解释和讨论。上海学生对这一文本的掌握还不够。

        PISA测试提醒上海,对学生来说,学会如何学习将比学会知识更为重要。

        昨日发布会上,张民选指出,数学、阅读、科学三个项目是基础教育重要的部分,但不是全部。比如进行艺术欣赏、如何与人相处等方面,并没有列入PISA的测试范围。“我们的教育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能,不是PISA测试成绩好,就证明我们的基础教育都好。”

        此外,张民选透露,近年来,上海已建立一套教学绿色评估指标,极大借鉴了PISA测试标准,不仅检验学校和学生的考试成绩,还综合评估学生负担、师生关系等,近日就将首次发布。

        PISA的引进之路

        上海是怎样参加PISA国际测试的?

        当年将PISA项目引入上海的参与者之一、原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王厥轩日前回忆说,整个项目的引入,可以说是自上而下重视的结果。

        2005年10月25日,当时分管教育的市领导约王厥轩谈话,主题一是“你怎么看上海的教育质量”,二是“你觉得上海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怎么样”。

        但这样的问题在当时均属于“只能意会很难言传”。王厥轩想了想,给市领导举了个例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学生都不愿意考到外地去读书,考进清华、北大的学生都不是最好的学生,但奇怪的是,两三年之后,这些学生表现都还不错。因此也给两所著名高校留下“上海学生后劲强,聪明有个性”的印象。

        王厥轩说,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上海的基础教育质量不差,但好和不好的标准并不明确。 

        这次谈话引起市教委重视。经过多方论证,最后,市教委决定参加两个测评以检验上海的基础教育质量。一个是教育部的质量监测和反馈,另一个便是PISA国际测试。

        来源:东方早报 2013年12月4日 A05版 大都会 版面头条
        标题:PISA测试上海蝉联全球第一
        记者:韩晓蓉

        昨日,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法国公布2012年PISA国际测试的成绩:本次测评中,上海学生在数学、阅读素养、科学素养等三个领域的平均成绩分别为613分、570分和580分,在全部参与评测的65个国家(地区)中位居榜首。继2009年之后,蝉联全球第一。

        数学成绩遥遥领先 

        PISA 2012年中国上海项目组透露,2012年的测试于去年4月13日进行,上海测试从13套试卷中抽取4个模块,其中主要测试领域数学的测试时间占到3.5小时,是总测试时间的一半。

        昨日公布的结果显示,上海数学平均成绩为613分,在65个国家(地区)中位居第一,86.8%的学生达到或超过了OECD平均成绩(494分)。其次是新加坡(573分)、中国香港(561分)、中国台北(560分)、韩国(554分)、中国澳门(538分)、日本(536分),显示东亚国家(地区)在数学领域的优势。

        评测结果显示,上海学生在数学成绩分布上整体高于其他国家(地区),且高端优势特别明显。

        阅读男女差异缩小

        阅读素养方面,上海学生阅读平均成绩为570分,在65个国家(地区)中位居第一,其次为中国香港(545分)和新加坡(542分)。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测试,上海女生阅读成绩比男生高24分,性别差异小于OECD平均(38分)。2009年测试中,这一差异在40分,这也显示上海阅读素养上,男女差异明显缩小。

        科学素养上,上海学生科学平均成绩为580分,在65个国家(地区)中位居第一,其次为中国香港(555分)、新加坡(551分)和日本(547分)。上海男女生科学成绩没有显著差异。 

         上海项目组表示,上海在数学、阅读和科学三个领域均达到5、6级的高水平学生的比例为19.6%,是所有国家(地区)中最高的,OECD平均为4.4%;至少在一个领域是高水平学生的比例为56.0%,而OECD平均为16.2%。在PISA 2009中,上海在三个领域均为高水平学生的比例为14.6%,OECD平均为4.1%。

        测试为提升教育质量

        上海PISA项目组负责人张民选透露,上海参加PISA项目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上海基础教育的质量、课程改革成效如何,既要在全国坐标中比较,也要在国际视野里审视。 

        其次,通过PISA测试提醒自己,不断增强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尤其在实证基础上,继续推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公平与质量兼得是上海教育追求的目标。

        三是通过全国项目和PISA项目,学习一些先进的教育评价理念与技术,改进上海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以及各种评价的方式、内容等。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3年12月4日 03版 综合新闻
        标题:上海学生参加PISA再夺冠
        记者:龚瑜
        转载:中国教育新闻网

        本报上海12月3日电(焦苇 记者 龚瑜)第二次参加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上海15岁在校生,在数学素养、阅读素养和科学素养3项评价中,均排首位,蝉联冠军。该结果是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与PISA主办方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65个成员国(地区)同时发布的。

        该项目主要对接近完成基础教育的15岁学生进行评估,关注学生应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考核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旨在为改进各国教育提供可资国际比较的数据信息,提供成功案例。

        在此次主测项目数学中,上海学生有86.8%达到或超过了OECD平均成绩(494分)。新加坡(573分)、中国香港(561分)、中国台北(560分)、韩国(554分)、中国澳门(538分)、日本(536分)进入前十,显示东亚国家(地区)在数学领域的优势。此次PISA测试中,上海学生的数学平均成绩为613分,阅读素养平均成绩为570分,科学素养平均成绩为580分,均在65个国家(地区)中位居第一。成绩分别比2009年的600分、556分、575分有所提高。

        根据分析,上海在数学成绩分布上整体高于其他国家(地区),且高端优势特别明显。上海高端(第95百分位数)学生成绩为765分,低端(第5百分位数)学生成绩为435分,分别比OECD高端和低端平均成绩高120分和91分。

         与第一次发布结果所引起的广泛关注相比,此次结果似乎在上海教育部门的意料之中。“2009年参加PISA,上海学生成绩优异,这次依然表现出明显和稳定的优势。”上海PISA项目组负责人、上海师范大学校长张民选在发布会上表示。这次测试于2012年4月开展,根据OECD对测试抽样的技术标准要求,上海155所学校的6374名学生代表上海全市各类中学约9万名15岁在校生参加测试。

        PISA项目研究中心所在的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认为,上海属于学生间学习机会差异小,数学平均成绩高的地区。

        在校际均衡和结果公平方面,上海初中学生数学成绩的差异中个人因素占53%,学校因素占47%(OECD平均值分别是63%和37%)。这表明上海中学阶段数学成绩均衡程度不如OECD平均。

         2009年PISA测试中上海的“短板”是课业负担,为了取得较好成绩,学生付出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此次测试中,上海学生的作业时间位列第1,平均每周13.8小时。上海学生报告的校内上课时间为平均每周28.2小时,在65个国家(地区)中位于第9位。而数据结果表明,上海15岁学生平均每周最佳作业时间在11小时左右(周末时间也纳入计算)。

        “通过测试看到了上海学生的明显优势,同时也看到了我们基础教育的弱点。”在张民选看来,课业负担和校际差异有继续努力的空间。数学成绩好固然值得欣慰,但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每个学生数学都学得这么好,会不会牺牲了其中一部分人发展其他兴趣的机会?如果他们分出一点学习数学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其他科目,或许可以在别的领域为社会作出更多贡献。”张民选表示。

        这次又拿了第一,张民选认为最值得高兴的是发现了上海基础教育值得坚持的地方:抬高底部,整体提高学生学业水平,以及办好每一所学校,缩小校际差异。“PISA测试中的3个项目不是基础教育的全部,基础教育不是教育的全部,上海不是中国的全部。”张民选认为这3点一定要牢牢记住,作为激励上海基础教育不断走向公平和卓越之路的一个提醒。

        上海以后还会不会继续参加PISA?“参加是为了不参加。”张民选表示,应形成属于自己的科学评价体系,比如上海中小学办学质量的新标尺“绿色评价指标体系”,未来应以更为综合的方法来评价基础教育。

        来源:新闻晨报 2013年12月4日 A05版 要闻
        标题:对话上海PISA项目组负责人张民选教授----PISA让我们自信,也让我们自省
        记者:董川峰
        转载:东方网

        “PISA测试不是奥林匹克比赛,也不是选拔状元的考试。而是为了了解15岁学生在适应未来挑战能力方面的研究。它的目的是为了解各国教育实践和调整教育政策、促进各国教育发展。PISA测试关注的不是学生个人成绩,而是整个国家或地区的成绩,由此发现一个教育系统的发展水平、优势特点和遇到的问题。”张民选教授这样解读PISA。

        记者:在很多人眼中,中国学生擅长应试,能获第一不足为奇。

        张民选:PISA测试评估的是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命题关注的是学生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而不是考查纯学科的知识和技能。PISA测试试图给出的答案是,确定学生为未来生活作准备所需要的能力,再评价这些能力,是前瞻性的评价。

        记者:PISA的测试方式和评价方式究竟是怎样的呢?

        张民选:PISA测试系统由OECD通过理事会决议委托若干专业机构设计。65个参与国家和地区的PISA研究中心专家都有权参加命题。

        PISA要测试的“素养”,既包含学生应该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又要求学生能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来认识、处理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记者:今年上海参加的PISA测试,学生是如何选择的?

        张民选:PISA不是选拔性测试。是OECD组织随机抽取了上海155所中学、6374名学生。代表全市约9万名15岁在校生参加。这些学生分布在高中、初中、完全中学和中职校等各类学校中,各种层次都包括。

        记者:上海两次参加PISA测试的成绩都很不错,如何解读?

        张民选:PISA让我们自信,也让我们自省。我们自信地看到,几十年坚持不懈搞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因此我们的学校都比较好,托高底部、水涨船高有了效果。

        我们必须自省。比如,上海学生参加PISA阅读测试的结果表明,学生阅读不同文本的成绩有很大差异。在学习策略方面,上海学生在归纳、理解方面的能力比较强,但是自己截取资料的能力比较弱。

        参加PISA,其实是在做一个诊断。上海的教育好在哪里,弱在哪里。例如,学生课业负担重,就是一个实际的问题,我们必须研究和采取有力措施把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减下来。

        记者:那么PISA能实现为学生减负吗?

        张民选:2009年,上海PISA测试显示,课业负担上海排在第12位。之后,上海推行绿色指标,打破了原来的唯一分数论,而是从学生学业成绩、身心健康和品德行为三个领域,分别考察学生,注重学生的生活教育、人格教育等,而不是仅满足于教育。

        减负,除了政府的努力之外,更需要学生、家长相信上海的基础教育质量,不用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家长不必要担心孩子能不能学好,而是要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学校和家长更应该关注孩子个性的发展、潜能的发展以及培养服务他人的意识。不要一味要求孩子在成绩上当第一、考100分,也可以让孩子在田径场、才艺表演、服务他人等其他方面争第一。

        来源:文汇报 2013年12月4日 8版 科教卫新闻
        标题:数学学习:优势与短板并存
        记者:姜澎



         上海数学成绩分布整体高于其他国家(地区),高端优势明显

         2012年的PISA测试成绩公布,对于上海学生获得的613分的平均成绩,上海PISA项目组负责人、上海师范大学校长张民选教授称:“在这次以数学为主要内容的测试中,上海学生有四个特点——平均成绩很高、高端成绩很高、低端成绩也很高、成绩低端的人数很少。但是学生在用数学描述生活中的问题时并不出色。而且我们的作业量大,但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思考和不那么容易找到答案的作业非常少,甚至低于OECD的平均水平。”昨晚在PISA的发布会现场,张民选详细解读了PISA2012测试结果。他表示将详细研究测试,为上海未来的数学教学提供决策参考。
  
        数学测试东亚国家和地区仍领先

  此次的PISA测试中,前10名仍是东亚国家和地区占了大部分,比如中国上海、中国香港、中国台北及韩国等。

  数学素养是个体在各种背景下进行数学表述、数学运用和数学阐释的能力。

  张民选介绍,在2012PISA测试中,上海有55.4%的学生达到最高水平即6级和5级精熟度,而OECD国家的平均值是12.6%的学生达到6级和5级精熟度。

  此次测试中,上海的代数和几何部分成绩都比较优秀,但学生在遇到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比较弱。这一方面达到5级和6级精熟度的学生只有不到50%。同时我们的学生在表述、运用和阐释方面比较弱,尤其是在用数学语言阐释问题方面,我们只有40%左右的学生达到了5级和6级的精熟度。
  
        男女生成绩相似但女生更焦虑

  “数学是男生的王国,阅读是女生的王国。”这是人们的传统看法。但不论是在2009年的阅读测试还是2012年的数学测试中,男生和女生数学学习的实际成就、总体成绩都没有什么差异,但女生更焦虑,对自己学习数学的信心相对于男生比较差。上海PISA研究中心副主任陆璟称,接下来将研究数学学习上的性别差异是否由文化差异导致,是否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调整学生焦虑的因素。
  
        影响成绩的因素多样

  调查发现,学生成绩虽只有30%的比例取决于老师,但学习成绩与师生关系呈正比。总体上,上海学生感受到的师生关系是融洽的,分别有90%以上的学生同意或非常同意“学生和大部分老师相处融洽”。但问到“老师布置需要我们花费很长时间思考的作业”时,上海只有31.1%的学生认为老师做到了这一点,而OECD国家平均值为53.3%。

  上海学生的数学成绩初中阶段学校间的差异比较小,但高中阶段的差异很大。这是因为初中大多数就近入学,学校差异小,但是高中分流,学校的差异比较大。
  
        作业多致思考深度不够

  调查也关注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发现上海学生每周平均校内上课时间为28.2小时,列所有OECD国家(地区)的第九位,其中数学、语文和科学课程时间为每周13小时,列第七位。

  调查显示,上海学生需要完成的学校作业为每周13.8小时,列所有OECD国家(地区)的第一位。学生参加课外辅导机构开设的辅导班的时间,也为OECD国家(地区)中的第一。

  张民选称:“今后要思考是否可以减少一些数学学习时间,在确保多数学生数学素养足够高的条件下,让一些学生把学数学的时间学别的内容,让每个学生都有个性化发展和均衡发展的机会。”

(供稿: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