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文化生生不息,传承延绵不绝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5-02-16浏览次数:10

来源:青年报 2025年2月16日

标题:文化生生不息,传承延绵不绝

记者:刘昕璐


>>>编者按


有故事的校钟、钱学森求学时的老试卷、古代著名建筑模型、感受文人风雅气韵的茶盏、敦煌遗书、第十届奥运会门票、《诗经》德语全译本、全英文《中国医史》……想要一睹让人怦然心动的藏品真容,打卡申城高校的博物馆和校史馆就可以实现!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而大学中的博物馆与校史馆,则恰似各校历史文化与精神的生动映照。在这些校园宝藏中,究竟哪些藏品深受同学们的喜爱?它们又蕴含着怎样独特的魅力,能让同学们不吝真情为其“代言”?且让我们一同聆听来自校园一线的热情推荐,探寻那些藏品背后的故事。

上海师范大学博物馆:

敦煌遗书中品读千年敦煌



师生参观上海师范大学博物馆内的敦煌长卷。


上海师范大学博物馆“丹青翰墨”展厅静静展出着一件敦煌佛经长卷《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展示和传递被誉为“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古代学术的海洋”的敦煌文化,当之无愧成为最受师生喜欢的“明星展品”。


该经卷为卷轴装,黄麻纸,未托裱,纸高约26厘米,总长约为747.8厘米,共23纸,计476行。经卷曾由晚清民国著名收藏家冯恕所藏,并在经卷首尾钤有“冯恕之印”“公度所藏隋唐墨宝”印章各一方。2014年经由上海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专家方广锠教授鉴定,断代其为六世纪南北朝时期所写。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的译者是后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才到长安的西域龟兹人鸠摩罗什。《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又称《摩诃般若经》《新大品经》《大品般若》《大品经》,这是他到长安后最早译出的几部佛典之一。经卷历经一千五百余年,其形态仍旧保存较好,加之写卷抄写年代,距离鸠摩罗什将其翻译为汉文仅一百多年的时间,因此,极大程度地完整而真实保存了原有典籍信息,更显其重要的文物和历史价值。



1954年,上海师范大学前身上海师范专科学校成立,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程应鏐担任历史系前身历史科首任科主任,他认为历史教学必须和实物结合起来,因此向学校倡导建立一个文物陈列室。因缘际会下,从1956年至1957年,沈从文先生从北京协助收购青铜器、陶瓷器、玉器、碑帖等各类文物,并陆陆续续运至上海,其中就包括当时被命名为“唐人写经”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人文学院2022级历史地理专业研究生赵辰扬说,历经千余年而不改颜色的黄麻纸,总是让人感慨中国匠人的聪明与智慧,古朴而自然的文字真实而直观地反映了中国文字从隶书到楷体的变化过程,丰富的文化内涵得以让我们回溯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从敦煌到海上,从收藏家冯恕到研究者方广锠教授,无不反映出历代学者孜孜不倦的追索与探究精神。透过它,也不禁使我更加增强文化自信和历史责任感,激励我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主动承担起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使命和责任。”赵辰扬说道。


链接地址:http://www.why.com.cn/epublish/qnb/html/2025-02/16/content_123_30294.htm


http://www.why.com.cn/wx/article/2025/02/16/17395996251083795104.html