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学子首次亮相全国大学生暑期实践季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7-10浏览次数:5266


       我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已全面展开,今年暑期师大学子首次亮相“井冈情 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实践专项行动。我校以“绘梦井冈 青春传承”为主题的实践团从全国492所高校、812个实践团队最终脱颖而出,成为2015年上海第一所赴基地参与实践锻炼的高校。7月6日,2015年“井冈情·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实践季专项行动在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正式启动。我校学子与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四川大学、广西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等10所院校的202名大学生作为第一期实践季学员,拉开了实践季的序幕。本次我校井冈山实践团共有18名师生组成,分别来自美术学院、旅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语学院、信机学院、建工学院等多个专业。实践季期间,学员们通过参加基地安排的专题理论学习,现场体验基地开发的“祭奠井冈英烈”、“红军的一天”、“三湾改编”等,真实体会到了井冈山革命时期的红军生活,重温井冈山革命斗争史,感悟井冈山精神,并结合专业开展团队课题调研。


祭奠井冈英烈 永葆革命情怀

       井冈山,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在这块红土地上,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也是从井冈山开始,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燃遍了神州大地。在学习考察中,学员们穿梭于井冈山的崇山峻岭、松林竹海之中,满怀崇敬之情地参观了大井朱毛故居、黄洋界、茅坪八角楼、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等革命旧址。在庄严肃穆的井冈英烈祭奠仪式上,学员们向烈士们敬献了花圈并默哀,聆听了“为主义”而牺牲的革命故事,并重温入党誓词。两年多的井冈山革命斗争过程中共有四万八千多名红军牺牲,其中三万余人甚至不曾留下姓名。学员们在零距离感受这些革命志士的大无畏精神与爱国情怀的同时,更思考着青年一代的使命与责任。

重走“朱毛小道” 历练坚毅品质

       “朱毛挑粮小道”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粮食自用的必经之路。当年,红四军困守井冈山,生活越发困难,粮食仅够群众自用。部队要吃粮、储粮,都得去山下挑,于是红军中掀起了一个挑粮上山的运动,朱德也跟大家一样——穿草鞋,戴斗笠,一天往返50公里,挑粮上山。红军每人担着100斤米每天往返此处,朱毛也不例外(《朱德的扁担》的典故就源于此)。这条红军挑粮小道,海拔一千三百多米。山中空气潮湿,坡道斜陡,脚下泥泞。仅仅走了三四百米,同学们都早已汗流浃背,可想当年红军挑着一百多斤的扁担往返于这三千多米的小道之间的艰辛。行走在今天的挑粮小道上,脚下仿佛依旧可以感受到先烈脚板的余温。汗水、疲惫都没能阻止学员们前行,他们仿佛跨越了时空,感受着当年红军的激情与澎湃。实践团的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学习和体验,洗涤了心灵,锤炼了意志,升华了境界。


绘制“红色地图” 传承红色精神

       今年,团中央学校部、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管理中心进一步完善暑期实践季的组织保障,深入融合理想教育、素质拓展、社会实践、校际交流等主题,继续采取课题申报、择优推选的方式遴选实践团队,得到了全国各高校的积极响应。2015年共收到全国492所高校、812个实践团队的申报课题,报名总人数达到16013人。通过课题评选,其中180支团队成为今年暑期实践季的团队,这些团队将分10期到基地参加为期9天的暑期实践。

       本实践团结合“反法西斯70周年”与宣传“四个全面”精神为抓手,发挥学校多学科优势,积极申报了井冈山基地的调研课题,围绕井冈山红色教育资源的二次开发,整合井冈山红色旅游资源并结合“互联网+”思维,开发以青少年为受众群体的旅游产品,形成了“井冈山手绘地图”+“井冈山红色旅游攻略”这两大成果,在青少年中传承红色井冈山精神。

(供稿、摄影:校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