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良:“我愿为旅游学科发展竭尽绵薄之力”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10-09-30浏览次数:4007



        于良 上海市高校特聘教授,我校客座教授。本科毕业于杭州大学英语专业,1983年赴美在波士顿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后又取得美俄勒冈大学的博士学位。博士毕业之后先执教于北亚利桑那大学酒店管理学院,1996年转到乔治华盛顿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酒店管理系任教至今,现任该系的系主任。此外还担任该校饭店教育学院酒店委员会成员、旅游研究委员会成员等,并出任《度假旅游营销周刊》等学术杂志编委。

求学经历 “这个新兴产业的前景吸引了我”

  如今的国人走出国门领略外面世界的精彩早已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中国刚刚撩起与世界阻隔的那层薄纱时,彼此都感神秘而充满着探究的好奇。于良教授的人生,应该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有了新的转折。
  从杭州大学英语专业毕业后,于老师被分配到中国国际旅行社杭州分社做英语导游。那个时候他接待了许多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的游客,成为旅游行业第一线的服务人员。由于工作突出他被国家旅游局评为1982年的“全国优秀导游”,也就是在这四年和旅游亲密接触的时间里,于老师慢慢萌生了学习旅游专业的想法。1983年,于老师赴美到波士顿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后又取得了美国俄勒冈大学的博士学位。由此开始,旅游领域成为于老师一生研究的课题。采访时于良教授对记者说:“尽管自古至今人类由于种种原因离不开旅游活动,但作为一门应用性的学科,旅游还是一个年轻的、正在成长的学科,这正是它最吸引我的地方。我愿为中国旅游学科的发展竭尽绵薄之力。”而这一做,就是将近30个春秋。
  博士毕业之后,于老师先在北亚利桑那大学酒店管理学院执教7年,当时的研究方向是国际旅游酒店管理,主要侧重于中国。由于科研成果突出,他提早一年被评为副教授,1993年至1996年连续四年被学院评为“优秀研究”奖。1996年,他开始在乔治华盛顿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酒店管理系任教,在这期间他还做了六年的旅游管理项目主任,现在任该系的系主任。
  于老师的学术研究兴趣是国际旅游和酒店的发展和管理,地域范围主要是亚洲,他是最早对中国旅游业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其研究理论主要是应用工商管理学中的知识管理、战略管理、项目管理和客户满意度分析,总共发表了40多篇有关国际旅游酒店发展和管理研究论文以及著作里的章节。
  在教学和研究之外,于老师还经常为政府机构、国际金融机构、国际非政府组织、国际援助组织和企业提供咨询服务。1995年,他担任了美国总统白宫旅游会议研究人员之一,为美国政府和旅游行业高层决策提供理论依据。他也曾作为国际专家,为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和四川省人民政府作过《四川省旅游产业价值联的分析》的研究,曾和国内学者合作研究北京市民对北京奥运会的支持度调查等。
除此之外,于老师还是《旅游科学》《中国旅游研究学刊》《假日营销学刊》《酒店旅游教育学刊》等旅游研究学术杂志的编委;经常受华盛顿特区新闻媒体的邀请,在电台、电视台和报刊上分析讨论国际旅游时事和论题。特别是在近两年,经常可以见到他在《美国之音》的《海峡两岸》中文电台和电视台里对大陆和台湾两岸旅游发展及对两岸关系发展的分析。

教学经验 以严谨的态度成就品牌专业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就留学美国的于老师在谈起国外多年拼搏的感受时感慨良多:“在美国工作这么多年,感受最深的就是工作严谨,治学严谨。”在高节奏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中,人人总是认真地对待自己的每一项工作,学者则治学严谨,大量参考研究文献,进行科学论证。严谨的工作和治学方法是取得较高教学和科研质量的前提。
  于老师现在负责的乔治华盛顿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酒店管理系建立于1973年,其旅游管理专业是国际上成立最早的管理专业之一。据了解,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该系就被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指定为该组织的教育培训世界各国政府旅游官员和企业管理的教育基地。作为一个“掌门人”,于老师说,“乔治华盛顿大学作为一所私立学校,它是靠自身操作盈利,类似于企业的管理,有着很大的市场压力。”多年的行政管理经验,于老师将其形象地归纳为“前门”、“后门”理论,“前门”抓宣传,品牌打造,吸引更多新生,达到招生目标;“后门”抓师资建设、教学质量,让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经历,毕业后成为忠实的校友,向更多的人推荐本专业。
  在乔治华盛顿大学,于老师给本科生和研究生(包括远程教育班)上课,并担任博士生指导委员会成员,他现在还任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教育委员会成员,一直活跃在教学的第一线,因此在教学方面也颇有心得。
  在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旅游酒店管理系属于较早成立旅游远程教育专业的系科。于老师从2001年开始就从事远程教育,他特别强调创新。为了提高远程教育学生学习效率并积累经验,他不断探索实践高科技的新技术,对该系的远程教育平台“黑板”(Bb)运用自如,利用ElluminiteLive!以第一时间讲授课程和学生讨论问题。他还利用学院的高科技教室,将教室里讲授的课制成录像和录音(Potcast),然后上载到“黑板”上供远程教育学生学习。这些教学创新很受远程教育学生的好评。
体验式教育也是于老师在教学中所提倡的。作为和世界旅游组织合作的项目,他每年夏天带学生到一个国家实地考察,做旅游发展规划。这样的教育方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将其所学用于实践的舞台,在增加他们兴趣的同时,也促使他们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现实思考。于老师曾带领硕士研究生在蒙古国进行深度考察,分析国际旅游者在蒙古国的满意度,发表了第一篇全面深入分析国际旅游者在蒙古国旅游的满意程度的论文。

科研成果 关注世博,推进师大专业新发展

  于良老师曾向记者提供一份个人简历,这份简单记录了他的学术成果的简历却有13页之多,粗略统计,从1990年被北亚利桑那大学酒店餐饮管理学院聘为助理教授开始,于老师单独或与他人合作的著作有5部,发表在权威学术期刊上的论文有20余篇,此外还有近20篇论文在重要的学术研讨会上发表。此外,他还进行了6个重要的学术项目的研究。这些还不包括他发表在其他刊物上的论文、参加工商业会议的重要发言、做过的相关咨询工作等。仅1994年一年,他发表在权威学术期刊上的文章就有4篇。他撰著的《国际酒店业:管理和运作》一书已被作为教科书广泛用于本科和研究生的课程教学,该书最近又在印度出版,成为印度旅游酒店管理院校的教科书和供研究生参考的研究著作。于老师合作编辑的《中国旅游》研究论文集是中国旅游研究较早的论文集,对中国旅游的理论研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于老师多年坚持在科研的最前沿孜孜以求,所取得的骄人学术成果也获得了很多的荣誉。但在成就与荣誉背后,是于老师始终不曾放慢的科研步伐。他说,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于他而言十分正常。碰到压力很大的时候首要的是要保持冷静的头脑,这样才能进行理智的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成功不是最终的,失败不是致命的,真正算数的是执着的勇气。”丘吉尔的这句话时常被于老师用来激励自己。
  今年,于良教授成为我校的“****”(讲座教授)。其实早在2004年,在于老师的努力下,乔治华盛顿大学就协助我校成功举办了一个会展管理教育的国际论坛,这次会议在全国旅游教育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上师大的在全国的会展管理教育占领先地位打下了良好基础。面对新的工作,于老师说,“能被上海市教委评为****,我感到极大的荣幸。非常感谢上师大领导,以及旅游学院领导的推荐。”从今年7月份开始,于老师已在我校展开他的科研工作,并将在一年里完成“****”的教学和科研。
谈到具体的计划,于老师认为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开设讲座,讨论目前管理学科的新理念和研究方法。二是和上师大教师合作研究,重点围绕上海世博会开展两个课题的研究,评估上海世博会对打造上海作为旅游目的地品牌的影响和作用,为上海旅游目的地品牌的创造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政府、企业和社会在举办世博会方面的关系及其各自的功能,为下一届世博会举办国提供借鉴。这些研究成果均将投送国际期刊发表。三是和旅游学院(上海旅专)会展管理系的老师一起探讨培养能胜任国际会展管理人才的课程,使上师大的会展管理专业继续保持在国内的领先地位。

寄语学生 扩大视野,以信立人,加强可持续观念

  上海,最近正以世博会的举办而吸引世人的目光。于老师鼓励大家去世博会参观,在对上海世博会的思考中,他有着对学生的殷殷期待,那就是扩大国际化视野,加强可持续性观念。
  于老师解释说,本届世博会是历史上参展国家最多的一次,许多参展国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中国寻找商机,吸引中国的出境游客。中国已是国际社会的重要一员,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愿与中国建立良好的经济贸易、文化教育和其他领域的交往。我们在校学生应该广泛吸取国际知识,扩大国际化视野,只有这样,才能胜任以后日趋国际化的工作和竞争环境。于老师还指出,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就是在宣传如何可持续性地规划发展和管理城市,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我们在校学生也应该加强对可持续性理念的学习,尊重、保护自然和文化环境。
2008年,发生了由于华尔街一些金融管理人员只为私利而导致的波及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现在,美国的商学院都在加强道德教育,特别是诚信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所以,于老师也强调,我们上师大的学生,也要加强对自己的道德观的培养,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处事待人应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之上。

采访手记

  于良教授的忙碌超出我们的想象,一人身兼数职,刚从华盛顿飞到上海,下午就去山西参加会议。之前在网上搜索他的资料时就被吓了一跳,担负着这么多的社会事务,同时还进行如此繁重的科研工作,他有时间来接受采访吗?我们不由地在心里打起了小鼓。但是出乎我们的意料,他的回复几乎可以用迅速来形容。
  于老师平易近人,亲切得没有半点架子。他笑着说,每日高强度的工作之外,有两点是不妥协的,一是即使出差在外也会坚持每天跑步半小时、抽空与夫人一起去各种演出和艺术展览。二是从1994年开始,每年都会在感恩节邀请中国学者、学生来家做客,这已成为他们家的一个传统了。也许这几天的早晨,我们会在学校的操场上与热爱旅游、热爱生活、精力充沛的于老师擦肩而过。(撰稿 岳锡娜 朱新华)
来源:《上海师大报——月末特刊》 2010年0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