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网 | 姜杉: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1-12-17浏览次数:599

在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给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五点希望,其中之一是“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弘扬正道,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高校艺术类专业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文艺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肩负着培养青年文艺工作者的重任。高校艺术教师要牢记总书记中提出的“四要”“四不能”,让学生从踏入艺术专业学习的第一天起,就“心怀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和对专业的赤诚之心,下真功夫、练真本事、求真名声。”

第一,文艺要通俗,但决不能庸俗、低俗、媚俗。文艺作品需要通过将抽象变具体,将静止变运动,将内在性质变外观可感等方法进行通俗化的呈现,让广大受众所接受。但不可为了迎合受众、取悦受众而偏离轨道走向“三俗”。讲老百姓能听懂的俗谚俚语不等于说庸俗之言;讲老百姓易明白的道理不等于扯低俗段子;尊重不同地方的风俗习惯不等于迎合宣扬粗风陋习。高校艺术教师要帮助学生把脉掌舵,所创作的文艺作品既要接得了地气又要不落俗气。在追求通俗的过程中“不能用虚构的形象虚构人民,不能用调侃的态度调侃人民,更不能用丑化的笔触丑化人民。”通俗化的创作要靠心血,低格调的搞笑不是真笑,真正的笑是要有情感、有思想、有智慧、有启迪的,要做到“俗”中有味、“俗”中有思。

第二,文艺要生活,但决不能成为不良风气的制造者、跟风者、鼓吹者。当下高校学生的年龄结构已经全面进入“零零后”,这批出生在新世纪、成长在新时代的文艺青年更应该在大学期间深入生活、了解生活、品味生活、感悟生活,只有当自己真正和生活融为一体时,才能创作出反映生活的作品,演活生活中的人物,讲好生活中的故事。从李子柒的田园生活纪实到张同学的东北农村写实,从《三十而已》呈现的都市家庭伦理到《可凡倾听》走进各界代表人物的工作生活,这些都是文艺作品因贴近生活而被观众喜爱的真实写照。生活不是在大脑中虚构出来的,也不是在专业课上讲出来的,是有血有肉,有真情实感的。因此,高校艺术教师不仅要将课堂设立在教室,还要将课堂设立在生活当中。从生活中发现艺术灵魂、捕捉创作灵感,把艺术舞台的大门向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敞开。

第三,文艺要创新,但决不能搞光怪陆离、荒腔走板的东西。创新是文艺的生命,但博眼球、拼流量,不契合实际、严重脱离现实的创新就会葬送艺术的生命。在培养艺术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要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要让学生深刻地明白“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在创新的过程中保持一颗学习前人的礼敬之心,走好创新路,不忘来时路。在为学生树立正确创新意识的同时,还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积极排演实验性剧目作品,参与原创作品的设计……“有一颗超越前人的竞胜之心,增强自我突破的勇气,抵制照搬跟风,克隆山寨。”在创新中获得新成长、新收获,通过新作品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

第四,文艺要效益,但决不能沾染铜臭气、当市场的奴隶。为什么学习艺术?为什么报考艺术类专业?谢晋导演生前曾给艺术类学生四个“别来”忠告:缺少艺术天赋的,别来;没有献身艺术的决心的,别来;害怕吃苦想偷懒的,别来;想做金丝雀的,别来!有些学生入学后,还没有学到真本领就开始想方设法跑场子、找路子、站台子、耍花架子,长此以往不仅荒废了自身也玷污了艺术市场。因此,要培养艺术类学生沉得住气、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的心境,大学时代打好扎实的艺术理论基础、舞台实践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最终的效益靠的是自身的品质,不知止的欲望只能扼杀年轻的艺术生命。要让学生看到,像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朱鹮》,话剧《烽火家书》《浪潮》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的高票房,是源于创作者和演员们对历史的尊重、时代的敬畏、艺术的追求,绝不是为眼前一时的效益。追求效益而不能见利忘义,有了意义自然有了效益。

“青年是事业的未来,只有青年文艺工作者强起来,我们的文艺事业才能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高校艺术专业教育任重道远,高校青年艺术教师使命在肩。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


链接地址:姜杉: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 (wh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