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地方愿景 追求卓越使命——李进校长在《今日中国论坛》杂志发表的文章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06-12-19浏览次数:2016



    坚持工作基调,形成工作思路

    落实、聚焦、突破,这是上海市的工作基调,也是上海师范大学工作的执行思路。学校工作的时间路线图要紧扣上海地区2006年至2020年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上海城市的中长期建设规划来展开,实际运作要按照地区“十一五”规划的要求,来谋划自身发展。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对学校发展规划提出了“一、三、五”的实施方针,即抓好开局年,抓实前三年,然后抓稳后两年,这一目标导向非常清晰,三个阶段前为基础,后为检验,一步一步上台阶。学校的“空间路线图”的目标就是要抢占发展空间上的制高点。实际上,它是一套办学的策略,学校处处要体现地处国际化大都市的地方综合性大学的水平。这也是学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学校持续发展的具体体现。当前,要把这一战略思想渗透到全校师生员工的工作态度中,形成“战略,事业,个人”三位一体的执行格局,以十一五规划统筹全局,聚焦重点,凝练目标,突破瓶颈,干事出活。在工作思路上,主要围绕四句话来开展。

    一是立足落实。发展是硬道理,学校发展要按照规划来统筹全局,而规划必须由项目来支撑,再好的规划,如果没有项目,如果不能付诸实施,得不到落实,就是空话。项目怎么去做,要聚焦,要有突破方向。同时要把项目的时间节点和责任人都明确地定下来,这样才能真正地上台阶。因此,学校现在必须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抓手,形成切实可行的举措,狠抓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

    二是围绕主线。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是考量学校各项工作的重要标尺。学校的工作主线就增强核心竞争力,增强综合实力。一方面要用世界眼光,以更开阔的眼界和思路进行战略谋划;另一方面要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中体现国际水准。学校各部门要通过承接高水平的科技创新项目和前沿的教师教育项目,展示学校的综合实力。学校的工作逻辑是:主动服务社会、提升学科水平、提高教学质量,这是高等院校的三项基本任务,但这一顺序体现了一所地方重点大学的工作的重心和工作的切入点。就是在主动服务社会中加快发展自身。地方高校的生命力就在于其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紧密联系中。

    三是抓住重点。聚焦和着力解决影响学校发展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是学校取得新的发展的关键所在。学校形态布局必须与城市形态布局相匹配,因此,在学校发展过程中,要重点抓好学科专业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这两个形态布局,即文、理、工科如何协调发展,适应区域产业结构之调整及能级之提升;文科见长应用为主如何体现,师范特色如何成为优势,落实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服务教师教育之使命;随之而产生的是,切实解决影响这两个形态布局的资源匹配和管理匹配两大问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理顺内部管理体制、进行校区布局结构调整,管理要出效益,资源要用活、用好、用足。

    四是稳妥推进。绩效是学校发展的生存线,发展要从实际出发,不能盲目浪费资源,不能盲目牺牲利益。发展必须坚持创新,稳定基础,形成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环境。迈小步不停步,捏紧拳头谋发展,长效机制保发展;实事实做,实力攀登,实利提高;跟紧上海整个高教发展总体布局的节奏和步伐,力求部分超越。学校的发展需要全校教职员工的志气、勇气、才气、大气。学校的客观地位往往是无法改变的,但是,学校的品格和品质是可以改变的,学校的特色定位是可以创建的。所以,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一个基本原则:不随意争论、不盲目攀比,着力做事情,着眼拼实力,一心谋绩效。

    坚持“三个围绕”,做好发展文章

    1、围绕定位做文章。上海师大的发展目标是建设高水平大学,并以此作为不断发展的新起点。具体可以表述为:从全国来看,上海师大要成为一所国内著名大学,所谓著名大学,在有关公认的排名序列要名列前茅,对学校而言,就是在整个全国高校中有自己的位置,要参照各项体现学校实力的指标,逐年递升,打出品牌,跻身同类学校的高水平圈子;从区域来看,上海师大要成为一所地方首选和领先大学。所谓首选和领先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都有独到的见解。对于上海来说,就是社会各基层单位非常关心,老百姓十分关注而又首先选择的学校,对学校而言,就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性科技研究以及提供社会优质服务为特长,力求发展以地方社会经济为基础的大学文化和学术水平,为社会提供首选服务项目,为教师组织首选科技项目,为学生形成首选教育课程,为行业培育首选毕业生。

    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上海师范大学获得优秀,办学定位已经非常清晰,即是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文科见长,并具有师范特色的地方综合性大学。这个定位的描述,其关键词的权重顺序是“地方、综合、文科、师范”。以“地方”为第一顺序,突出的是地方高校为地方服务;“综合”则表明学校有较全的学科门类,并需要进一步交叉融合不断提升内涵。在内涵建设上,又有一个逻辑顺序,就是创新、应用、质量、实力。地方高校的创新不能离开应用,但是要以质量为本,要提升整体实力。总之,上海师大既要具备国际视野,又要落实本土行动;要树立形象在先,集聚实力为本,凝聚人才为要。这个理念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贯彻下去。

    2、围绕核心定策略。学校的发展要抓住几个关键:教学基础,质量永恒;学科引领,聚焦突破;应用辐射,实力服务;各居其位,共谋发展。前面三项是任务和使命,最后一项是落脚点。“各居其位、共谋发展”有两层含义:一是上海师大是上海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要与上海高等教育发展息息相关,但又要在全市高校的布局结构中根据应有的位置发挥自身优势,做出自己的贡献;二是学校内部各个学院要形成学校整体发展的合力,而不能只看到院系的“个性”,而忽视了学校目标定位的“共性”,要齐心协力打造上海师大的品牌。

    上海师大要打造品牌,显示实力,就要考虑学校发展的制高点。

    第一,要努力成为一所优势综合的学校。为此学校要抓“两头”、“两手”、“两脚”。“两头”的一头是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另一头是服务社会与服务基础教育;“两手”是指教学与科研、质量与市场,这两手都要硬;“两脚”是指文科与理工科,优势学科和交叉学科,要从中找出学校新的增长点。

    第二,要努力成为一所优质品牌的学校。要以质量取胜,要有品牌意识。麦肯锡公司在去年10月的一份报告中称,中国大学生只有10%适应在外企工作。另有一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大学生普遍存在四个弱点:外语能力弱、应用技能弱、工作态度和团队精神弱、跨文化认同弱。如果上海师大能切实按照“德、艺、语、技”培养目标组织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变四个弱为四个强,就能打出学校的品牌。质量是学校发展的命脉,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要紧跟市场,与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国际标准接轨。

    由此,必须深入地考虑学校的教学模式和课程组合的问题,强调三个“进路”,即课程进路、证书进路、社会进路。首先考虑课程进路,要做好课程设计,要组合课程模块,要组成学分模块。然后考虑学生的证书进路,有了课程模块组合,有了课程学分组合,学生就能拿到多种证书,多证书构成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最后考虑社会进路,学生掌握了基本技能,进入到社会的预定行业。这种有效形式的教学链,体现了学校教育质量的地位。讲课程设计,讲学分组合,讲证书进路,讲社会准入,这是一个办学的认知方向和操作方向。

    第三,要努力成为一所理念输出的学校。高水平大学不仅讲硬实力,更讲软实力。所谓软实力,就是外部影响力和内部感召力。学校的教育理念要能够凝聚师生员工,要能够在同类学校中成为典范,出思想、出经验,起引领作用。总之,学校在教育理念、教育风格、教育形态、教育模式、教育质量、教育价值上,都应该有自己的话语权。“思想富则校必富,思想兴则校必兴”。

    3、围绕改革讲惠及。建立和谐校园的核心是摆正利益关系。学校在推行改革的同时,必须以两个“同步”为利益取向。

    一是个人事业与学校事业要同步发展。学校应该为每一个教职工提供平台,倡导做好学校发展的每件事,创造个人发展的每一个机会。同时,学校每一位教职工也应该明白,事情总有大道理、小道理,必须深刻认识和践行这两者的辩证关系,大道理要吸取小道理中合理部分,但小道理最终要服从学校整体发展的大道理。

    二是教职工福利与学校实力要同步提高。人干事业,事业凝聚人;人创福利,福利凝聚人。学校要保证基本福利的逐步递增,但强调的是绩效增量,出活奖励。同时由于资源有限,学校始终强调开源节流。没有开拓,没有节约,就没有福利。

    找准参照体系,明确发展方向

    首先,学校要从领会国家的教育要求和瞄准区域发展的需求出发确定发展的方向。上海对高等学校的发展有着明确的区域要求。学校要认清形势,立足创新,明确使命,坚持改革,切实把发展的重心转移到内涵建设上来,要以更具活力、更具显示度、更具社会贡献度为目标,融入上海科教兴市主战场,着眼创新人才培养,并在主动承担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任中,找到自身的作用点,形成自身的制高点。上海对上海师大的要求,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在招生数上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二是发挥学校的特长与特色,着眼于以应用文科为主、以服务基础教育为己任的发展;三是要为上海的文化建设、终身教育作贡献。因此,上海师大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努力在地方高校和师范类高校中占领先地位,以自身的实力来赢得区域发展的更大支持。

    其次,学校要在与同级同类院校的比较中确立自己的特色和特长。 从上海师大的本科专业分析,目前专业数已达73个,位居全市第三。其中全市分布3个点以下的专业有28个,分布4-9个点的专业有24个,其余为分布10个点以上的专业,这就要求学校考虑如何以特色和特长取胜。从上海师大的学位点分析,目前已有一级学科博士点二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2个,博士后流动站二个,一级学科硕士点9个,二级学科硕士点93个。但无论从全国师范院校的综合实力排名,学位点的数量和增量,学术学位点和专业学位点的结构,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数量,还是我校去年在全国和上海的科研项目和课题的数量和层次,高校教学成果奖项的获得总数,以及精品课程的获得数量上,优势不明显,特色不鲜明,甚至显得与学校的地位不相称,因此,学校要有“不进则退,慢进也退”的紧迫感、使命感,必须苦练内功,迎头赶上。

    再者,学校要将反映高校竞争力的指标作为提升学校内涵的参照系。我们可以从中国高校综合竞争力的评价、中国高校科技创新竞争力的评价和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竞争力的评价这三个方面观察、分析并集中力量攻关,以提升学校的科研实力。关于一个学校的学科建设和科研,还要强调几点:一要讲整体优势,不仅从学位点规模,更从学部的平台,国际的平台考虑发展,要有科研成果含量。二要讲资源匹配,见人见物。保证学术团队和梯队的科研水平的不断提升,学科的实验条件和实验水平,以及理论转化的层次和水平的不断提高。三要讲学科布局,学科布局合理不合理,不完全在于“齐全”,更在于“融合”。即在于基础和应用学科,跨学科互相支撑、互相依托,互相促进,体现一个集群的整体优势。四要讲学科环境,形成学校良好的学科建设和科研的人际环境,宽容失败,鼓励创新。

    建立健全制度,强化科学管理

    1、决策民主,执行有力。学校要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制度。科学民主决策制度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规则保证。学校决策要有议事规则,要强调决策的程序和按程序的决策,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实现现实主义的和解。但执行要集中,要有力。二是行政分工要明确。领导和群众,学校和中层,正职和副职,各个角色要分明。对于领导者来讲,要善于听取意见,作风要民主,在班子中要讲团结,讲大局;对于群众来讲,要讲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以集中意志,实现学校的总体目标。三是要实行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每一级干部对待工作做到不推诿,不敷衍塞责,要敢于负责。当干部就要奉献,斤斤计较是当不好干部的;当干部还要善于协调,善于共事,善于欣赏他人,心态要好。
作为学校的主要领导,在工作中更应该注意发扬民主。要善于综合各方意见,诚心听取反对意见,真心团结持不同意见的同事。同时要坚持原则,与人为善,畅通交流沟通的渠道。只有把学校的目标变成全校上下共识,成为全体干部师生员工的自觉行动,就可以脚踏实地地去实施目标。学校在推进工作中还要强调继承传统、维系学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领导要充分听取老领导、老教授、老职工的真知灼见,充分听取各民主党派人士的真知灼见,充分听取教代会代表的真知灼见。

    2、指标分解,流程保证。实现学校“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关键是将这些目标指标化、定量化,用流程来保证。在实施过程中,要及时检测,开展中期评估和后期评价。
一看核心指标。这是反映学校实力和战略总体实施要求的指标,要求每个项目列出若干观测点以及分步实施的时间节点。其中要特别关注学科建设、教学质量、社会服务能力、师资队伍结构、办学特色、教职工福利等一些标志性的指标。

    二看分类指标。这是根据学校二级部门在学校战略实施中的不同功能定位和发展导向而设置的,学校以此将作为绩效考核标准的内容,也要列表明细。

    三看比较指标。这是反映教育发展区域间差异的指标,要通过学校与国内外同类学校的比较,分析自身的实际水平和主要差距,主动借鉴相关领域中领先者的有效方式,并以最佳水平为基准定下自己的指标,通过努力赶超对手。

    四看监测指标。就是通过纵向数据比较来反映学校实施战略的进程,要年年有记录,五年有参照,把指标分解到职能部门,既有阶段目标,又有流程保证。

    抓落实是推进学校工作的关键。首先,校领导要指导,要讲透理念,要创造条件,这个取决于校领导的宏观能力和工作作风;其次,中层干部要执行,要创造性地制定计划,这个取决于中层干部的操作思路和组织能力;再者,第一线教职工要实施,这个取决于教职工的敬业精神和业务能力。

    3、以人为本,振奋精神。为了学校的发展,全校教职工要有“野心”,要“扑食”,要有一种奋发向上、抢抓机遇的精神,认准了方向,就一步一步往前走。学校的工作要让群众知情、参与和监督,因为知情才有信心,参与才会用心,监督才能放心。

    在推动学校发展中,必须加强两支队伍的建设。一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要引进和培养并举,其中要特别关注资深教授和中青年教师这两支主力军,既要发挥资深教授的作用,又让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对教师一方面要充分理解,实施人性化管理,另一方面,也要以国际化大都市为背景,提出更高的要求。二是育人队伍建设,随着学校办学规模扩大,以辅导员为骨干的育人队伍要探索育人的有效形式和途径,辅导员队伍得到加强了,学生的素质养成就有了可靠保障。

    (来源:《今日中国论坛》2006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