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继发:坚持不懈埋头科研 脚踏实地为人师表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9-11-30浏览次数:6525


  蒋继发:数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9 年7 月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博士 论文获首届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在安徽师大数学系工作期间任数学系副主任,后进入 中国科大数学系工作,任基础数学博士点博士生导师和交叉学科生物数学博士点负责人;在同济 大学数学系工作期间担任系主任,二级教授。1992 年被国家人事部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 家,同年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其科研成果《非线性常微分方程的渐近性态》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并获曾宪梓教育基金奖。曾当选安徽省政协第七、第八和第九届委员会委员。从事动力系 统和微分方程,研究分支涉及随机/ 非自治动力系统和微分方程、单调/竞争动力系统和反应扩散 方程、生物数学等。

教学培养 见解新颖 方式独特

  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蒋继发教授逐渐形成了一套他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特别是对于培养指导研究生,蒋老师更有其独到的思想和见解。他说,要培养一名优秀的学生,不是手把手的教导,也不是严厉的指导或是放任不管。他认为教学应该有两个阶段:一是要为学术找到一个有价值的方向,引领学生、指导学生;二是放手让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能力。

  如何选择研究方向,是研究生步入科研阶段首先面临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科学研究的水平和质量。蒋老师说:“在纯数学领域,扎实的基础理论是走上学术道路的底子,必须监督学生打好基础。在学生初涉学术领域时,对自己兴趣方向很难把握,导师应该像航灯一样,全力以赴帮助学生找到一个有价值的研究方向,为他们以后的学术研究开辟道路。”蒋老师认为,在这方面,首先要对学生的选题有个大体上的构想和把握,这样才能在随后的研究开展过程中,与学生同步思考。

  而除了选题外最重要的是培养研究生的两种能力。一种是敏锐的洞察力,它能使学生在层层迷雾中迅速抓住课题中本质性、关键性的核心问题;另一种是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良好的专业综合素质。培养这两种能力就是蒋继发老师所说的专业基本功。

  当研究生做出了阶段性成果时,蒋老师总是鼓励其及时整理,并撰写成学术论文,向国际专业杂志投稿。蒋老师用“逐字、逐个字母”来形容他修改学生论文第一、第二稿时的仔细认真,大到文章架构、引言、证明、成果意义的表述;小到单词的字母、大小写、标点符号,无不一一予以细读校正。

  当学生明确了自己的研究方向,逐渐走上学术道路时,蒋老师便采取逐渐放手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这就是他所说的第二阶段:放手尝试,鼓励独立。他经常在参加数学专业领域的国内学术会议时带上自己的学生,让他们创造锻炼自己的机会和条件,蒋老师说,这样的会议能让学生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也能学习到别人的优点。他还破除常规,积极鼓励、支持博士研究生独立申报省市级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平时的教学中,蒋老师从不以导师自居,而总是以一个朋友或是合作伙伴的身份和学生交流探讨。蒋老师的另一特点是授课特别认真,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的课,即使上过多遍,每次讲稿都认认真真重写,但是真正授课时从不用讲稿。讲课由浅入深,特别注重通过简单的例子阐述其历史背景和蕴含的数学本质。注重语言精练、逻辑严密、深入浅出、详略恰当、幽默风趣。秉持这样的教学理念,采取独特的培养方式,蒋老师在培养指导研究生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分别在2004年和2006年培养两名博士获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其中一名博士生获得2005年中国科学院优秀50篇论文和中国数学学会第七届钟家庆奖,这两个年轻人现均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由于培养研究生的成绩,在2004年至2006年期间,他连续三年被中国科学院评为“优秀研究生指导导师”。

  蒋老师说,培养指导研究生既有艰苦的付出,更有收获的喜悦。“当他们逐渐成长起来,能与我平等对话的时候,我特别高兴,因为自己又多了一位科研的同行。”

科研成果 被评价“已达到国际水平”

  在采访之前,由于对蒋老师的了解甚少,我们走了一下“捷径”,先在网上搜索有关蒋老师的资料。搜索的结果着实让人吓一跳,这位教授的成果铺了整整一页文档,于是便下了断定:这位教授肯定是个学富五车的老学者!可是之后的采访再次让我们感到意外:蒋老师一点没有学者的架子,十分平易近人。他一再强调要实事求是地写,不要拔高。

  蒋老师除了在教学上成绩突出,其在科研上取得的成果也十分喜人。蒋老师完美地解决了M.W.Hirsch的一个稳定性猜测,奠定了几乎周期演化系统轨线收敛的框架,在最弱的条件下,证明自治/周期/几乎周期的偏微分方程、常微分方程、泛函微分方程和抽象映射的轨线的收敛性,统一了多年来这一领域的一系列结果。蒋老师的这项成果及其方法被不同领域,包括动力系统、非线性分析、控制论和生物或生态的学者引用40篇次;精细描述单调动力系统吸引子的结构,合作解决了H.L.Smith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竞争映射的“负载单形”唯一性猜测和光滑性等公开问题;合作解决了Capasso等提出的“鞍点结构”猜测等。其中有些成果被国际同行评价为“非常深奥”、“非常精美”,其方法是“原创的,极其不平凡的”,等等。蒋教授有多项科研成果通过鉴定,其鉴定结果均为“达到国际水平。”

到目前为止,蒋老师已经在J.ReineAngewMath.,Trans.AMS.,SIAMJ.Math.Anal.,SIAMJ.Appl.Math.,J.Diff.Eqns.,Nonlinearity,J.Math.Biol.,Bull.,Biol.Math.,DCDS等国际重要SCI刊物上发表了近60篇论文;被SCI杂志他人引用超过130篇次。

  不仅如此,蒋老师还曾主持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参加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一项科学院创新项目。

  每一项成果的取得都让蒋老师感到十分开心。他开心的不是名誉,而是每解决一个问题时油然升起的满足感和自豪感,那是发自肺腑的对科学执着的追求和获得回报的快感。

寄语学生 科研需要执着和谦逊的态度

  扎实的基础是百丈高楼最重要的前提,一切学科的学习皆是如此,而从事科研更需要强调这一点。蒋老师心里很明白,自己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在现今的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在逐步加快,必须毫不松懈地不断为自己“充电”。每当有空闲的时候,他总是阅读各种专业期刊和相关资料,了解科研的前沿动态,促使自己不断有新鲜、新颖的想法涌现出来。他说,“如果没有最基础的东西打底,那么研究出来的东西就像是空中楼阁和肥皂泡沫,再吹得天花乱坠终究会破灭;而经常注意保持与科研发展步伐的一致,则是一名科研工作者最起码的要求。”

  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的蒋老师是一位很严谨、谦逊的人,虚心好学的他一旦有出国访问的机会,总是极力推荐学生前往与国外同行合作交流,让他们通过参加各种学术会议,聆听其他研究者的交流报告,了解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学习别人是如何阐述学术思想的;通过感受浓郁的学术氛围,得到收获和启迪。

  “干一行,爱一行。只有通过不断的奉献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当问及怎样才能像蒋老师那样几十年如一日,不断保持坚持不懈的精神时,蒋老师回答说:“当你在坚持做一件事情之前,首先要确定你是不是喜欢这件事,喜欢这个行业。”他说,像现在很多的学生,他们都是很聪明的,但是有的人不确定自己所做的事情是不是自己喜欢的,是不是由自己的爱好使然。当一件事情是由你的兴趣和爱好引起的,那么你就必然会在这件事情上付出最大的努力和坚持,现在有很多学生缺少的往往就是这一点。所以我们常常看到有很多学生,本来一开始兴致高涨地去做一件事情,但常常是三分钟热度,过不了多久就不做了,放弃了,这不是从事科研应有的态度。

  由此可知,我们也可以明白,蒋老师之所以能投入很大的精力专注于自己的研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对自己事业的热爱。无论是在1989年取得博士学位时撰写的那篇博士论文获得首届中科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还是现在科研上不断取得的累累硕果,蒋老师靠的都是这份对自己事业的热爱和追求的执着。蒋老师说,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是怨天尤人,而是不气馁、不放弃自己的想法,想办法去解决它、克服它,只有这样才能看到成功的曙光。搞研究必定会碰到很多意想不到或不能轻易解决的问题,困难也是一重接一重来考验你。如果在碰到一个困难的时候,你放弃了,那么你之前所做的一切都将付诸东流。即便是一个很好的想法和观点,但因为你放弃了,也就不能再绽放它灿烂的光芒。坚韧不拔的意志、持之以恒的毅力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蒋老师鼓励我们说,年轻人在出现畏难或懈怠情绪时,应克服它,学会忍受寂寞,学会坚持到底。

  1995年中科大首届“跨世纪优秀人才奖”、2004年到2006年连续三年被中科院评为“优秀研究生导师”……蒋老师虽然有着很多荣誉,但他一直坚信“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他说,研究是没有尽头的,每个人的研究都不会是一个终点,总会有人想去突破它。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支持,固然使我很开心,并感到欣慰;但是我们不可以骄傲,因为学海无涯。蒋老师一再强调,对于科研,我们需要的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夸大的东西,就像是空中楼阁,没有基础的东西支撑,是很容易被别人驳回而倒塌的。

  在采访中,我们也更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一个成功者必定是一个耐得住寂寞的人;一个人以严谨的态度对一个课题进行系统研究时,必须记住坚持是你最好的老师。

采访手记

  蒋老师经常奔波于各地开讲座或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当我们联系他的时候,他还在出差回来的路上。过了约定的时间几分钟,蒋老师风尘仆仆地来到了办公室,为没有准时赶到而向我们表示歉意。因为刚装修了办公室,还没来得及进行打扫的办公室沙发上沾一点灰尘,细心的蒋老师特地找了一张纸,垫在沙发上让我们坐下。这两个小细节不禁让我们感到眼前的这位教授必定是个做事严于律己,而对学生又细心体贴的人。

  在随后的采访中也证明了我们的判断是正确的。蒋老师的研究态度、处事方法、教学心得,无一不体现出他做事细致、对己严格,对人宽厚的处世风格。他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采访时,他一再表示对我们学生记者工作的体谅、支持,他鼓励我们说,学生就是需要多参与各种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在这个过程当中培养自己的各种能力,增加自己的抗压和应变能力。他说,学生对于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如果能坚持下去,并付之行动的话,很多事情都会得到意 想不到的好结果。凡此种种,我们不难感受到蒋老师对人对己的态 度,疼爱学生但又细心体贴;投入科研但也不会给自己太大压力, 这正是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和科研工作者所应具备的宝贵品质。(撰稿:黄玉佩 陈钰凤)

来源:《上海师大报——月末特刊》 2009年1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