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雅艳:大爱的青春是这样炼成的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9-07-17浏览次数:5507

大爱的青春是这样炼成的——记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青年教师孙雅艳

来源:《上海教育》2009年第四期

文/《上海教育》记者 陈亦冰 计 琳 赵 锋 图/李立基

       清纯、率真、阳光。
初识孙雅艳,你会觉得,这个已有5年教龄的学生辅导员,更像一个初出校园的学生。

       走近孙雅艳,你才发现,她那纤柔的身体里竟然蕴藏着如此博大的爱;她那清秀的眉宇间,分明透着一股子坚韧不拔的劲。

       她的人生,她的选择,她的故事,让人油然联想起那段曾经激励过无数青春年华的名言——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尽管孙雅艳生活在21世纪改革开放的年代,尽管她朝气蓬勃的人生刚刚跨入第30个年头,但她青春的生命却无悔地坚守着这份信念和承诺,用无言的大爱,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上篇:我爱我生


 

 

图1   孙雅艳脚受伤,学生们便自觉当起了她的拐杖和耳目。学生们爱孙老师,就像孙老师爱他们一样

图2  在四川“三下乡”时受伤,还不能下地行走的孙雅艳把宿舍当成了办公室
 

图3   三年多时间,孙雅艳写下146位学生感动她的一件事、一句话,形成14万字的“我爱我生”手记并陆续发表在上海师大的BBS上


图4   由孙雅艳在音乐学院首次发起的“音符串起希望•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已成为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主阵地

         在上海师大奉贤校区见到孙雅艳时,她还躺在床上不能下地走路。过年前,在带学生去四川慰问演出的途中,她不慎被车撞到,伤及脚踝。

        但令人惊讶的是,这丝毫没影响到她的行动,学生们自觉当起了她的拐杖和耳目,想象中理应平静的宿舍也出乎意料的热闹:小小宿舍成了孙雅艳的办公室,一会和干部开会、一会找学生谈心;床边椅子上叠放着文件夹、工作笔记;对面空床上分类摆满了学生的社会调查和笔记。饭点刚到,就有学生送来热气腾腾的饭菜;水还没喝完,便有学生忙着再订上一桶;怕她拿东西不方便,立刻有学生在床边装上了万能储物袋。前来探望的人更是接连不断,从学院的老师、团委的同事到管宿舍楼的阿姨,从奉贤校区的学生到自徐汇校区赶来的同学。

        “大家对我真是太好了”,孙雅艳说,“在四川看我被车撞了,学生们一下就围了过来,有的抱起我的头不让着地,有的打电话叫救护车,有的组织大家围成圈不让路人进来看热闹……”

       在危难时候,看见自己被这么多学生呵护着,孙雅艳说,那一瞬间,一贯要强的她哭了:“不是因为脚疼,而是因为感动,我爱我生,我生爱我。”

◎一次次家访与一扇扇打开的心扉

        5年前的9月,孙雅艳走上了大学辅导员的岗位,虽然曾经在农村小学当过3年多少先队辅导员,但是面对思维活跃的大学生时,她还是感到了手足无措。

       她所带的146名学生,来自多个省市和不同背景的家庭,在1:146的情况下,怎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田成了她最迫切想解决的问题。

       “与专业课教师相比,辅导员工作更为琐碎、更需要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没有量化的考评指标,所以做好做坏并不显性;与中小学班主任相比,辅导员面对的群体面广量大、在权力上也不如班主任那样大,辅导员的工作更多是服务”,在开始的一段时间里,虽然孙雅艳把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学生身上,并尝试通过书面问答形式谈心,通过QQ、电子邮件形式交流,但成效并不大。学生和老师之间仿佛隔着一层不太透明的膜。

        孙雅艳在思考、研究中发现,这样的困惑其实不少老师都有,“我看过全国一项关于师生关系的调查报告,其中有一组数字的对比引起了我的反思:虽然有81%的教师真心地愿意与学生交朋友,但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只有12.3%的学生首先想到找老师。特别是学生心里有话要说的时候,只有4.8%的人最想找老师说。”
为什么学生不愿和你说心里话?为什么爱的付出并没有换来爱的回应?

        孙雅艳想起了自己在村小当老师时的场景,“那时村里是户户相连的,我在院子里喊一声就会有好几个学生应声而出。我经常去家访,上完课,就一路到学生家里走一圈、聊聊天。家长、孩子与我无话不谈,那种默契让教育变得很亲近、很轻松。”虽然今天的教育对象发生了改变,但她相信那些使人信赖、令人亲近的方式应该是共通的,于是她决定将“家访”列入自己的工作日程,用她的话说,“走进学生心灵就从走近学生开始吧”。

        在孙雅艳制订的“家访路线图”上,家访的步骤被逐一细致列举:除了每个学生的地址外,她把所有学生的家庭路线做成一览表,标明邻近区域的学生和可以乘坐的相同路线的车次,排定了时间表,寻找最佳路线,以最优化程序开展家访活动;写下家访目标,事先对学生家庭背景和学习状况进行了解,并设计家访问卷;最后,配备好家访记录本、家校联系卡,并注明一定要做好谈话记录。

        在一切准备就绪后,这个对大上海还很不熟悉的浙江女孩,便开始了从市区到郊县大街小巷的走访。跑得远时,一天只能去一个远郊学生的家;跑得多时,一天要走六七家。有时和家长聊得兴起,乘夜宵线回学校也是常事。“每去一个学生的家,我都在不停地记,许多线路、车次、地名我都是第一次听说。”就在这样并不顺畅的摸索中,孙雅艳利用假日家访了大部分上海学生的家,足迹还逐渐延伸至上海周边的城市,其间所走的路比她之前4年求学时在上海所走过的路程还要长!为了不麻烦学生家长,节省时间,多跑几家,孙雅艳每次都自带干粮,饿了就在公交车上啃两口,“一些学生家在外地,因为路程太远没能去成,还是非常遗憾。”孙雅艳说。

        家访带给孙雅艳的触动和收获是巨大的。

        在一个叫王雅婷的女生家中,孙雅艳听到了这样的叹息:“老师,你现在来了解,有些晚了,如果早一些来,就好了。”原来,这个学生一直比较内向,在学校经常感觉自己不被别人理解,不受老师关注。而走进她的生活,孙雅艳才发现,这个文静的女孩其实多才多艺,特别擅长画中国画和工笔画,而且视唱歌如生命,能够学习声乐是与父母抗争了6年才换来的结果。

       “老师,你如果早点发现我绘画上的能力,也许能支持我多参与些学院的宣传工作,让大家多了解我。如果你早一点来,也许那些不开心的事可以早些化解,但是现在我已经不想多说什么了。”王雅婷的话让孙雅艳内疚不已。

         每多走访一个学生家庭,就多了解一个学生成长的故事;每多踏上一条家访路线,就多了解一片学生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多的家访让孙雅艳发现,当初印象中对学校活动并不积极的学生,原来一直在家照顾终年瘫痪在床的爸爸,肩扛着沉重的家庭负担,而她却不曾耳闻;平日里默默无闻的学生竟然心灵手巧,家中堆满了亲手制作的美丽丝袜花,而她也全然不知……这让孙雅艳开始重新反省自己的工作,“我们总觉得学生对老师冷漠、不亲近,是学生的问题,却很少问自己是否尽了最大的努力去理解他们、走近他们。”

        虽然家访之路漫长而艰辛,但走过这长长的路,孙雅艳与学生和家长的心却贴得更近了。气温骤降时,学生家长会把亲手织的围巾系上她的脖子;家访返校,学生会在博客上留言:“老师来家访像我这样默默无闻的学生,真是受宠若惊。”

        孙雅艳至今记得,2006年寒假,她因家访错过了时间而无法买到回家的火车票,正在一筹莫展时,一位学生家长将想方设法买到的票送到她手中,并关切地说:“快过年了,赶紧回家吧,路上注意安全。”

       而那密密麻麻的公交线路图和一个个家访故事,不但集成了7万多字的《走近学生》家访手记,也让孙雅艳的辅导员工作打开了新的思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上大学,但一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又不善于与人沟通,而辅导员所带学生众多,难以面面俱到。因此,家访对于理解、走近今天的大学生,加强家校沟通都有积极的价值。”这些家访中的心得也被她更好地运用到了工作中,许多有着特长的学生因此承担起了更多的社会工作,许多需要帮助的学生因此得到了更多的关爱,教育变得更有针对性。

        更为重要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家访让孙雅艳体会到,辅导员工作只有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而不是以自己为中心开展,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学生心坎上。“要赢得学生的信赖,首先问问自己是否想学生所想,给学生所需。”

        于是,一切与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细节开始被她关注并放到了博客上:“降温了,同学们多穿衣,注意保暖!以下是中国天气网的报道,请注意了解”“最近上海出现多起以孩子出车祸为名的诈骗事件……请同学们提醒家长遇到这类情况千万当心”“前段时间元宵晚会上残疾人舞蹈家表演的《牵手》让许多人感动,我找了些相关的报道让大家更多地了解这些自强不息的艺术家”……

       为了外出时不让有事找她的学生白跑,孙雅艳在宿舍门口挂起了“艳子老师信箱”。

        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就业,她好几次赶到招聘现场,亲身感受就业压力,了解应聘程序,以便更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以积极心态面对困境。

       “爱学生”这句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话,融进了孙雅艳的每一个白天和黑夜。

        “老师,我还清楚地记得,西二北的走廊,冬天湿冷的夜晚,您陪我们一起赶稿子的情景;还曾记得考试前,您穿着睡衣时不时地下楼,走进一个个寝室,关心我们复习得怎样的情景。”“我能感觉到,您在争取更多机会和我沟通,办公室里的您,常常是桌上一堆需要完成的工作,桌边一群来咨询问题的学生,电话也多半是来找您的。后来我发现,寝室也成了您的第二办公室。记得有一次半夜两点多在网络上遇到您,您还在回复学生的帖子。”回顾大学4年,这些不起眼的细节却成了学生林琳和陈新明最难忘的记忆。

        毕业时,学生李璐倩在给孙雅艳的信中这样写道:“从那次家访开始我知道,您总是有意无意地让我感觉受到关注……我曾经是多么地盼望早些离开校园、离开宿舍、离开课堂、离开书本……但到了真正不得不离开的那一刹那,才知道,自己对这片土地是多么的留恋,对您是多么留恋。”

        孙雅艳常常想起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我越是理解我的学生,就越是深爱他们。教育是一个平等的互动过程,当你以平等的姿态去倾听学生的心声时,你会发现他们的心扉早已为你敞开。”

◎146篇手记与无数被呵护的闪光点

        “以前放学后总喜欢和小伙伴一起跑到山谷里互相喊着姓名,听着山谷里传出那悠悠荡荡的回声,总觉得很好玩,很奇妙。长大了,面对纷繁复杂的世事,渐渐悟出了回声中蕴涵着的深刻道理。其实,我们的生命本身就是回音壁,用欢乐、愉悦、友善的眼光去看待生活,生活的回音壁一定会飘出动人的歌声。”出生和成长在农村的孙雅艳对身边的事物有着天然的敏感。

        越走近学生,孙雅艳越发现:与自己年龄相差无几的这些大学生虽然个性独立、自我意识强,但其实内心很期待获得他人的肯定;虽然视野宽广,却并不善于欣赏他人长处。“任何学生都需要赏识和激励。著名教育家詹姆斯早就证明,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

        而发生在身边的一件事更坚定了她的想法:那是一个曾经因考试作弊被处分的学生,正是在许多老师的关心和激励下,她改正了缺点,积极上进,最终在全国师范生基本功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保护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其实就是在放大他的闪光点,有时辅导员的一句话就能改变学生的一生,更何况,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今后还将为人师表。”孙雅艳说。

        于是,3年多时间,孙雅艳写下了146位学生感动她的一件事、一句话。用眼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用笔将感动的片断一一记录,形成了14万字的《我爱我生》手记,并陆续发表在了上师大的BBS上。

        这些手记成了关爱学生、激励学生的有效平台。学生舒枚就没有想到,孙老师记住了自己那么小的细节:“有一次,舒枚向我透露,说看我这么累,希望能够录一盘磁带,里面有很好听的背景音乐,然后她会在里面录一些小散文和哲理性的语录,让我在晚上能轻松地入睡。虽然这个想法操作起来会有很多困难,但是她有这个念头,我觉得很开心,我的学生对我真的很好。”

        这些手记也成了老师表达歉意、检审自我的最好渠道。在《我爱我生》中,孙雅艳曾记录过一个和她“作对”的学生。一次军训,由于时间安排得较紧,当孙雅艳宣布晚上集合的时间时,大家一片骚动,还有一个声音冒出来抗议。被学生顶撞,孙雅艳觉得下不来台,于是她把那名学生叫到办公室。没想到,那名同学主动说:“老师,我不是有意要和你过不去的,其实,哪个学生都不希望自己给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

        “我记住了那句话,学生都不希望自己给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我对学生应该有更多的理解和宽容。”孙雅艳把自己的反思写进了手记,还对那名学生写下了3个字——谢谢你。

        随着《我爱我生》的手记发表得越来越多,学生们的呼应也越来越大。孙雅艳每天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电脑,查看“我爱我生”的帖子。

        BBS上,学生雅宁说:“在没看到你写的那篇文章时,我觉得自己就这个样子,无所谓好坏,看到你写的文章,我想我其实并没有你说得那么好……老师,我现在已经实习了,实习之后才知道要当好一个班主任,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学生屈菲菲说:“真的,很多时候老师你一句看似简单的话能影响到我们的一生,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很喜欢你的理由。你说得对:一定要坚持优点,不要叹息,生活中的不公平只是暂时的,只要你慢慢地学会去积累,回头再去看你成长的足迹,都已经长满了绿茵茵的小草。我会把这句话当作我的座右铭,做一个永不言弃的屈菲菲。”

        回复的人中还有家长。那是一位时有逃课的学生,孙雅艳却看到了他对父母的尊重和诚实善良的本质,并在BBS上写下了对他的希望。家长看到了,激动地打来电话说:“老师,你的帖子我也看了,我是流着泪看完的,我的孩子已经让你很操心了,你还能这么体谅我们家长的心情,能这么为我们着想,有你这样的老师陪伴在他的身边,我很放心。”

         “这难道不是最好的老师日记吗?”学生李炎说,“让一个陌生人来看一下我们老师的日记吧!在里面,她把对我们所有的爱都融化成一句经常说的话:‘我的学生们太可爱了!’”

        帖子在网上传递,在师生的心中流动。这些学生的闪光点不仅给孙雅艳的工作带来了许多的改变,也给学生们带来了爱的互动效应,更多的人学会了看到他人身上的优点。

        一位学生模仿孙老师也写了对身边的10个同学的感言,其中有一篇,写了帮她伴奏的钢琴专业的一位同学,“记得当时请她伴奏的时候,她表面上很冷,但其实很热情,一帮就帮了3年,没有任何推卸。我想这是值得我交往一生的朋友。”

       音乐学院辅导员苗华清也借鉴这种形式,并创新运用在了班级管理上,8个班级8本学生成长纪录册,记录下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点滴闪亮,让学生们感受到了身边关注的目光和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连家长们都深受感动。

        如今“赏识教育”已经成为了上海师大音乐学院辅导员工作的一大特色,“我们想让学生知道,闪光点是依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做出来的,每个人自己才是这些闪光点最好的发现者。”音乐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副书记吕左尔说。

       “其实,在写‘我爱我生’的过程中,我从学生身上学到了更多的东西”,孙雅艳反思,“以往我们更多地关注表现比较突出的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和一些各方面表现比较后进的学生,而常常忽略了处于‘中间地带’的那些学生,就因为平时交流少,所以闪光点也不容易捕捉”,手记写得越多,越让孙雅艳看到了自己的不足,“那对我来说是一种触动,我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多和这些同学进行沟通。”
“在学生工作的日常管理中,我也曾有过简单的教育模式和管理方法,伤及了学生的心灵,两人产生了隔阂,很久没有说话。一次在路上,我碰到了这个学生,他和身边的同学一起和我打了招呼,那个举动当时让我特别的感动,我觉得是他宽容了我。”当她把内心的愧疚写在博客上后,没想到学生回帖说:“老师,为了我一个人你已经操了很多心了,我很感激你,你完全没有必要内疚,事在人为,应该内疚和惭愧的是我,我自己没把握好自己,以后我会尽量弥补,希望我的大学生活能尽量圆满!老师,我从来没有怪过你,我要写一首歌送给你。”看到回帖的那一刻,孙雅艳潸然泪下。

       “感情是相互的”,孙雅艳说,“当你为学生生气的时候,学生也在和你赌气;而当你为学生感动的同时,学生也会为你而感动。”

◎6次“三下乡”与一场永恒的心灵之旅

        林琳是3次和孙雅艳一同去“三下乡”的老队员, 如今的她已经是一所中学的音乐老师了。说起“三下乡”,林琳有说不完的故事:“那些经历太难忘了,每次当我听到《感恩的心》这首歌时,全身都会发热,所以即使毕业了我还会和孙老师一起再去‘三下乡’。”

         2004年暑假,孙雅艳在上海师大音乐学院首次发起了赴广西百色的“音符串起希望•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备,她带着13名大学生和精心准备的慰问演出节目,还有学校资助的1万元钱,第一次踏上了前往广西的列车。

       “那既是一次爱心之旅,也是一次心灵之旅”,他们去的那天,广西百色市田阳县雷圩初中的操场上,站满了赶了五六个小时山路,穿着破旧衣裳前来欢迎他们的孩子。看完表演,孩子们一个又一个地涌到台上来,将山花编成的花环戴在了他们头上。事后大家才知道,由于当地缺乏音乐教师和艺术教具,所以这里的孩子很少有机会真正看到精彩的文艺节目。孩子们的淳朴、阳光和当地落后的学习、生活条件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也令队员们深受震动,在15天的时间里,他们巡演数县没有休息过一天,“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西部需要我们,山区需要我们。”

         “在社会大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远胜于千言万语”,在每年的“三下乡”活动宣讲会上,孙雅艳都会将在各地巡演中的所见所闻与更多学生共享,并不忘告诉他们:“志愿精神不分高低,做一天志愿者是奉献,做一年也是奉献,播撒爱心的人,终将收获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第一次“三下乡”,不少同学是被动员去参加的,而第二年“三下乡”活动再招募时,动员变成了筛选。更多的学生想亲身体验并感受一下,老师和同学口中“在百色起义打响第一枪的地方,站在‘三都暴动’牺牲烈士简陋的墓地上,那激动人心的宣誓”,“在贫困山区里与当地教师和志愿者座谈的感动”……因为,“这将是人生路上难以忘怀的一段经历”。

        而孙雅艳则总是身先士卒,把这几年获得的各种奖金、兼职酬劳和部分工资都带头捐给山区的孩子作为助学金或购买生活学习用品、征订书报杂志等。为了支持学生们的“三下乡”,音乐学院师生还发出了倡议,募集经费,学院许多拿奖学金的学生捐出了10%的奖金用于资助山区学生,徐忠莹同学一次就捐了5000元。

       韦玮和李翀岳第一次在奉贤校区听“三下乡”报告团的宣讲,就感动得把身上所有的钱都塞进了捐款箱,当年,两人同时报名参加了“三下乡”活动。

       “为了给当地的孩子带去更多的援助物资,我们能省则省,常常不坐卧铺坐硬座;为了不给当地添麻烦,我们就自己带帐篷住。最困难的时候,就拿山区学校的四张课桌拼成床,打着赤膊睡”,李翀岳说,“虽然艰苦,但我们非常快乐,我们时刻感受着周围所有人对我们的尊敬与感谢,想不到不起眼的我们还能带给他人这么大的帮助。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老大’。”

       “老大”是“三下乡”队员对孙雅艳的昵称。在学生们眼中,虽然“老大”只比自己大几岁,可“老大什么都行”:在百色40○C的高温里,她会就地取材给大家做面膜;在山区艰苦的环境里,她会用地里的野菜为大家做别样的“佳肴”;走几小时山路去家访体力不支中暑时,她会给自己刮痧、“放血”,然后继续前进;一路上她背的行李永远是所有人中最多的,里面除了给山区孩子们的东西,就是给队员们带的药和日常用品。

      “老大比朋友更亲”,韦玮记得,一次家访的路上他被马蜂蛰了脚,酷暑高温,肿起来的脚每天都散发着一股怪味,“连我自己也闻不了,但老大却一天帮我擦5次药。”

       “老大教山里的孩子还真有一套”,李翀岳第一次教山区的孩子唱歌,怎么教也教不会,“老大说,山里的孩子怕生,你要在课前先热身,要先和他们一起玩,上课时才有亲近感,他们才会听你的。”于是,李翀岳和女孩子们跳起了皮筋,和男生下起了当地的棋子,果然,再教的时候,学生们就很听话也很配合。

       “在每个我们走不动的时候,在每个我们想放弃的时候,都是她在大声地鼓励我们,一起大喊那声口号‘爱,爱,爱,心中充满爱;爱,爱,爱,音符串起爱’,然后,所有队员都会把手叠放在一起,喊着‘一、二、三,加油’,其实我们知道,她比我们每个人都要疲惫。”说话时韦玮的眼眶有些泛红。

        “经历了‘三下乡’,这些学生都长大了。”孙雅艳说,在“三下乡”回来的路上,学生们只要看见有老人搬重物就会赶上去帮忙;学校搬宿舍,一些学生对用过的蚊帐、生活用品说扔就扔了,可这些“三下乡”的队员会把蚊帐收起来,会去拣别的同学扔下的用具,他们说“洗干净了,可以带给山区的孩子”;“三下乡”后的每次义演、义卖,队员们都会参加,他们的社会实践表上除了前面规定参加的,后面都会多上10多页志愿服务的盖章。

        “韦玮曾是个非常‘难管’的学生,但去年汶川地震,瘦弱的韦玮一下就献了400cc的血,当时他说‘我不能给“三下乡”的队员丢脸,社会需要的时候我会第一个站出来’。”那情景令孙雅艳至今难忘。

        而韦玮却说:“老大比我们付出得更多。”

       音乐学院党总支书记金国忠告诉记者,孙雅艳参加过6次无偿献血并志愿加入了中华骨髓库,还签署了眼角膜捐赠协议,“好几次都是学生们发消息告诉我,孙老师又在献血了。”

       “我们心疼老师,也愿意和老师一起传递这份爱”,李翀岳说,“她就像个强大的发动机,我们都是机器上的零件,我们需要她,她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

                                                                 

中篇:志在愿在

图1     孙雅艳执意要去的坤平是国家级重点贫困乡,坤平初中是广西田阳北部山区最偏远、最艰苦的一所中学


图2    孙雅艳支教时的宿舍,房顶的瓦片早已破碎不全,靠着一块塑料编织布挡风遮雨

图4    贴在孙雅艳支教宿舍墙上的15张田阳县地图是她的“家访地图”。同校的老师说:“她已不需要这些地图,因为她已经全都走遍了。”
 

图5    支教时,孙雅艳几乎跑遍了全校所有学生的家,最远的一次走了整整6个小时的山路
 

图6    为了去送即将结束支教的孙老师,14名合唱队的孩子在李老师的带领下冒着极大的危险,坚持走过了被洪水淹没的这座桥
 

图7    在幸福的歌声中,孙雅艳为学生们过了次难忘的“集体生日”。在山里,许多学生还是第一次吃生日蛋糕,点生日蜡烛
 

图8    孙雅艳小心珍藏着山区孩子寄来的2000多封来信。8年中,她6赴百色,资助了46个学生,捐助10多万元
 

图9    孙雅艳长期资助的李林芝是个小儿麻痹症患者,身高不足1米,但她却在极度困难的环境下,考上了广西教育学院,并一进校就参加了青年志愿者协会

       2008年7月19日10时,开往金城江的快班过路车终于停靠在了广西田阳县玉凤镇镇政府的门口。孙雅艳结束了一年的支教,准备踏上回程的路。班车的喇叭声催促着她上车,从来都是健步如飞的她第一次感受到离别的脚步是如此的沉重。

        与孙雅艳共事一年、情同姐妹的李璐彤一直没敢把“孙老师要回上海”的消息告诉学校里的孩子们,“不敢说,说了还不得像孟姜女哭长城一般。”可是,送行时她自己却哭到了近乎昏厥。

       “孙老师,别走!”“别走!”“孙老师,你什么时候再来看我们”……14个赶来送行的孩子有的紧紧拉住孙雅艳的衣袖,有的死死抱着她的行李,眼泪顺着他们的脸颊滚落,但谁也没顾上擦。孩子们不知道,他们到底该怎么做才能留下心爱的“孙老师”。

        汽车终究缓缓地驶走,消失在了连绵的山间,而李璐彤和孩子们还流着泪,倚靠在镇政府门口仅有的大树旁,久久不愿离去。

       “等你再来时,会看到政府门前那棵大树经过我们泪水灌溉,已经长得很茂盛了。”即便有千万的不舍,在再次追发的告别短信上,李璐彤仍不忘宽慰孙雅艳。
“在爱的站台上,固然无可抗拒要分离,但纵使万里之遥,总有人望着你的背影。人生列车翻越千山万水,历经千难万险,无论身在何处,能够爱与被爱都是一种幸福。”归途漫漫,风,悄悄地把孙雅艳脸上的泪水吹干,而她也把这份爱的深情凝结在了心底。

◎大山深处响起天籁之音

        2004年,刚刚大学毕业并留校成为辅导员的孙雅艳带着“三下乡”队员,第一次来到了她日夜牵挂的田阳。在田阳县雷圩初中的操场上,“音符串起希望”的演出即将开始。闻讯赶来的几个学生挤过人群,急切地询问:“谁是艳姐?谁是艳姐?”当地接待老师的手刚一指向孙雅艳,孩子们便径直扑进了“艳姐”的怀里,放声大哭。其中一个孩子不断地说:“我今年上高中了,如果……如果没有艳姐……”那难以抑制的哽咽使她无法再说下去。此时,大家却都知道,她想说的是,如果没有“艳姐”,她连初中都没法读完。

      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在“艳姐”和孩子们心里,彼此早像亲人般地思念已久。

        2001年,还是上海师大音乐学院大二学生的孙雅艳,偶然看到了在广西百色市田阳县支教的上师大校友巩玉新发起的爱心募捐和一对一帮困助学的倡议。照片上那些失学孩子们的眼睛,一下子就勾起了她以前在老家浙江永嘉一所农村小学教书时的记忆。“当时学校里不少是农民工留守在家的孩子,时常有学生因为交不起借读费而不得不辍学。我非常想帮他们,可总觉得自己力量不够,只有尽力去家访,劝说父母让孩子上学。”所以当她看到倡议后,马上就产生了要帮助他们的冲动。在捐出一些衣服和书籍的同时,又悄悄在衣服里夹了一封信,既表达对志愿者的崇敬和向往,也表示希望能资助一名贫困学生。

       就是这封没有地址的信,开启了孙雅艳资助贫困学生的大门。一个陌生的名字——罗英,走进了孙雅艳的生活。“虽然,一个学期只需要资助200元,但当时我真的想象不到这200元就是她一个学期的伙食费和生活费。”与罗英的信件来往让她越来越牵挂田阳,牵挂艰难地生活在那片红土地上的孩子。

       于是,1个,4个,8个,16个……百色老区的孩子一个又一个走进了孙雅艳的世界。从2002年起,她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资助贫困学生,除了生活必需的开支,她把以前做教师时攒下的钱、奖学金和做家教挣的钱都用在了资助学生上。从此,孙雅艳每年暑假都要带着大学生到田阳进行“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而每次她都要去看看那些受她资助的学生。

       但田阳之行也遭受了一些人的不解、误会乃至嘲讽。同事、朋友说,去了一次就够了,干吗还要再去。父母说,一个人去那么远的地方太危险了。甚至有人认为她是作秀,有人怀疑她想出名。

       “这样做到底是为了什么?”困惑像一个大大的问号,让她自问。此时,孩子们的来信给了孙雅艳最大的鼓励。

       “我刚出生不久母亲就离家出走了,4岁的时候父亲因积劳成疾很快离开了人世……是您给我带来了希望,您的安慰与鼓舞是无价的。”

       “长大后我要走出这个贫穷的山村,去迎接更美好的生活,然后像您一样去帮助那些曾经和我一样穷苦的孩子,不再让他们因贫穷而离开心爱的学校。”

       “不管我能不能读高中,我都不会忘记社会给予我的关心与厚爱,也不会忘却我对社会应尽的责任,我没有理由对生活失去信心。”

        孩子们真诚朴实的话,让孙雅艳相信自己的选择和付出是值得的:“我至今记得在桥业中学的教室里,学生在一张破门板做成的书桌上刻下的四个大字:坚持不懈!相比孩子们在困境中仍然坚持不懈的精神,我遇到的困难是多么微不足道……”

        每次田阳之行都会给她带来新的感受、新的激动,一种想用自己的专长为当地教育服务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2007年,就在她第4次带队完成“三下乡”演出,离开百色回上海的路上,她作出决定,向团中央报名参加“中国扶贫接力计划”,并要求去田阳支教一年。

       2008年,孙雅艳以一名真正“志愿者”的身份又一次来到了田阳。

        因为有着4年“三下乡”的友情,得知孙雅艳要来田阳支教后,当年的田阳团委书记、现在的玉凤镇镇长农民琨特意将她安排在了条件稍好的玉凤中学。然而,孙雅艳却拒绝了,“听说坤平初中比玉凤中学更困难,我还是去坤平吧。”

        大山深处的坤平初中开始为迎接这位新老师忙活了起来,原先一位志愿者住过的教师宿舍被打扫干净,等待着它的新主人。

       说是教师宿舍,其实就是一排低矮、破旧的泥坯瓦房,推开门是一个窄小的天井,天井的一角搭了个“披”,墙角是用砖块搭的一个简易灶头;两步跨过天井,不到10平方米的房间用半截土墙隔成两间,里面一间唯一的家具就是一张睡觉的木板床,外面一间摆了张旧桌子;房间仅有的窗户,没有玻璃只留下破损的窗框,房顶的瓦片也早已年久失修,靠着一块塑料编织布挡风遮雨。

       校长陆英政把身穿“上海师范大学爱心学校”红色T恤衫、牛仔裤、运动鞋的孙雅艳领到宿舍时,心里就不禁打起了鼓,“这个‘城里’老师不知道能住多久。”当他故作轻松地提醒孙雅艳晚上会有老鼠、飞虫、壁虎光顾时,孙雅艳却不以为然地说:“没关系,没关系。”接着马上自己动手收拾起了行李。

        夜深人静,孙雅艳却辗转难眠。听着老鼠在房梁上疾跑的声音,看着漆黑一片的屋子,躺在散发着霉味的床上,孙雅艳还是感到了一丝害怕,“这些老鼠要是一失足掉下来可怎么办呀。”但是,一想到如愿来到了自己魂牵梦萦的田阳,终于开始支教的生活,这种害怕又马上被兴奋所取代,“相信自己的决定,大胆地往前走,无论前方路途多坎坷,都不后悔。我已得到太多的爱了,应该更好地传递这份爱。”

        孙雅艳执意要来的坤平是国家级重点贫困乡,坤平初中是田阳北部山区最偏远、最艰苦的一所中学,交通、购物都非常不便。学校教职工平时吃的蔬菜,都是自己种的;山里一遇上打雷闪电就会拉闸,断电是常事;喝的都是河里的水,而每年一到农历五月至七月就会经常发洪水,河水也会因此变得很浑、很脏。老师们这时会喝矿泉水解渴,但这又太贵,而且洗衣服、洗头等也需要水,所以好些时候,只能用明矾来沉淀河水,往往一盆水沉淀后下面三分之一是泥水。

        这些孙雅艳都没放在心上,“这儿比我想象中的好多了,学校里已盖起了砖混结构的教学楼,操场也已经铺上了水泥。”她所挂心的是这儿的艺术教育竟然如此薄弱。

        孙雅艳清楚地记得坤平初中的第一堂音乐课带给她的震动。当她在黑板上写下音阶“1234567”,想让孩子们唱一唱时,所有的孩子竟然不约而同说出了数字“1234567”。孙雅艳懵住了。

       后来她才知道,因为音乐教师的培养成本高,所以城里的音乐教师一般不愿意来农村教书,由于没有教师,这儿的孩子上音乐课的方式就是在讲台上放个录音机听,根本没有教过正规的乐理知识。

        面对音乐基础几乎为零的学生,面对没有任何音乐设备的教室,孙雅艳从最简单的节奏教起。“虽然孩子们从没接受过音乐教育,但他们喜欢唱歌、喜欢音乐。”孙雅艳看到,学生们使出全身力气兴奋又快乐地念着“哒、哒、哒”,双手在课桌上用力地敲击出“嘭、嘭、嘭”的节奏。

        为了让孩子们更多地感受音乐的魅力,孙雅艳借来了电子琴,面对陌生的教材经常备课到深夜。从《感恩的心》到《从头再来》,从《红旗飘飘》到《烛光里的妈妈》,再到《北京欢迎你》……孙雅艳一边讲述着歌里饱含深情的故事,一边教唱,孩子们大声地跟着老师唱着,眼里闪着兴奋的光芒。

      “只要一上音乐课,孩子们就会争先恐后地走进教室,连平时很调皮的男生也会很认真地听讲,参加合唱团的孩子们更是很自觉地早上五六点就起床练声。”

        孙雅艳欣喜地看着音乐带给孩子们的变化,于是趁热打铁地在校园发起了“十大歌手比赛”。令她没想到的是,原本以为一轮就能结束的比赛,吸引了众多学生的参加,由于报名的人太多,结果初赛、复赛比了好几轮,校园开始充满了歌声。

        孙雅艳的精心策划和孩子们的翘首期盼中,坤平初中终于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元旦文艺晚会,这也是孩子们的首场汇报演出。为了这场演出孩子们准备了很长时间,而孙雅艳更是好几夜没合眼。

        2008年的12月19日,获得校园十大歌手比赛第一名的何玉娟穿上了平时逢年过节才穿的白衬衫、新裤子。和她一样,这天不少同学也都穿上了平时难得一见的“漂亮”衣服。吃过午饭,何玉娟便跑到孙老师的办公室,等着化妆。可惜,模特队的10多名同学已经在她之前排上了队,好不容易等到所有的课都上完,何玉娟又迫不及待地冲到孙老师的办公室,而她身后马上又排起了20多人的长队。就这样,直到晚上七点孙雅艳才帮最后一个学生化好妆,累得两只手都抬不起来了。而此时,操场上早已沸腾起来。

        露天的水泥舞台下,挤满了闻讯赶来的学生家长和附近村民,有的坐在小板凳上,有的扛着条凳正在找地方,有远道赶来的摩托车手,干脆坐在车上享受“软席”待遇,还有的干脆捧着饭碗进场……

        “轻轻地捧着你的脸,为你把眼泪擦干;紧紧地握住你的手,这温暖依旧未改变……”当孩子们穿着并不齐整也不华丽的演出服站在水泥舞台上,用略带羞涩的童声唱出《让世界充满爱》时,在场所有的人都怔住了。

        喧闹的校园霎时安静了下来,时间仿佛停滞了一般,如天籁般纯真的歌声在山谷中久久回荡。“那是我听过最动听、最纯净的歌声”,早已泪流满面的孙雅艳说,“我从未如此强烈地感受着音乐带给人的快乐和力量。”演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孩子们欢呼雀跃地拥抱在一起。

        除了唱歌,孙雅艳带给坤平学生的第一次还有许多。

        由于当地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大部分学生是壮族,平时大都用壮语交谈,因此,普通话水平相对较差。发现这一情况的孙雅艳,为了提高学生们的普通话水平,利用学校仅有的一些简陋的设备,组建了一个小小的学校广播台,消息一经传出,就有40多个学生前来报名,孙雅艳便在每天早上5:30和下午6:20对他们进行播音训练。

        广播台开播了,早晨6:20,中午12:00,下午5:20,全校师生都能听见校园广播里传来的歌声,此后陆续还增加了报纸的时事新闻以及发生在学校里的轶闻趣事,广播台先后培养了16名“合格”的播音员。陆校长感叹,“这些孩子原来连普通话都说不好,现在居然能像模像样地播音,课堂也变得活跃了。”

        在组建广播台的同时,孙雅艳又组建了学校的第一支学生模特队,让学生们用身边的材料做成环保的“时装”进行展示。孩子们很快就发现,原本简单的课外生活一下子丰富了起来,原本平静的校园也热闹了起来。一些学生既要每天早上5:30起来跟着孙老师练合唱,中午又要主持广播节目,下午放了学还要练习走“猫步”,自信开始洋溢在了越来越多学生的脸上。

        在自己简陋的宿舍里,孙雅艳还开设了学校的第一个“心理咨询室”。在这里,许多学生传递过纸条、倾诉过心声,这个开设在破旧宿舍里的心理咨询室成为了许多学生心灵的避风港。

        当年既是学校合唱团、又是广播站、还是模特队成员的卢美琳,而今已上田阳民族中学,然而在她心中,那段美好的记忆却似乎从未走远,“每当想孙老师的时候,我们几个同学就会聚在宿舍里轻轻唱那些老师教给我们的歌,而每次唱起那些歌,我们就会更加想念孙老师……”

◎印在心中的“家访地图”

        在孙雅艳宿舍的墙上贴着一张由15张A4纸拼接成的影印交通图,这就是她的“家访地图”。

        地图上,全县10个乡镇,特别是坤平初中所在的玉凤镇,所有村屯全都被她用水彩笔标上了颜色。

        “她已不需要这些地图了,因为她已经全都走遍了。”李璐彤说。

        从来到坤平的那周起,几乎每个周末,孙雅艳都要走上好几公里的山路,去学生家进行家访,最近的2小时,最远的要走6小时。

       “山里下过雨之后,往日飞扬的尘土被雨水滋润得服服帖帖,大大小小的水坑不时地横在路中间,已经被车轮轧出的一道道辙,油光锃亮。但是我已经无暇顾及这世外美景了,厚厚的黄泥像吸铁石般牢牢地吸在我的鞋上,脚步变得越来越沉重,时不时就会走一步滑两步。许是山路为我们开恩,最后还是让我们顺利到达了村口,没有想到村口那条小河像拦路虎一样,恶狠狠地怒视着我们,刚经过雨水洗礼的河水涨得很高,我们只能脱了鞋,趟过河,心里暗暗埋怨自己怎么忘记穿那双凉鞋过来了。”这是孙雅艳在日记中描述的一段家访路。

        而在李璐彤的记忆中,那一段段路程并没有孙雅艳描绘得那么诗意,反而处处充满着挑战与危险。“山里的好些路,说是路,其实就是人踩出来的一条羊肠小道,盘山而上,一边是峭壁,另一边则是悬崖。与其说是走,不如说是连走带爬。每次走的时候,我都得用背包挡住靠悬崖一边的视线,真不敢往下看!所以我常吓唬孙老师‘要是我们不小心滑下去了,肯定就被山上的野兽吃掉了,怕是连尸骨都很难让人找到’。”

        但孙雅艳却没被吓住,有一次孙雅艳独自家访回来,天早就黑了,走上几公里也看不到一盏灯,还要趟过小溪,摸黑走很长一段夜路才能回去。在过小溪的时候,没踩稳,“吧嗒”一声一屁股坐到了碎石子上,脚也扭了,可四下无人,只好自己摸索着爬了起来,一瘸一拐地回了宿舍。拉开灯,孙雅艳才发现全身的衣服都湿了,手臂也被擦出了好几道血口子。

        第二天上课,看到她的模样孩子们都红了眼圈,让孙雅艳没想到的是,这天下午,离校近的孩子跑回家给她拿来了草药;第三天,她一打开宿舍门,只见门上插了一把用山花编织成的花束,上面写着:“孙老师,您辛苦了,我们会更努力学习,不让您操心……”摔跤、流血,她没有流泪,可看到孩子们的爱,她忍不住热泪盈眶。

         渐渐地,孙雅艳发现,好几次她去家访,总会有几个学生“顺路”“碰巧”与她相遇,于是结伴而行。后来这支家访的队伍里时不时又多了学生的家长和村民。“我就想陪着老师”,学生黄忠益说,“但老师太能走了,有几次我都走不动了,她还在坚持。”

        而村民们对老师来家访的热情也让她始料未及。

        在史除村,她刚踏进第一户学生家的门,第二户学生家就已经杀了鸡在等着老师了,那些从甘蔗田里赶回来的家长一见着孙雅艳便拉着她的手说:“就常听娃说,从上海来了个支教老师,可好了。你能来我们家,这是我娃的福哦。”

        孙雅艳记得,“那天我们走访了6家学生,家家都杀了平日里连他们自己都不舍得吃的土鸡,非留我们在家吃饭。我说自己是带着干粮来的,不在学生家吃饭,这些学生就开始求,不去吃就哭。结果,那天我吃了6家的饭,吃得都分不出是饿还是饱了,而那些家长却对着乡亲高兴地说‘孙老师愿意在我们家吃饭了’”。

        每个周末,无论是天雨路滑,还是烈日当空;无论是星光点点,还是悬崖陡坡,孙雅艳都没有停下她的脚步。一年中,她走访了坤平和其他乡镇的近300多名学生,足迹遍布田阳8个乡镇19个村52个屯。每次家访,她都会随身携带一本厚厚的笔记本,上面记满了学生的情况,并写下了14万多字的支教心得和家访手记。她还把家访中获得的贫困家庭的资料,仔细整理后做成宣传册,发回上海,为他们募集资助。

         漫漫的山路拉近了孙雅艳与学生的距离,无悔的付出赢得了孩子们像山泉一样纯净的真情。

        孙雅艳至今才知道,在她支教结束时,为了能来送她,学生们也为她走过了一段多么不平凡的路程。

        2008年7月15日,为了与孙雅艳会合参加最后一场告别演出,李璐彤带着14名合唱队的学生准备从坤平出发去县城。谁知山里突降大雨、引发了洪水,淹没了坤平通往外界的唯一一座石桥,水深得淹过孩子们的膝盖。“孩子们的体重太轻,过河太险,很容易被冲走,而且就我一个老师。”李璐彤望着眼前被阻断的路犹豫起来。

        时间在她们焦急的等待中流逝,一天后水位稍有下降。李璐彤问孩子们:“你们是不是一定要过去?”孩子们想也没想便大声地回答:“要,为了孙老师,一定要过去。”

        于是,在湍急的河水中,李璐彤和14个孩子手挽着手,肩并着肩,排成一排人墙,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动。孩子们的嘴里不停地齐声喊着“孙老师,孙老师,孙老师”。

        不到10米的水中石桥,他们用了20多分钟才走完。一名个子稍小的学生差点就被洪水冲走。上了岸,所有的人都哭了。

        为了孙老师,是的,为了孙老师的爱,孩子们勇敢地走过了这段他们有生以来最难忘的路。

        一年的时间并不算长,但留给坤平学生的记忆却是那样深远。

        何凤香不会忘记,在她因为怕考不上好学校辜负父母而彻夜难眠的时候,是孙老师给了她最大的鼓励,“拿出自己的勇气,大步向前,要相信路是人踏出来的。”

        黄忠益不会忘记,在他为每次都是勉强及格的英语成绩烦恼时,孙老师也一样在伤脑筋。平日里,她细心记录,把每个学生的成绩、兴趣、爱好都摸透了。为了帮助黄忠益,孙雅艳特地给他找了英汉对照的英语原著和几本英语语法书,并勉励黄忠益,“学英语要善于学习和总结,甘蔗也是先苦后甜的,它之所以会是一节一节的,就是因为它得到了一点,就会总结。”黄忠益将此牢牢地记在心里,中考时他的英语考了98分。

        大家更不会忘记2008年1月17日,孙雅艳给留校的所有学生一起过的那次难忘的“集体生日”。

        在学校教学楼的三楼合唱团的教室里,课桌拼起的大桌中央摆着两个特大的双层奶油蛋糕,那是孙老师托人在县城定做的。蛋糕上点燃着红红的蜡烛,在欢乐的“祝你生日快乐”的歌声中,师生们一起吹灭了烛火,孩子们欢呼起来。灯光重新亮起,老师们把很多爱心朋友捐助的衣服和文具作为礼物分发给学生。开始切蛋糕了,大家跳着、笑着把孙老师围在了中间。在山里,许多学生还是第一次品尝蛋糕的滋味,文静的女孩一小口一小口地品尝着松软的蛋糕;一些调皮的男生边吃边把奶油抹到了自己脸上、同学的脸上、老师的脸上。

         “老师,我可以抱你一下吗?”当孙雅艳第一个家访的学生小弯提出这个要求时,孙雅艳二话没说,紧紧地把她拥在了自己怀里。“老师,谢谢您。”小弯轻声地说,这一刻泪水从孙雅艳的眼中夺眶而出,“对孩子的一点点关心和呵护,不曾想换来了他们这般强烈的爱的回应。谢谢孩子们,教会我付出,让我懂得,爱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衣裳,最美的食物,最美的阳光。”

        已经考上田阳高中的何凤香告诉记者,那天她躲在角落偷偷地哭了,没敢让孙老师看见,“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哭,只觉得这种被人关爱、与人分享的感觉,真好。”

        而孙雅艳也不会忘记她所度过的那个难忘的29岁生日。2008年5月2日的最后一堂课,孙雅艳发现孩子们有点心不在焉。正当她纳闷时,一抬头,突然发现全班学生纷纷地站了起来,班长带头掏出一盒做工并不算精美的礼物,大声地对她说:“孙老师,这是我们送给您的生日礼物。”孙雅艳这才恍然大悟,不知不觉中,已经迎来了又一个生日。盒子里装着用木头刻成的小士兵、精心编织的小花环……看到礼物的时候,她哭了,这些不起眼的小物件所包含的都是孩子们对老师的爱。

        孙雅艳和李璐彤一起种着一块菜地,就在学生宿舍的背后,平日里,她们吃的蔬菜都从地里来。“每次看见孙老师去菜地,就会有学生跑来抢孙老师手中的锄头,帮孙老师翻地种菜,而平日里也经常会有学生偷偷过去给菜地浇水,他们只想让老师少受一点点累。”李璐彤告诉记者,有一次,学生来帮忙时无意间问:“李老师,你为什么那么爱种大白菜呀?”当时李璐彤脱口而出,“因为孙老师喜欢吃呀。”谁知这一说可不得了,每到周末,孙雅艳就会见到宿舍的门口有几棵白菜,都不知道是谁拿来的。

       学生们喜爱孙老师,敬佩孙老师,渴望天天见到孙老师,每次孙雅艳去百色、南宁开会,便会有许多学生围着李璐彤问:“李老师,孙老师去哪了?她什么时候回来呀!”李璐彤被孩子们问得实在不耐烦,就笑着回答他们,“孙老师现就在李老师的衣兜里,过几天我再把她拿出来,同学们满意了吗?” 孩子们一下子被逗乐了。

         所以,当老师问大家“毕业了,有什么理想”时,学生们毫不犹豫地说——
“我想做房地产的老板,我要造一栋大大的房子,送给孙老师,再也不让她受风淋雨。”

      “等我有出息的时候,无论我走到哪里,我也要找到孙老师,至少,要当着老师面对她说声,谢谢!”

        所以,当何凤香考上田阳最好的高中后,她给孙老师写信:“老师,您放心,将来无论我会成为挺拔的乔木,还是低矮的灌木,我都将以生命的翠绿来向您致敬!”

◎点燃更多人心中的火炬

        一年的支教结束了,但对孙雅艳来说,这份志愿者的情结却还只是刚开了个头,8年中,她六赴百色,与山区孩子通信2000多封,个人资助46个学生,捐助10多万元……简单的数字背后是一名教师对西部贫困地区孩子深厚的爱。

        她还以自己的行动和精神感染和带动着更多的人加入志愿者行列。支教的时候,整理每个贫困学生的资料,将他们的近况和成绩反馈给资助人,争取更多的资助项目是她每晚必修的“功课”,她宿舍的灯常常是校园里最晚熄灭的那一盏。学生宿舍的后窗正对着教师宿舍,好几次有学生后半夜醒来,发现孙老师宿舍的灯还亮着。

        2007年的冬天,异常寒冷,而孙雅艳又特别怕冷,可即便如此她仍然忙不停地穿行于田阳的寒风冷雨中,去百锋,跑玉凤,看望那些受助学生,“那天,她冒着大雨前往被称为田阳‘小东北’的雷圩看望受助生,山高路远,道路坎坷,交通不便,当晚无法赶回县城。那天我正好急病突发,她一知道又不顾严寒,冒着风雨,搭乘着摩托车湿淋淋地就赶了回来”,李璐彤心里说不出的感动,嘴上却还拿孙雅艳打趣:“你呀,废寝也忘食了,别只忙演绎人间之爱,而忘记日月星辰。”

        在我们去田阳采访的前一天,孙雅艳曾发短信给玉凤初中的陆峰校长,告诉他“爱心朋友已寄出一些衣服,注意查收”。陆峰还不知道年前孙雅艳在四川受了伤,满心以为这次她会一起来,便发短信问起了她。谁知,得到的回复却是,“很遗憾,我脚伤了,现在还不能下地。”那一刻,陆峰说,从不流泪的他哭了,“我真没想到她还躺在床上。从春节到现在的两个月中,她和我短信联系了多少受助学生的事呀,唯独没说起她自己。”

        在孙雅艳看来,“志愿者不仅仅是从事志愿活动,也不仅仅是奉献爱心,更是将每个志愿者的点点星光点燃更多人心中的火炬。”

        从巩玉新、杨雪松、周忠民、钟远等志愿者那儿,她开始知道了“志愿者”这个响亮的名字,虽然他们中的很多人至今未能谋面,但志愿者默默奉献的精神却带给了孙雅艳无穷的动力;而她真正了解志愿者,是在每年赴广西“三下乡”时,“志愿者薛军、黄明奇、黄乾宇、林明进、罗李贵等俨然是当地最好的向导,也总是我们身边最贴心的人,有困难找志愿者,这是我们最真切的想法;这一个个志愿者带着我们走山路,访家问户;带着我们找寻那些曾经最让他们感动,最震撼他们心灵的故事;带着我们去感受山区的孩子们最纯真、最朴实的笑脸;也带着我们捕捉那最让我们难忘的一双双求知的眼神……这一切的一切,只因这些画面已经深深刻在了这些志愿者的生涯中,也深深刻在了那段让人终身难忘的岁月里”。 正因为他们,让孙雅艳对志愿者的生活充满了向往和憧憬,并真正体会到“责任”两个字的重量。

        爱是可以传递的。孙雅艳用自己的执著和奉献感动了贫困山区的孩子,而她也被身边亲人、朋友、志愿者、网友们无私的爱和奉献感动着。

        2004年,从广西“三下乡”回来后,孙雅艳马不停蹄地组织了一场汇报会,希望得到好心人的响应。此时,一个叫张雪冰的陌生人找到孙雅艳,当即拿出5000元希望通过她继续资助百色老区的贫困学生。从此,张雪冰成了孙雅艳的坚强后盾。2007年,在当选百色十大新闻人物后,孙雅艳毫不犹豫地捐出了所有的奖金,筹建起坤平初中的爱心书屋,又是张雪冰拿出3万元帮助坤平小学筹建了启明书社。

        2008年,当他获知还有10多个贫困学生没落实资助人时,再次豪不犹豫地把对这些学生的资助揽在了自己名下。

        在母校上海师大,更多的师生加入了这爱的洪流,田阳的教育获得了更多、更为长远的资助。上海师大迄今已资助田阳县贫困学生83名,捐款4万余元,还增拨了“三下乡”活动的资助经费;在玉凤镇设立“上海师范大学爱心图书站”,配给3万余元的图书,捐赠笔记本43箱,建设了电脑室,帮助开展农村青少年各类文娱和读书活动;学校还免费为田阳县培养音乐教师,首批教师今年就将来沪接受为期2个月的培训。

        她的行为也得到了父母和亲友的理解和支持,每次孙雅艳去百色,全家都会让她捎带上钱物给当地的孩子,妹妹还同她一起去百色开展过“三下乡”活动。

        而通过开设的支教博客“音符串起希望”,很多素昧平生的朋友走进了孙雅艳的志愿者队伍,他们慕名邮寄来了爱心书籍、学习用品等物品。这些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朋友捐资助学,捐款捐物,至今已经累计26万元。

         “从来田阳支教到现在,我收到的包裹约有300多个,大大小小,内容不尽相同,但是,相同的是都是那份深深的、浓浓的爱。”

        最令孙雅艳感动的是她长期资助的小儿麻痹症患者李林芝。这个曾和孙雅艳睡在一张床上聊天、说笑的女孩,身高不足一米,家里除了妹妹已经没有亲人。为了让从小学习好的姐姐圆求学梦,妹妹初中没有读完就去广东打工。在极度困难的环境下,李林芝不仅顽强地考上了广西教育学院文化传播系编辑出版专业,而且一进校就报名参加了学校的青年志愿者协会,“是艳姐告诉我,笑着面对生活,它也会对你微笑。我希望像艳姐一样把它传递给更多的人。”李林芝说。

         被李林芝和众多爱心朋友感动的孙雅艳在日记里摘录了这样一首诗:“爱,是手与手的邀请;爱,是心对心的呼唤;爱,是精神世界的链接;爱,是穿越时空不变的主题;爱,是生命永恒的旋律!爱,在举手投足之间映射到我们的心中;爱,因你们的点滴付出而不断感化更多的人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之中。爱,就像一根根肋骨支撑着我们的脊梁!”正是这博大的爱,给了她不竭的力量。

        已从田阳支教归来的她依旧情系志愿,依旧想把这份志愿者的情怀与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人。

       “我愿做一名传播爱的风尚的使者,哪怕道路艰辛,也要风雨兼程。”回上海不久,孙雅艳又向教育部申请赴西藏支教,并获得了批准,虽然最终因为辅导员工作的需要和学校的统筹考虑,再加上脚伤,她暂时没能去成西藏,但“志愿行动”会成为她一生的生活方式。因为,志在、愿在、我在。她明白,“只要有爱,志愿精神无处不在。”

 

下篇:感悟生命

图1   和孙老师在一起的时光总是那么令人难忘
 

图2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秘书长、上海教育报刊总社党委书记、社长曹荣瑞(左三)和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蒋威宜(左二)一行前往温州探望养伤的孙雅艳

        田阳坤平学校,孙雅艳住过的小屋依旧。只有小天井角上的那棵葡萄树,虬枝苍劲。3月初的天气,山里的春寒未消,老树枝头的嫩芽却已爆出翠绿翠绿的新叶。

        门外,通往山坡的青石板小径边,长着一棵细细的柚子树苗,学生宿舍的高大后墙挡住了一天大部分时间的温暖阳光,教师宿舍的低矮屋檐只留给它有限的晨露和夜雨,然而,它依然顽强地活着。

        世间生物,总是会用它们自己的方法,演示着生命的存在和倔强。

◎有了追求人生才不会徘徊

        2008年初,孙雅艳收到一封来自黑龙江泰来监狱的信。那是一个已判无期徒刑正在服刑的年轻犯人,在电视中看到孙老师的报道后发出的求助信。他写道:“这么多年,我一直在人生的黑暗中挣扎,根本不相信这世上还有真情,可是,是你让我看到了人间的真情,看到了人性美好的一面。在这个唯利是图的年代,这是真的吗?我想倾听你的故事,我想知道你对人生的看法,为什么选择这种方式去生活?是一种冲动,还是一种过渡的方式?或者是一种无私的爱?你能把一切都告诉我吗?”

        孙雅艳给他写了回信,薄薄的几页信,当然解答不了他所有的困惑,但还是用自己的感悟真诚地告诉他,人必须有正确的追求,人生才不会迷路,才不会在危险的十字路口徘徊。

         “不甘落后”,大概是她懂事以后最初、最单纯的追求。那还是在上小学的时候,上课,写生字、读课文,她不甘落后;课后活动,她也不肯落后,校园后面有座小山,山顶有个庙,放学后,伙伴们常喜欢爬山去看庙里的热闹。小雅艳总是憋着劲,和男孩子比谁先到山顶。

        进了初中,第一次摸底测验,雅艳只排在33名,那可是她在小学时从未有过的失落。于是,她起得比别人更早,睡得比别人更晚,熄灯后,还要点着蜡烛在蚊帐里看书。不久,期中考试,她的成绩已经追到了全班第三名。

       上了中师,图书馆里丰富的藏书,把孙雅艳领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这时,她才知道,争强好胜可以让你不断努力,但做人应该有更大的理想,更高的追求。
这段时间,她如饥似渴阅读《红岩》《红日》《青春之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女红军》《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大量的革命书籍,英雄人物的英勇故事,时时都在激励着她,常常会让她热血沸腾。她开始向往这样的人生,期待有一天也能成为这样的人。

        那时候,她最大的愿望是参军,当一名英姿飒爽的女兵,然而,一直没有机会。时到如今她对军号嘹亮、军风威武的军营生活的向往还是没有消退。不管是自己参加军训,还是带学生军训,她都会全身心地去体验。为了能圆当兵梦,她甚至设想去当部队的外聘辅导员,去给战士们讲革命传统故事。后来,她在网上看到北京有个专讲革命故事的“故事爷爷”李晋华,于是,她多次写信、去电,向李老师讨教如何用故事形式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到永嘉桥头镇第四小学当老师以后,每次上课,教到江姐被敌人严刑折磨,大义凛然的神情,刘胡兰视死如归,说出“怕死不当共产党员”的豪气时,都会热泪盈眶。

        英烈崇高的志向和无畏的精神,像种子入土,渐渐发芽,在孙雅艳的心底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印记。1998年,她向学校递交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我确信这也是一个真理。”高尔基的这段话,让孙雅艳决心要走出家乡,寻找更加积极的人生。

       于是,她毅然在课余时间自学高中课程,准备迎考,再进课堂。她需要更多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但她又舍不得离开孩子,短短几年的教师生涯已经让她难以告别。因此,她报考了上海师范大学,选择了音乐专业。

         2001年4月18日,她成为音乐学院那一届的第一批学生党员,当党校组织员紧握她的手,称她“孙雅艳同志”时,她的眼睛湿润了,她的心里又一次升腾起满怀的豪情:“革命先烈用头颅和鲜血缔造的不朽丰碑,将永远矗立在我们心中,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我们要做对得起前人,无愧于后人的一代,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缔造新时代不朽的丰碑。”

         在紧张而快乐的学习生活中,在留校后繁忙而新鲜的辅导员工作中,她又进一步领悟到:人需要崇敬英雄,但更需安于平凡。平凡的付出,当然不会像壮烈的牺牲那样惊天动地,但同样有意义,同样值得。

         “我也是在人生的旅途中,在不断的追求中,才逐步感悟到生命的意义。人不能只为自己的吃喝玩乐而活着,其实,许多时候,你去帮助别人,减少别人的苦闷,减轻别人的痛苦,是一种很愉快的感觉,是一种很有意思的生活。”

        所以,当她还是大三学生的时候,“非典”袭来,学生宿舍楼被隔离,老师们都在一线忙碌,她自告奋勇几天几夜留守在办公室,坚守着电话,记录着每次来自上级的紧急通知,登记着每一个外地返校学生的情况,解答着每一位心急如焚的家长的询问。

        所以,她会在看到第一批志愿者的募捐信后,毫不犹豫地捐献自己的衣物、奖学金;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支教的申请。

        所以,只要有时间,有机会,她就会尽量参加各种慈善、公益性的志愿者活动,把它作为提高能力,坚定信念的磨炼。

        所以,她会在点燃生日蜡烛时对山区的孩子说:“我的人生就像一块蛋糕,我想做的就是把它分给你们,但是,蛋糕太小,我一个人的力量不够,我要和你们一起,把这块蛋糕做大,才能让更多的人分享这份喜悦。”

         所以,她会在第一次写给巩玉新的信中就直言:“人活着,总得有坚定的信仰。生命的价值,不光是自我的实现,还必须对社会有所奉献。”

       所以,她在《我喜欢》的诗中坦露:

       “把微笑挂在脸上/把别人“不愿”“不想”“不敢”干的事情扛在肩上/做一个朴实的“农民”/播下辛勤的种子/在经受风吹雨打之后/收获着成功的希望!”

◎敢于坚持生命才会有硬度

        当年,在“三下乡”的路上,孙雅艳在山崖的石缝中,见到过一株小小的玉米苗,没有土壤,没有浇灌,没有同伴,没有关注,但它却照样迎风而长。生命的不屈,让孙雅艳心头涌起诗意:

        石缝中的玉米种/满怀信心/慢慢地,慢慢地/坚持不懈/向上,向上/寻觅着生存的空间

       尽管一次次/前功尽弃/尽管一次次/精力耗尽/却又一如既往地/向上,向上
终于/玉米种找到了/一丝空隙/竭尽全部生命的力量/破土而出

      生命都有一种硬度/那就是不屈

      必须承认,幸运总是青睐坚强的心。不屈的生命才会创造奇迹。许多事情的成功,往往就是孕育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从小的农村生活,教会了她吃苦耐劳。下河提水、上山打柴、割猪草、喂鸡鸭,她都能干,替奶奶做饭、帮妈妈洗衣,她都乐意。妈妈告诉她:“做什么事都要坚持做完、做好。”这些良好的生活习惯,奠定了孙雅艳纯朴坚忍的性格基础。
上乐清师范学校那阵子,她喜欢上了长跑,每天清晨,和同伴们一起迎着朝阳,奔跑在校园的运动场上,开始那段日子,大家你追我赶,浑身的细胞仿佛都充满力量。慢慢的,人越跑越少,到后来,她成了跑道上孤独的行者。但她不愿退缩,一次次克服极点的煎熬,一次次享受冲刺的快乐,那一刻,她明白了坚持的力量:“让阳光洒满心房,困难和挫折无处躲藏。”

        从此,做任何事,她都不会轻言放弃。

        当辅导员,给学生写博客,146个,一个也不能落下,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一时还真找不到下笔的地方,她就耐着性子观察、了解,一定要想办法找到他们身上难以觉察,甚至连他们自己都不曾意识到的亮点。因为,她知道,如果打开电脑,在那里找不到自己的名字,再大大咧咧的男生心里也一定会感到失落。

        带学生“三下乡”,年复一年,她和同事们付出了无数的心血。每一年都要策划方案,设计路线,组织队伍;每一次都要筹措经费,募集物品,尽可能地为贫困地区的孩子多带去点温馨;每一回旅程,带队的老师都要早起晚睡,都会提心吊胆,最大可能地保证行程、住宿、饮食、演出的安全。孙雅艳知道,这样做应该会感动一些人,改变一些人,也可能对有些人收效甚微,但坚持这样做,总比不做要好,让从小养尊处优的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有所改变,总比没有改变好。她坚信:感动是会传染的,感动是可以积累的。

       “做志愿者,那就更需要坚持。一方面是为了有些人的不理解,更多的是为了许多人的理解;另一方面更是为了孩子们‘太理解’,太懂事,懂事得让你觉得心疼。”

        她曾经私下问过接受资助的贫困学生:“如果,有一天,你突然发现资助者不再寄来学费,你怎么办?”

        孩子怯怯地说:“那一定是我的成绩不够好,学习不够努力,叔叔阿姨才不愿再寄钱来,我只有加倍努力,才能不让他们失望。”

        为了这样的心灵,再困难,她也要把志愿精神、资助行动进行到底。

       在广西田阳的那些日子里,她不分昼夜,尽心尽力,做着她应该做的事。

        她的坚持,感动了更多的人,一个素不相识的解放军战士给她来信,希望她能帮助找到适合资助的贫困学生。他留下了自己的手机号码,说明了自己的血型,他也想和孙雅艳一样,能为社会做点该做的事。

        她的真诚,感化了一颗冷漠的心。泰来监狱的那个一直在生活的黑暗中挣扎,从不相信这个世界还有真情的服刑青年,在他的第三封信中,有生以来第一次表示:“我不会让你失望,我要做一个善良正直的人,来洗刷自己曾经的罪过,这是我后半生的心愿。”

        她的热情,让附近氧化铝厂的一名无助的家长看到了希望。为了教育无心投入高考的儿子,夫妻俩使尽了浑身解数,都毫不见效,只能写信恳请孙老师做心理辅导。孙雅艳不仅替孩子做了心理疏导,还让家长反思了家庭教育的失误和失策。
近些年来,孙雅艳保存了数以千计的信件,其中,光学生的来信就有2000多封,无论多忙,她都会坚持仔细地回复,她说:每一封信,都是一颗真诚的心;每一封信,都是一片热切的情;每一封信,都揣着一种深深的希望。我一定要好好珍藏,细心呵护。

          在孙雅艳的床头,有一块镌刻着“奋斗”两字的工艺木牌,上面还有一行小字:“人的一生全靠奋斗,唯有奋斗才能成功。”也许,这块已经整整伴随她15年的无言木牌,才能诠释她纤柔的身体里何以蕴藏着如此旺盛的生命力。

◎心有阳光岁月就充满快乐

         躺在床上养伤的孙雅艳没有感到一丝沮丧。尽管医生说这飞来横祸让她必须在床上静养3个月。

        一只绿苍蝇,在她的头顶盘旋,“嗡嗡”不绝的振翅声,很不知趣地打断她的思绪;后来,它干脆堂而皇之地休憩在她的电脑上。孙雅艳看着它,没有恼怒,反而觉得这小东西给她过于安静的病室带来了一点生气。

        这就是孙雅艳,在她的生活里很难找到愁眉苦脸的时候。

        她出生的时候,温州的农村还没富裕,作为孙家的第一个女儿,她自小就很懂事,不娇气,不任性,从不向父母提过分的要求。家里平平淡淡的生活,她照样过得开开心心。奶奶说:“这孩子像她爸,心宽得很。”

        或许是父亲开朗豁达性格的遗传,慢慢长大的小雅艳变得越发善良而快乐。
走在热闹的大街上,别的女孩喜欢看高楼上闪亮的霓虹灯,橱窗里缤纷的时装,或者是街头神采飞扬的年轻人;她却喜欢看老人,“那一对对白头发的老爷爷老奶奶,你搀着我,我搀着你,行走在嘈杂的人群中间,他们是那样的令人羡慕,那样的令人钦佩,一路风雨兼程,一路走到白头。”

        骑自行车上学,谁也不会想那么多,她却能骑出诗情画意:

        骑着单车/背着书包去学校/穿梭于学校的角角落落/也流连于街街道道/单车啊单车/骑着单车/快乐地飞奔着/去把价值寻找/骑着单车/让和风轻轻把烦恼吹跑/让快乐的思绪随风飘摇/让蓝天和白云都为我叫好/也让轻松的脚步与心儿相依相靠/单车生活/无限的快乐涌入我怀抱。

        而实际上,她阳光般透亮、热情的性格,更多的是得益于对生活的感悟和学习的体验。

        在家乡当小学老师的时光里,她每天和学生在一起,农家孩子山花般的笑容,璞玉般的纯真,让豆蔻年华的孙老师的心也变得像孩子一样单纯,学生说:“老师你笑起来真好看。”她回家对着镜子,微笑。自己也觉得孩子们说得有道理,微笑比一本正经更容易让人亲近。

        在田阳支教的日子里,每当她家访,不管寒暑,走过村边田头时,常可听见孩子们的歌声和村民们的笑声,她想:为什么许多腰缠万贯的人,每每唉声叹气;而这些家徒四壁的山民,却可以活得这样有滋有味,或许,简单就是幸福,知足才能常乐。

        每当她聆听大师们的交响乐、奏鸣曲,她的思想就会飞翔,她的心灵就会净化,音乐陶冶了她的情感,音乐点燃了她的热情。

        面对大海,她迎风吟唱:“我想我是海/那粗犷的呼吸/那坦荡的胸襟/那浩瀚无比的波涛/给我注入了活力。”

        登临高山,她沐着朝阳倾诉:“我愿采集每一米阳光/捧在手心/轻轻洒向/被乌云遮挡的精灵/暖暖的/拂过他们的脸庞/浸漫他们的心坎。”

        每一个和她接触过的人,都会被她的开朗所感染。

        玉凤镇镇长农民琨说:“我很自负,很少有人能让我折服,但说句心里话,从未见过像小孙这样阳光的人。”

        至今,玉凤中学的李老师的床头,还珍藏着当年三八妇女节孙雅艳特地为她采的桃花,那天,孙雅艳对她说:“在艰难的岁月中,在有限的生命里,我们更要活得精彩,活得美丽。”

        上海师大音乐学院的吕左尔老师说:“在现在的青年教师中,像孙雅艳这样任劳任怨的,的确很不容易。再紧张的工作,再繁重的任务,她都能笑着去面对。人总会有不顺心的时候,但她也会尽量把烦恼抛在脑后,决不肯因为自己的不痛快而给别人带来不愉快。”

        那些曾经感受过孙老师关爱的大学生们,更是心仪老师的人格魅力:“我们的‘老大’,心里充满阳光,任何时候,只要有‘老大’在,我们就不会害怕。”

        做辅导员、当志愿者,工作中总会有挫折,也会有遗憾,在生活中磨炼得日益成熟的孙雅艳,已经能够冷静面对,“挫折是一种财富,它能使你变得更加睿智;困难是一座学校,它会教你懂得更多。你要给别人快乐,自己心里就得拥有快乐。”

         接二连三的荣誉,给孙雅艳带来称赞,也带来误解,甚至指责。她感到了压力,但丝毫没有胆怯,更加不会抱怨,她知道:“荣誉和鲜花只属于过去,误解和指责也总有它们的道理,无论谁都不可能一辈子生活在光环下面,平平淡淡才是真,让内心单纯一点,让生活充实起来,这样的快乐才永远属于你自己。”

◎懂得珍惜生活才更感幸福

       《珍惜》是孙雅艳感悟生命的又一首诗作。

        “学会珍惜,懂得珍惜/在拥有的时候去珍惜/珍惜,身边每一个善意的微笑/珍惜,生活中每一个善良的人/当面临选择时/我们不知道怎样去珍惜/当失去时才会骤然叹息/原来我拥有的是那么珍贵的东西啊/为了少一些遗憾多一些充实/我们要努力地珍惜/每天升起的一抹阳光/每天洒下的一滴雨露/每天付出的一份真情/每天播种的爱的希望。”

        最初的珍惜,来自于当年她在乐清师范学校的黄玲玲老师,在孙雅艳的心中,她永远是那样年轻、那样美丽,她教会雅艳的第一支歌是《金梭银梭》,那美妙的旋律,从她的指尖流出;那动听的歌声,在宽敞的教室里回荡。她把音乐播种在雅艳的心田,她把真情融化进雅艳的血脉。是她第一次让雅艳懂得了音乐的神圣,看到了老师的大爱。这是多么好的一位良师啊,无情的疾病却过早地夺去了她的生命。

        更多的珍惜,源于她对亲人的愧疚和对爱心朋友的欠亏。29年来,奶奶、父母给了她数不尽的疼爱和宽容,可她这几年,忙于工作,忙于支教,没有对老人尽孝道;近些年,为了她的志愿事业,家人、亲戚,还有天南地北的爱心朋友,给了她难以言表的支持和理解,可她却无法分心,像关心学生、牵挂山区孩子那样,给他们送去她的思念和更多的回报。

        最无法忘却的是她人生旅途上,最重要的两段历程。

        上海师大,这所培养了数以万计优秀师资的高等学府,以它“厚德、博学、求是、笃行”的训导,给了她发展的最大支撑和最好环境。学校为她提供了许多锻炼的机会,妥善安排了培养的计划,积极创造了深造的条件。学校和学院领导始终关心着她的成长;工会、团委、学工部、宣传部的老师在她困难的时候,给了她温暖的鼓励;组织、人事、妇委会等部门的同志,在她前进的路上,给了她有力的支持。音乐学院的老师和学生,则是她最无私的战友和最直接的后援团,他们帮她一起组织“三下乡”活动,一起捐款资助贫困孩子,分担了她支教时期的所有教育教学工作。

        广西百色田阳,这块曾经孕育过“百色起义”“二都暴动”的红色土壤,用它革命的传统、淳朴的民风、坚忍不拔的精神,滋养着孙雅艳的思想和意志。
第一批志愿者先行的足迹,带她走进大山,让她看到了人生艰难的另外一面,教她读懂了中国国情这本大书的另外一章。

       农民琨、黄铁生、蔡梅、梁晓碧这些生于斯、长于斯的农村干部,对志愿者的关心和热诚,让她看到了西部崛起的希望。

        坤平学校宿舍门口,悄悄送来的野花、白菜;崎岖山路,当地村民、学生的雨中等待;生日之夜,孩子们簇拥送上的真情祝福;烈士陵园,无名战士墓前的不灭香火……桩桩件件都在滋润着她年轻的心,让她时时刻刻都在感念这生命的恩赐,都在珍惜这人间的福份。

         是他们启迪她进一步思考:什么是真诚?什么是坚守?什么是担当?什么是奉献?

        是他们鞭策她再一次自问:怎样的人生,生命才有价值?怎样的选择,青春才能无悔?

        每想起这些,孙雅艳的心中就充满温暖和柔情,她知道,她不是一个人在奋斗。她的身边站着许多同志和战友,她的身后有着一个坚强的群体,哪怕是一些暂时还不理解的质疑,也会成为时时提醒她不断完善自己的警钟和诤言。人生路上总会有苦难,其实苦难也是一种生命的馈赠。

        体验爱、体验温暖、体验苦难,都是生命的本能。生命有时是痛苦的,这是许多人凭着本能就可以体验到的常理;但生命其实也是幸福的,这是一个需要用心才能领悟到的真理。从小学会珍惜、懂得感恩,就是载你幸福远航的航船。

       孙雅艳受伤的消息,牵动了许多人的心。

       上海市教委的领导和上海师大的领导、老师闻讯赶到温州,探望慰问,嘱咐她一定要安心把伤养好。

         北京70多岁的“故事爷爷”李晋华一再向记者追问雅艳的伤情,让她一定要及时治疗;

        广西玉凤镇农镇长,一次又一次发来短信,关心她的康复情况;

        几个受资助的学生甚至希望她去田阳养伤,让她们来照顾她;

        坤平的李璐彤老师,特地奔波60多里地,采摘了治伤疗骨的草药,给艳姐捎去;

        那些已经升入田阳民族中学的孩子,更是对着记者的录音机,流着泪,打着手语,唱起孙老师当年教会他们的歌《感恩的心》,祝愿她早日恢复健康;

        当地民间一个颇有名望的老人,专程从桥业的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龙洞中,找来一块幸运石,为她刻上“幸福平安”的祝福……

        手捧石头,听着录音机里孩子们深情的歌声,一向快人快语的孙雅艳哽咽了:“我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我的感动,我承受不起他们的爱。”

        此刻,她深深感受到了生命中这份沉沉的爱,“爱是一个圆环,它是靠无数人的爱心来连接;爱是一种接力,我只是传递着先行者交给我的火种。能够成为这圆环中的一环,参与这场永恒的接力,那就是一种幸福。”

        她要继续志愿事业,继续爱的传递。她必须更加努力前行,她知道:那些已经长眠地下,但仍活在她心里的烈士,才是真正的英雄,而她只是一个平凡的教师,一名普通的志愿者。

        孙雅艳用心作词谱曲过一首《将爱进行到底》的歌——

爱一直在延续着生命的奇迹
我们的世界因爱而无限精彩
因为我被爱所以付出爱,爱满胸怀
爱亲人、爱好友、爱自己、爱每一个人
我们要将爱进行到底
爱将温暖每个心房!

        每一句歌词,都融进了她的真诚,每一个音符,都寄托着她的情怀。

        人生如歌。爱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音符,她蓬勃的人生一定会续写更加动人的时代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