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去行政化是为学生自主自由发展——何云峰发表在《科学时报》上的文章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1-05-17浏览次数:1666


来源:科学时报2011年5月16日3版 周末评论
标题:大学去行政化是为学生自主自由发展
作者:何云峰

        在教育部日前公布的2011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高校名单中,备受关注的深圳南方科技大学(下面简称南科大)未在此列(见2011年5月6日《羊城晚报》a5版报道)。这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南科大的关注。

        笔者关心的是,南科大似乎在争取高校自主办学权方面有点“走火入魔”了。从已有的新闻来看,这家大学连章程都没有(见该校论坛http://www.nfust.com/thread-6468-1-1.html),还谈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大学章程就是一所大学的“宪法”,章程都没有,就开始招生,这完全是“我行我素”。真正的自主办学就是要按照大学自己的章程(相当于大学的“宪法”)办学。这是现代大学制度最起码的常识。在这样的情况下,南科大谈去行政化,好似有些纸上谈兵了。

        更为根本的是,南科大完全没有把大学的根本抓住。它要定位为:“参照香港科大建校的模式,一步到位地建成一所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但却忘了大学的根本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笔者从南方科大通讯2011年第2期上看到,“南科大的教学任务分为专业教育和非专业教育两大类,非专业教育的两大部分所有课程占南方科技大学四年本科教育时间的四分之一,即一年,具体课目为九门至十门(视每一课目的学分而定)。学生应该在入学后的头两年半里完成这类课目,获得多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开发提升,以便在后一年半的时间里有更优异的状态集中精力修完专业课程。特殊个别情况下,学生可以延期到第三年的第二学期完成全面教育的学分要求”。

        从这个表述来看,似乎南科大的管理办法还是传统的那种,规定学生如何去完成专业教育和非专业教育。笔者以为,这样的管理办法无论其课程设置多么先进以及无论其如何去掉行政化,都远没有达到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

        从现代大学制度来看,学生的发展必须是自主和自由的。学校需要提供的是学生自主自由发展的一切必要条件。换言之,大学可以设计科学的课程体系,规定要获得相应学位,必须要完成哪些课程和学分要求。至于如何去完成这些课程以及如何去修满这些学分,这完全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因此,学生是没有班级或年级概念的,只有课程概念。

       例如,从自主发展的角度来说,南科大可以将全面教育课程涵括为“十大构建要素”,但除了专业核心课程外,具体选择什么课程以及什么时候完成所选择的课程,应该完全属于学生自己的事情。换句话说,学校可以拟定培养的人才规格,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以及什么时候能达到这样的规格,都要靠学生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不过,按照国际的通行做法是给予最高的完成时间限制(例如获得学士学位最长不能超过7年等)。因此,如果仍然要学生在头两年半里完成非专业教育,只有个别特殊情况下可以延期,这完全违背了现代大学制度所要求的学生自主自由发展的基本要求。学生自主自由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学业自由。所谓学业自由就是学生自我发展空间的大小和充足的程度。课程时间自由、课程学习自由、交往和生活的自由等等都是学业自由的表现。没有这些,也就谈不上学生自主自由地发展。那么,即使去掉行政化,又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自主自由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其能真正自主独立地获取和创新知识。让学生学会学习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工厂时代正在过去。大学之所以为大学,正在于它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饱和,知识爆炸,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似乎越来越无法跟上知识更新的速度。以技能培训为例,当今人们的工作变换频率越来越高,技术和工具改进周期日益缩短,任何有效的技能培训都会在3~5年间过期。于是,靠高等教育机构来重新培训已经完全不现实了。当今,人们普遍意识到,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不能再停留于大师们滔滔不绝的渊博知识“广播”或技能“迁移”,人们需要的是在接受高等教育后能够成为有学习能力的人,即具有能够自我更新知识和技能的人。

        正因为如此,当今的国际高等教育已经瞄准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尽管培训工厂时代的某些功能还没有完全丧失,但已经不再是其核心功能,而且培训的目的也不再聚焦于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转向授之以渔的新型高等教育,笔者称之为“超培训时代”或叫“后培训时代”的高等教育。这是后现代主义的高等教育理念,是未来高等教育将长期秉承的共同观念。

        总之,大学要去行政化,这是大势所趋。但千万别忘了,去行政化的目的不仅仅是校长、副校长以及校内管理人员都不再有行政级别,也不仅仅是花钱不要打预算报告审批,而更主要的是要回归大学的根本——一切为了学生自主自由发展。
(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科学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