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耳闻美术学院有一个师生组成的创意设计工作室,近年来成果不少。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记者在虹漕南路9号美术学院设计工厂一幢普通的楼房里,采访了美术学院未来生活形态研究工作室(FLRC)创始人、美术学院艺术设计系教师庞鸣。坐在面前的庞老师十分普通,就是我们在校园里经常看到的青年教师的模样。这位年轻的设计系教师在短短的3年时间里,把工作室的设计教学和创作实践搞得风生水起,在上海工业设计界也小有名气。架构开放平台2008年5月,在美术学院庞鸣老师的筹备和推动下,美术学院未来生活形态研究工作室(FLRC)成立了。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和意大利著名的Domus设计学院的庞老师有着丰富的创新设计研发经历,现任教于美术学院艺术设计系工业设计专业。
那时,庞老师觉得目前国内传统的三角形架构教育体制很难让学生在创新上有所突破,因此在融产学研于一体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他采用国外顶级设计学院的设计管理和创意启发的教学方法,建立了一个以开放型架构为主导的平台———未来生活形态研究工作室。
这个平台最底部的架构是完全自由平等的,这里没有老师和学生的区分,只有执行者和思想者的角色。为充分调动各人不同的想法和执行力,大家一起进行头脑风暴、创作设计。工作室将持不同想法和意见的人组合起来,形成一个个3至5人的小团队,努力把一些发现做成现实化的东西。庞老师也是团队中的一员,但他在其中并不充当评价者或决策者,他的主要任务是构建、完善平台,推动平台的发展;搜集团队所需要的各种资源;给平台规划一个长远的方向。共享学习资源工作室想方设法给学生提供轻松、自然的设计环境,不但免费提供糖果、零食,还有国外相关的新书和杂志,凡是学生学习所需要的一切,庞老师总是想办法给予满足。一些课程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庞老师还会聘请专业的设计师上门开设课程。他说,只有为学生提供最新的资讯,才能让他们产生新的创意,学会如何在各种资讯中找到自己最需要的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工作室是完全开放的,其他任何专业的学生,只要对设计感兴趣都可使用。庞老师的想法是,工作室的资源被利用的程度越高,产生的效益才会越好。“这就好像播种一样,我们自己创造这个品牌,要先播种,拥有一片绿地,才能够种大树、盖房子。”
成果回馈社会的确,只经过短短的3年时间,庞老师的播种就有了不小的收获,工作室在设计研发和服务社会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近年来,工作室师生承接了多个企业的设计项目,先后与联想、ZTE和法国AES等大型企业开展合作,设计了各种工业化产品和公共设施产品,将抽象的创意作品转化为具体的社会产品,实现了团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2009年,他们设计的FrizzyLight(卷尺灯)荣获国际公认的工业设计界顶级奖项———德国红点概念设计奖。2010年,为参加“第六届上海国际创意产业活动周”而设计的“未来电瓶车”成为展场的一大亮点,引起观展者极大的兴趣。当年,由庞老师指导、FLRC成员参与设计的“太阳能家庭照明系统设计”成功申请了上海市大学生创新项目;FLRC成员傅轶夏,陈亮,宋佳琪,方建刚还分别进入了台湾浩汉设计公司“项目管理”、“产品设计”和“3C产品企划”部门实习;FLRC成员牟聪、戴玮设计的VolkswagenDeita概念SUV成功入围中国规模最大的汽车设计类竞赛———2011CarDesignNews中国汽车设计大赛。
现在,这支由10余人组成的设计团队,正在创新设计领域中不懈努力、勇攀高峰,工作室的目标是逐步发展成为教学理念新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意设计研发机构。(郭竹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