卅年“江湖路”回首笑谈中——记陈卫平教授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04-10浏览次数:94136


  2011年岁末,又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花落我校,这便是哲学学院陈卫平教授领衔的“当代中国哲学史(1949-2009)”。面对新的研究课题,陈教授继以一贯的果敢作风,放马下山,扬鞭启程,前方又是一片生机之景。而回首过去,他也能一派羽扇纶巾的气势,将他三十年来的学术之路,一一笑谈诉说,从那烟尘滚滚的来时路上,寻访马蹄得得的过往印迹。

  起初,似乎是很简单,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结束了几年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劳动生涯后,他以一名“工农兵学员”的身份,进入了当时几校合并的上海师范大学学习,毕业后便留在学校的党委办公室任秘书。恰逢研究生招考恢复了,他好学向上的天性顿被激发,于是努力通过了考试再次进入本校政教系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学习,从此在中国哲学史这一条道路上一行三十年,从好学青年熬成了真正的“老江湖”。

  陈卫平教授喜欢将自己的术业之路称作“走江湖”,多年的江湖走下来,虽不说有扬名立万的大功勋,然足以告慰的是,三十年来他始终坚持了下来,并在自己的研究领域里做出了一些成绩。这其中有两件事尤其值得一表,第一是九十年代初任华东师大系主任之时,曾于十个月内改变了系里经济上的“贫困”面貌;另一则是新世纪进入上海师大以来,八九年间将这里的哲学学科建设成为了一级学科博士点。

  哲学学科在大学里很普及,全国大大小小的院校开设的并不少,而如何在芸芸大众中脱颖而出,打造具有上海师大特色的哲学专业,一直是陈卫平教授心中的目标。通过近十年来的努力探索,他已经找到了一条发展的路子,提出了“三个一”的发展思路:首先,要有“一”些学术的强项。整个哲学大门类下分出了8个二级学科,要做到全面铺开是不可能的,因此陈教授就重点抓优势部分,以此来带动其它各学科的发展。时至今日,宗教学和伦理学已经在上海地区独占鳌头,而中国哲学也取得了与复旦、华东师大等名校并驾齐驱的地位,这与陈教授的合理规划是分不开的;其次,要有一个服务地方的平台,这个平台便是上海市的精神文明建设。近年来,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中许多重要思路及政策的出台都包含了我校的贡献力量,哲学的学以致用性在他的把握下有了较好的发挥;再次,要开辟一个师范教育的窗口,保持上海师大的师范特色不动摇,对本校生进行提高文化素质的教育。相关的平台有奉贤校区敬奉贤人、弘扬国学的“言子讲堂”,以及徐汇校区的“学以思”经典读书会,同时还与某些中学进行合作,在更宽广的学生群体中进行着传统文化的普及。“三个一”的发展思路,惠泽的不仅是院系,是学校,更是社会,是大众。陈教授独辟蹊径的学科发展理念,给人诸多启迪。

  身为优秀教师的他,在创新进取的同时,更时刻不忘培养学生的己任。来到上海师大后,他总是坚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形来制定相应的培养模式,引领其中真正有学问心者步入量身设计的轨道。学院对各层次学生都制定了合理的教学计划,研究生每年都有专门的学术报告会,也有相关论文集的编纂,让他们在学术报告会上产生“五分钟的光荣感”,而这很可能改变他们的一生。针对博士生更有每年一轮的外教授课季,请来国外的哲学名师为学生进行完整的课题讲授。而导师的定期坐班制更保证了学生们答疑解惑的需要。此外本科生的培养力度也丝毫不轻,除了答疑平台的同等开放外,也尝试着于去年举办了第一届本科生学术研讨会。学院还设有专门的阅览室,采取各类措施将学生们吸引到此,力求在整个学院培育优良的学风。另外,对本科生考研、硕士生考博,学院也始终大力支持,对学生们考学过程中的费用给予一定的补贴,并对考取名校的学生进行奖励。哲学学院的学生们在如此良好的学习环境下,多发奋努力,拼搏进取,今年就有同学免试直升为中国人大哲学学院的研究生。

  陈教授自身的学术步伐也一刻不曾停歇,在承担了多个国家级、上海市级的研究课题后,他已然成为领域内的“人物”,顺势也担任了多个哲学学会的会长职务,为我校的学科建设赢得了不少资源,提升了我校的学术地位。整个哲学学院的教师们也都在他的率领下不断收获硕果,仅2010年和2011年,该院教师就获得了十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其中一项为重大课题,此外还获得一项教育部重点项目,按人均比例来算,处于全校最高水平。其中方广锠等教授所做出的学术成果,更是被全国媒体广泛报道,中宣部还为此发了简报。一系列科研成果的取得为我校的学术文化建设增添了浓墨重彩。

  多年的治学生涯,不仅使陈教授硕果满枝,同时也使其悟出了一套自己的学术观———哲学史是哲学和史学的综合体,它的治学方法相应的也有两个结合:第一,“演戏”和“看戏”的结合,因为哲学需要的是时代舞台上的角色扮演,而历史则是对前人所演“戏剧”的冷静洞察;第二,辨名析理和考据求证相结合,严谨的逻辑分析是理论思维的哲学必须具备的,客观的考据求证则是服务于揭示事实的历史。“两个结合”的治学观念,如同一把闪光的宝剑,为他的学术生涯劈山开道,指明前方。

  三十多年的治学岁月弹指一挥,陈教授也在自己的“江湖”路上行进了大半辈子,然而他仍不能停歇。那尚未完成的学术课题,还等着他用心用力去打磨成精品;那并不明朗的学科前景,后继乏人的困窘局面,无一不在牵动着他那颗不肯歇息的心。他说,或许自己该退休了。可是我们知道,他的退休并不代表着一种终止,而是一派更加自由宽广的延伸,延伸到大道以外、愈发豪情澎湃的“江湖”路上。

        (学生记者孙沁言)

        陈卫平简介

        陈卫平,男,1951年6月出生于上海,1973年—1976年于华东师范大学政教系学习;1978年—1981年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并获硕士学位,随即在该校任教;1992年任教授;1995年任博士生导师;1999年—2000年在加拿大西门·菲莎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1995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2年调至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现为该校哲学学院院长、中国传统思想研究所(上海市重点研究基地)所长,马工程“中国哲学史”教材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中国哲学史”首席专家。现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哲学学会副会长、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曾获宝钢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曾宪梓基金三等奖、上海市育才奖(两次)。科研成果曾10次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次为合作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