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文明与文化遗产的保护——苏智良在文汇报发表的文章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09-09-25浏览次数:1668


        海峡两岸同种同族、文承一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祖先留给所有华夏子孙的共同财富,也是连接两岸人民的精神纽带。文化交流是两岸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日,第三届沪台民间论坛在上海华亭宾馆举行,来自沪台双方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沪台民间论坛作为两地交流的品牌项目,已成功举办两次,取得了良好效果,产生了广泛影响,为沪台两地各界人士以民间交流的形式探讨各类议题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搭建了合作的平台。在本次论坛上,沪台两地的专家学者就如何传承中华文化,发展城市文化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在当前两岸关系步入新轨道的契机之下,两岸就共同关心的文化问题交流思想感情,增加相互了解,对于推动两岸文化繁荣与和平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建筑是城市区别其他城市并展示自己独特文化的名片,处于中西文明交汇中心上海的建筑,也独领风骚。以石库门为例,石库门住宅较高的得房率和功能性正是尺地寸金、人口密集的大都市中低层居住者理想的居所。由于采用错层设计,借天借地,多出二层阁、亭子间、三层阁、后客堂这样的独立空间,这些空间紧密相连却又隔断分明,十分适合多人口家庭合居,也可作多户小型家庭分居。“居家密集、动静分区、功能多样、若即若离”,可以说是石库门房型的特色。后来出现的新式里弄住宅,更注重将使用功能进一步明确划分,有起居室、卧室、厨房、浴室、安装有卫生设备和煤气炉,宅前的围墙较低并有小型庭院,建筑外观更趋近代西方式样,适宜于经济收入较富裕的市民阶层居住。上海著名弄堂有渔阳里(即淮海中路567弄,曾名铭德里)、淮海坊(淮海中路927弄,在卢湾区西北部,瑞金一路、成都南路之间)、1924年建的复兴坊(初名霞飞坊,即复兴中路553弄)、范园(华山路1220弄)等。

        近代百年,上海留下了数以千计的花园洋房,它们分布在城市的各处,是上海的时尚名片,显示着那个时代的韵味与色彩。如丁香花园、法国总会俱乐部(今花园饭店的裙楼)、“沙逊别墅”(又称“罗别根花园”)、左联纪念馆(地址在多伦路145号)、席德俊住宅(今淮海中路1131号)、丁贵堂住宅(在汾阳路和复兴中路交叉口)、王伯群公寓(今长宁区少年宫)、“白宫”法租界总董官邸(今上海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富商吴同文的豪宅绿房子(铜仁路333号,近代被誉为远东第一豪宅)、马勒别墅(今衡山马勒别墅宾馆)、西班牙式洋房“沁园”(今新闸路1124弄,阮玲玉故居在其内)、上海国际饭店、盛宣怀家族豪宅(德国商人建于1900年,今淮海中路1517号日本国上海总领事官邸),这些建筑美轮美奂,赏心悦目,显现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时代风采。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建筑也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上海曾出现一大批建筑水准非常高的工业建筑,如工部局宰牲场(今沙泾路10号),出自英国建筑设计大师巴尔弗斯之手,由当时蜚声沪上的余洪记营造厂建造完成。宰牲场由东、南、西、北4幢高低不一的钢筋混凝土楼房组成,各楼之间上下交错,貌若迷宫,却又秩序分明。形成外方内圆、高低错落、无梁楼盖、廊道盘旋,宛若迷宫却又次序分明的奇特布局和艺术化空间。正中是一座24边形(俗称“八角楼”)的主楼,这个加工车间的无梁屋顶,是当时非常先进的建筑技术,它解决了一般大柱上必须加梁的弊端,使利用空间大大扩张。如此工艺的宰牲场建筑,在中国独一无二,现已开发为创意园区“1933老场坊”。记载着 “航空救国”历史的“飞机楼”(今长海医院),由著名设计师董大酉设计。大楼平面和立面酷似一架双翼飞机。“机首”部分是一个可容千人的礼堂,屋顶塑立一架飞机模型;“前翼机身”为三层,作办公用房;“尾翼”二层,左右两侧均为该协会的航空陈列室,并镶有“中国航空协会”字样,体现了它的历史价值。

        保护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徐家汇地区的改造,原来红砖西式拱门建筑群的土山湾城区,遭受城市更新运动的严重侵蚀而面目全非。连土山湾的地名,在徐家汇商业文化的强势推进下而逐渐湮没了。不可否认,一些经典的街区被摧毁,具有独特历史价值的建筑正在消逝……

        今天的城市与文化遗产是共生关系,城市因拥有文化遗产而更有文化底蕴、更加显示出个性与魅力,文化遗产得城市的涵养而更好保存。保护好城市的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来源:文汇报2009年9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