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 | 鲁迪秋 裔昭印:妇女与性别史研究:聚焦“中外历史与现代化进程中的女性”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4-12-03浏览次数:10



·阅读提示·

近日,“中外历史与现代化进程中的女性”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高校与研究机构的182名学者,共同探讨了女性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和角色问题。会议强调了史学史的回顾与史学理论的创新对于推动妇女与性别史研究的重要性,不仅展现了研究视角、方法、理论与材料的新变化,还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包括加强跨学科研究、关注现实社会问题,以及为构建和谐的性别关系贡献智慧和力量。

■ 鲁迪秋 裔昭印

近日,“中外历史与现代化进程中的女性”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会议由上海妇女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史系、上海师范大学女性研究中心、《妇女与性别史研究》编辑部主办。来自全国各地高校与研究机构的182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史系教授裔昭印主持开幕式,上海市妇联副主席金佩、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杨海燕、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郭小凌、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董丽敏、上海三联书店总编辑黄韬分别致辞祝贺。

妇女史学史与史学理论

史学史的回顾与史学理论的创新,有助于推动妇女与性别史研究的突破与发展。美国罗文大学教授王晴佳探讨了20世纪中期以来妇女性别史与现代史学的发展,阐述了妇女与性别史发展的四个阶段,指出妇女与性别史引导学者质疑性别权力结构和历史叙述中的偏见。山西师范大学教授畅引婷等探讨了李小江本质论女性主义的学术价值,即把“本质”作为女性和女性历史存在的基础。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辇宏晔等分析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美女性写史从“他者”向“她说”的演变。上海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苑莉莉比较分析了中法妇女史和性别史的研究成果。西安美术学院副教授强蓓等分析了女性主义传入中国的肇始与影响。

现代化进程中的女性

中外的现代化进程中,女性是社会文明、政治民主的重要力量。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贺璋瑢考察了广州基督教女青年会一个世纪以来投身社会服务的轨迹。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邵雍、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编审郑颖等都关注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妇女解放运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助理教授刘畅以上海妇联第一本官方刊物《现代妇女》为例,提出1950年代性别和阶级的交叉影响了上海妇联的妇女工作,女性不能作为同质的统一群体来开展妇女运动。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妇女历史研究室主任范红霞副研究员从中国现代化视域下重新审视了妇女家务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复旦大学副教授朱晓慧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如何为中国妇女发展权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陆伟芳关注英国妇女争取选举权运动中克里斯托布尔·潘科赫斯特的观念。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代竹君剖析了19世纪末非洲殖民城镇社会中妇女身份的困境。

女性与政治参与

在中外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里,女性没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也无法担任公职,但女性仍与广义的政治关系密切。上海师范大学讲师鲁迪秋从社会文化史视野分析了美国建国初期女性公民身份的影响因素。滁州学院讲师徐铭以饮食诗为切入点,分析了唐朝宫廷女性在政治权力结构中的影响。福建师范大学讲师孙仁朋以传言为着眼点,认为妇女参与散播的传言一定程度上在古代雅典社会中发挥着监督和约束个体行为的作用,维护了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中国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孙思萌基于钱币考察了拜占庭皇室女性在皇权体制中的政治角色。江西师范大学讲师张天鹏阐释了9世纪加洛林贵族女性对“忠信”的理解。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教授李先瑞讨论了战争期间妇女运动家的战争责任。

女性与婚姻、家庭、生育

家庭与生育始终是妇女与性别史领域的经典话题。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邱静从性别关系的视角考察了中国的“齐家”政治传统。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胡博文分析了《列女传》中女性的家庭观念。复旦大学博士后陶良琴聚焦民国时期节妇汪宝瑜的书信,展现了新旧观念交替之际女性的真实境遇。复旦大学博士生李路探究了五四新文化知识分子对新型父职的理解与认识。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刘治汛分析了19世纪英国女性安妮·贝赞特的节育思想与活动。

女性的教育、文化活动

女性的教育与文化活动同样备受史家重视。太原理工大学讲师薛梅、西南大学博士生郑思晴都关注清末女性教育,前者聚焦留日中国女学生,后者聚焦女学堂的不缠足教育。天津师范大学讲师郭佳丽考察了近代早期英国贵族女性的家庭教育。香港大学博士生徐宁认为,近代弹词文化活动构建了女性作为作家、读者、听众与消费者的多重身份,建构了跨阶层的女性文化,展现了女性群体在现代化过程中的自主意识和能动性。山东师范大学博士后杨凡从性别视角重新审视了古希腊哲学史及哲学的知识话语。北京大学博士生张子怡基于中国近代启蒙刊物《女子月刊》,考察了性别对女性在知识转型过程中接受知识的深远影响,阐释了性别与知识生产之间的互动关系。安徽大学讲师石烁考察了英国女作家玛丽·阿斯特尔作品在西方传播与接受的历史。

女性的日常生活

女性的健康状况与公共生活也是史家关注的焦点。华东师范大学讲师王燕追溯了民国时期“劳动”概念的规范化简化了“劳动”,遮蔽了复杂多元的女性劳动。重庆师范大学讲师曾紫来、安徽中医药大学讲师张若亭从医疗社会史的角度,分别考察了古希腊罗马疾病书写中的女性形象和明末清初的医案。安阳师范学院副教授孙朝阳从空间角度重构了明清妇女的节日活动。西南民族大学讲师周晨曦分析了中国近代史上首部由女性书写的域外游记。上海师范大学副研究员陶赋雯探究了20世纪初中国电影“初代女明星”的形象与摩登崇拜。

视角、方法、理论与材料的新变化

本次会议在研究视角、研究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材料方面都呈现出可喜的变化。在研究视角上,跨国史视野与比较研究提供了新见解。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裔昭印比较分析了古希腊和古代中国性别观念的传统。在研究范畴与对象上,年龄与性别也成为重要的分析范畴。香港浸会大学教授刘咏聪考察了清代女性文人自我书写中的暮年意识。海南出版社编辑韩织阳和西南大学博士生索南旦争聚焦历史上女性的身体形象。在研究理论上,历史学之外的其他学科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上海师范大学讲师陈晨、西交利物浦大学副教授刘希等从文学艺术领域出发,展现了文本分析的强大阐释力。在研究材料上,物质材料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文字史料的不足。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郭海文、山东大学副教授陈嘉礼分别使用墓志铭、出土文献等新史料提出新观点。

在上海师范大学徐善伟教授主持的大会总结与闭幕式上,裔昭印教授对此次研讨会作了总结,并对我国妇女与性别史发展提出以下建议:第一,以全球和中国本土的视野探究世界妇女与性别关系发展的历程和研究状况,努力进行理论与方法创新,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贡献力量。第二,进一步开展跨学科研究,进一步丰富妇女与性别史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内容,从全球史、性别史、身体史、情感史和婚姻家庭史的多重视角探讨历史上性别关系的变迁。第三,学者要有强烈的现实关怀,学术研究应当融入现实生活,对当前社会突出的家庭婚育等问题给予更多关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和谐的性别关系贡献智慧和力量。最后,她号召大家以北京世界妇女大会举办30周年暨《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通过30周年为契机,为2025年妇女与性别史研究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做好准备。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链接地址:https://www.peopleapp.com/rmharticle/30047568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